分享

爱让我成为你最明亮的眼睛

作者:王婕 张玉军
婚姻与家庭 2015-03-16 11:17:00

_Y7H9224

今生,我就是你的眼

八千多个日日夜夜,王巧燕早已习惯了黑暗,从最初的痛苦、绝望到如今的乐观、重生,她的丈夫、甘肃武警酒泉支队政委刘兴贵,用坚持一点点为她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1991年,是刘兴贵和王巧燕相识相爱的第五个年头。那年冬天,刘兴贵陪着当时在酒泉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任教的女朋友王巧燕到乡下去招生。“那天下了雪,车轱辘打滑控制不住,翻进了十多米深的沟里。”刘兴贵腿部和脸部受了轻伤,而王巧燕却受到强烈撞击,眼镜碎了,镜片戳入了双眼。

被送到医院后,刘兴贵经过简单包扎,便匆忙跑到手术室门口等着手术中的王巧燕。那扇紧闭的门关不住刘兴贵的急切和焦虑,四个小时,漫长得就像过了四个世纪。他在长长的走廊上不停地踱步,一遍一遍,来来回回,心无处安放,就像那段空空的走廊。

门开了,王巧燕被推了出来。刘兴贵的苦苦等待等来的却是一个残酷的现实,像那个下雪的寒冬一样冰冷:王巧燕视神经系统严重受损,已没有治愈的可能,暂时可能会有轻微的光感,几年以后视网膜就会严重脱落,双目失明。“医生说,看不见对于一个先天失明的人来说也就认命了,可是很多人都无法接受这种意外,能挺过去的还好,挺不过去的,恐怕就活不下去了。”

那年,王巧燕 25岁,在最好的年华里遭受如此大的重创,她一度崩溃。“我的天啊,今后该怎么办?”为了不拖累刘兴贵,她多次决绝地提出分手,可刘兴贵比她更强硬:“我此生非你不娶!从今以后,我就是你的眼。”

她“看到”了世界的美好

1992年,刘兴贵和王巧燕结婚了,第二年,他们的儿子刘思源出生。婚后的日子如常人一样平淡,却常常起着普通家庭没有的波澜。因为接受不了突然失明的现实,王巧燕的情绪异常低落,常常会没来由地发脾气。有时候刘兴贵给她喂饭,她就会猛地一推,将丈夫手中的碗打翻在地。“她不高兴的时候,我就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不敢火上浇油,等她气消了些再去哄哄她。”

家里的每一件日常用品,都被刘兴贵摆放在了固定的位置,日霜、晚霜瓶子上被贴好凸起的标签,微波炉的开关键被贴上了大大的“√”和“X”……在这个 60平方米的小家里,妻子每一次迈步、每一次触摸,二十多年来永远都安全、温暖。

在部队工作,刘兴贵常常只能周末才能回家。如果不在家,他就会提前做好妻子爱吃的饭菜,冷藏在冰箱里。可有时候工作忙,十天半个月都回不了家,妻子接下来的日子,只能天天吃方便面,有时候还会被开水烫到双手。

刘兴贵心疼妻子,只要有空闲,他就尽可能陪着妻子去散步、逛街,给她读书读报。春天花开了,刘兴贵就带着妻子去公园,让她摸一摸花瓣、闻一闻花香;秋天瓜果熟了,他就带着妻子去果园,摘几个果子,让她摸摸闻闻,再尝一尝那沁到心里的香甜……刘兴贵想尽办法,通过各种方式把四季的风光种进了妻子的心里。

酒泉市近郊有一片胡杨林,对于刘兴贵和王巧燕来说有着不同一般的意义。那是他们最初相识的地方,也正是在这片树林附近,他们遭遇了 23年前的那场噩梦。“虽然在那里出了车祸,可每年 9月我们都会去那里看看,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我们还好好活着,幸福地活着。”

不同树龄的胡杨叶子形状不同,共分五种。每当两人相互搀扶着走在满目金黄的秋色中时,刘兴贵常常会捡几片叶子让妻子来摸,“这是柳叶形的,这是圆形的,这个是扇形的……”

融入自然,是刘兴贵带着王巧燕感受美好的过程,而带着妻子逛商场则是他为她实现美好的过程。“看到不错的衣服,我就会让她摸一摸质地,给她描述一下款式和颜色,我说她穿着好看,周围的人也都夸她穿着漂亮。”这时,王巧燕就会高兴地同意丈夫为她把衣服买下。

虽然王巧燕看不到,但丈夫刘兴贵却在努力地用一个男人全部的爱和细腻的深情为她把这个黑暗的世界点亮。“给她买件漂亮的衣服,买件称心的首饰,买点可口的食物,都会让她从心底里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

_MG_4564

家让爱更圆满

在部队摸爬滚打多年,西北人刘兴贵是个硬汉,可在妻子面前,他却始终是温柔而浪漫的丈夫。他给妻子梳头、补衣服、钉扣子。2004年,王巧燕眼睛完全看不到东西了,只能忍痛离开工作岗位,回了家。为了让妻子在家里有事做、分分心,他从一位开毛衣店的朋友那里学来了织毛衣的方法,回家手把手教给妻子。“她视力不行,悟性和感受力就出奇地强。 ”用手丈量着尺寸,不到一个月,她就给丈夫织了一件毛背心,给儿子织了一件毛衣,父子俩穿上后都惊住了:简直太合身了!

王巧燕喜欢听广播、听电视,白天听到的新闻,晚上她会讲给丈夫和儿子听。她在用她的方式感受着外界,也在与家人分享着她对于生活的理解。

提到妻儿,是刘兴贵内心最为柔软的部分。工作和家庭,他要两肩挑,可是却无力做到平衡,提起这些年来对家人的愧疚,他几次沉默。

刘兴贵在部队,一年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能待在家里。特殊的家庭环境也让儿子思源从小就不得不学着独立,学着照顾妈妈。思源从幼儿园开始就自己去买菜,一年级就学会了做饭,他经常一边上学,一边照顾妈妈。

王巧燕是幸福的,有两个男人在深爱着她,呵护着她。在家里吃饭,第一碗饭永远是端给这个家庭唯一的女人,儿子从小就知道,第一筷子菜要先夹给妈妈。刘兴贵说,“她眼睛好的时候,有能力照顾好自己,我的责任还没那么重。现在她看不到了,很多想法都无法实现,容易悲观失落,我们的感情反而越来越浓厚。”

幸福就是家的模样

2012年,刘思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武警后勤学院。从小到大,父亲一直是他的榜样,王巧燕喜欢军人,儿子的梦也承载了她的期望。

接到录取通知书,刘兴贵故意没有在第一时间告诉妻子。眼看着一天天过去,王巧燕心里越来越焦急。有一天,等她终于快“熬”不住的时候,刘兴贵把通知书放到了妻子手里,给她读出了通知书上的内容。一字一字听着,王巧燕激动得落泪。“我就是故意让她着急,在最后时刻给她一个大大的惊喜。”其实,多年来,这一直是刘兴贵的策略。每次在单位受到表彰,儿子取得成绩,家里遇到喜事,刘兴贵总会压几天,等哪天妻子心情不好的时候突然告诉她,这样她的烦心事顿时就被冲得无影无踪,刘兴贵希望妻子每天都能开开心心。

相濡以沫二十多年,刘兴贵体贴呵护着妻子,王巧燕也全心支持着丈夫的工作。她学农业出身,凭着过硬的专业底子成了丈夫所在部队的“农业指导专家”,怎么种菜、怎么防治病虫害,经过王巧燕指点,部队里的蔬菜长得又多又好,战士们每天都有好菜吃。王巧燕也把战士们当成自己的孩子,每年春节,他们一家都会到部队里去和战士们写春联、包饺子,热热闹闹吃一顿团圆饭。每一批老兵退伍,王巧燕都会给每个战士送几个当地的“长寿果”,让他们带回家去给家里的父母尝尝。

一家人的生活与部队牢牢地系在了一起,家庭的小爱化成了推己及人的大爱。2013年,刘兴贵家庭被武警部队表彰为“五好文明”家庭。

在刘兴贵内心深处,还欠着妻子一个愿望。二十多年来,他几乎没有时间陪妻子出去旅游,等到退休了,他要带着在西北大漠里生活了一辈子的妻子到海边去,吹吹海风,听听海浪翻滚的声响,闻闻大海的味道。

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关键字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