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一纸婚书,探寻时代之变

婚姻与家庭 2025-05-22 14:09:33

5月10日,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婚姻登记“全国通办”正式落地。此次条例修订不仅打破了婚姻登记户籍限制,对婚姻登记程序、服务模式等也进行了调整优化。

image.png

婚姻,是人生的重要篇章。婚姻登记制度则是开启婚姻生活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承诺,更是法律守护婚姻的前提保障。自1955年《婚姻登记管理办法》到1980年《婚姻登记办法》,再到2003年《婚姻登记条例》,直至此次最新修订,婚姻登记制度一直伴随着时代变迁不断调整和完善。

image.png

谭芳 全国妇联权益部兼职副部长 上海家与家律师事务所主任


登记流程,

从“盖章即走”到“全程服务”

“我们结婚啦……”2025年4月23日,在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一对新婚夫妇手握结婚证,站在登记处的打卡点幸福留影。以粉色为主色调的婚姻登记大厅梦幻而浪漫,“鸾凤和鸣”“花好月圆”“喜结良缘” 等温馨标语映衬着新人们脸上的笑容,让整个登记处弥漫着温馨甜蜜的气息。在登记处的显著位置,摆放着精心制作的婚前辅导宣传资料,涵盖婚姻心理调适、夫妻相处之道、家庭责任认知等诸多方面内容。区民政局的工作人员热情地向每一对新婚夫妇介绍婚姻辅导服务的重要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过去婚姻登记行政色彩很浓,新人填表、盖章后领证就走,缺少仪式感,如今我们为新人提供‘全程服务’。”观山湖区婚姻登记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早在2020年9月,民政部、全国妇联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婚姻家庭辅导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探索开展婚前辅导、提升结婚颁证服务水平,建立领导、长辈、社会名人颁证制度等措施。为提高婚姻登记服务质效,2021年 8月 2日,观山湖区婚姻登记处正式入驻当地的政务大厅。此外,当地妇联还携手民政局打造了“和润黔家”婚姻辅导品牌。凭借独特的婚恋元素与浪漫主题设计,观山湖区婚姻登记处吸引了众多新人目光,尤其是在2022年10月贵州省实现婚姻登记“全省通办”之后,很多非观山湖户籍的新人也慕名而来,在这里登记结婚。

一名领证的新人感慨道:“从提交资料到拿证仅几分钟,还有专业老师为我们举行仪式,留下了美好的纪念。” 这样的体验让婚姻登记不再是简单的流程化操作,而是充满了庄重的仪式感与纪念意义。新人在颁证大厅庄严宣誓,“今天是我们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日子,我们的爱情因为今天而得到绽放,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将彼此珍惜、患难与共、同甘共苦,成为终身的伴侣……” 

观山湖区妇联干部表示,婚姻登记处不仅是一个办理结婚手续的场所,更是每一对新人开启幸福婚姻生活的起点,妇联作为“娘家人”,在登记处进行婚前辅导、发放婚姻宝典等宣传册,让走入婚姻的新人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学会正确面对婚姻生活,以此引导新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家庭观,建立和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关系。

为爱见证,为爱导航,观山湖区婚姻登记处的改变只是我国婚姻登记服务变革的一个缩影。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的一个亮点,即明确了婚姻登记机关为结婚登记当事人提供预约、颁证仪式等服务,鼓励当事人邀请双方父母等参加颁证仪式。

在全国妇联权益部兼职副部长,上海家与家律师事务所主任谭芳看来,这种“仪式感”的回归,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家庭文明建设的践行和落实。谭芳认为:“通过这种仪式感,新婚夫妇能够更加明确地感受到进入了一个新的角色、新的人生阶段,从而产生身份认同,缓解婚姻焦虑,并提升对生活的掌控感。”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积极的自我暗示更有利于人们获得想要的结果,这也更有利于促进和落实和谐家风建设。


婚育观念,

从“家庭本位”到“个体责任”

“妈,我觉得一个人生活挺好的。”

“爸,我暂时不想结婚,想先拼事业。”

这样的对话场景正在很多家庭上演。根据4月25日民政部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民政统计数据》,全国2025年第一季度结婚登记仅181 万对,比去年同期减少了 15.9 万对。这个数字背后,有年轻人对婚姻的 “犹豫” 。

一方面,婚姻成本过高。结婚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还涉及房子、车子、彩礼、婚礼等一系列经济问题。另一方面,一些年轻人的婚育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更加注重个人成长、事业发展以及生活品质的追求。在传统的“家庭本位”观念中,结婚生子被视为人生必经的阶段,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这一观念,将婚姻视为个人选择的一部分,而非必须遵循的路径。这种从“家庭本位”到“个体责任”的转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结婚率的下降,但也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个体意识的觉醒。

谭芳认为,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强调婚姻家庭辅导服务的重要性,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婚姻家庭辅导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婚前教育、婚姻家庭关系辅导等服务。此外,还明确结婚登记不再需要户口簿、倡导文明婚俗、抵制高价彩礼等,这些都是应对当下婚恋困境的积极举措。

结婚登记不再需要户口簿,一方面是基于人口流动的客观规律,旨在推动相关公共服务“随人走”。另一方面,这也减少了家庭对年轻人婚姻选择的干预,适应婚育观念的转变,让年轻人在婚姻问题上有更多的自主权,能够从自身的情感需求和个体意愿出发去选择伴侣,而不是仅仅为了满足家庭的期望。

此外,新修订的条例中增加的婚姻家庭辅导相关内容,实际上也是在强调个体在婚姻中的责任意识。通过婚前教育、婚姻家庭关系辅导等服务,引导个人认识到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彼此吸引,更是两个独立个体在情感、责任和生活等方面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过程。让年轻人明白,在婚姻中要对自己负责、对伴侣负责、对孩子负责,而不是像以往单纯地为了完成家庭任务而结婚生子,婚后却缺乏对家庭经营和责任承担的认知。

在谭芳接触的很多离婚案件中,许多夫妻因缺乏婚前沟通导致矛盾激化。她认为,婚前辅导服务能够成为预防家庭纠纷的“第一道防线”。“我办过的很多案子,双方就是因为婚前互相了解不够,或者对‘结婚’这件事的法律后果不了解,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因而婚前辅导服务的开展很有必要。

如何避免婚前辅导服务流于形式?谭芳给出了两点建议:一是丰富婚前辅导服务的内容,通过科学的体系设计和完备的课程安排,让新婚夫妇主动接受婚前辅导服务;二是提升服务队伍的质量,定期由律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群体对婚姻家庭辅导师进行培训辅导,或者由专业人士担任婚姻家庭辅导师,以此提高婚前辅导的服务质量。


打破限制,

从“信息孤岛”到“全国联网”

在过往的离婚案件中,信息孤岛问题曾给律师和当事人带来诸多困扰。谭芳深有感触地表示:“过去,由于婚姻登记信息未联网,当事人婚姻状况异地调档耗费了很多时间和人力。”一些不法行为也有了可乘之机。比如在一起案件中,女白领小兰和男友在上海登记结婚,可婚后第二年丈夫却失联了。后来,小兰才发现丈夫多年前就曾在安徽老家结过婚,可对方故意隐瞒了这一事实,这不仅给小兰带来了情感的伤害,也让小兰的婚姻登记失去了合法性,因此陷入了法律纠纷之中。

谭芳强调,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一大亮点,即明确了国务院民政部门统筹规划、完善全国婚姻基础信息库,会同外交、公安等有关部门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保障婚姻信息准确、及时、完整、安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统筹本地区婚姻登记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维护和信息安全工作。同时明确婚姻登记机关收到人民法院确认婚姻无效或者撤销婚姻的判决书副本后,应当在当事人的婚姻登记档案中及时备注婚姻无效或者撤销婚姻的信息,并将相关信息上传至全国婚姻基础信息库。

婚姻登记信息全国联网通办,不但增加了婚姻登记的便利性,降低人们尤其是流动人员的结婚难度,节约社会资源。还能够有效防止重婚、骗婚等现象的发生。

而针对伪造离婚证购房、冒名登记结婚等乱象,新规明确,当事人应对所出具证件和书面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出具虚假证件或书面材料的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相关信息将记入信用记录并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这既是对违法行为的惩戒,也是对诚信行为的鼓励,不仅提高了人们的法律意识,也促使人们在办理婚姻登记时更加谨慎、认真。

从20世纪50年代多样的“奖状式婚书”到全国统一的“结婚证”,再到全国联网的电子档案,从打破“信息孤岛”到“全国通办”,虽然婚姻登记载体和形式跟随时代改变,但婚姻登记的核心——“情感承诺”和“法律契约”一直没变。

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让爱情少了距离的阻碍,多了便捷的保障,婚前辅导助力更多有情人顺利步入婚姻殿堂……婚姻登记正在迈向“经营幸福”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