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有诗书气自华

婚姻与家庭 2015-04-16 11:46:00

采写 /本刊记者 柳亚敏  资料整理 /周婕

穿过喧闹的西二环,到达护城河岸绿意盎然的金中都公园,一栋古色古香的建筑跃入眼帘。门首“宣阳驿站”四个大字不是特别明显,却仿佛一下把红尘凡世撇开了。走进门去,一联“入门始觉千秋近 /开卷方知万古新”,让来客更有了文化穿越之感。墙上挂着《第二书房》的匾额,主人李岩颇为自豪地说:“这里的书籍种类繁多,有一万多册,之所以叫‘第二书房’,是因为爱人管家里的书房叫‘第一书房’。”

_Y2B2399

书是创业圆梦的基石

阅读构筑梦想是“第二书房”的口号,也代表了李岩对书的一种情意与膜拜。

李岩自嘲自己小时候是个懒孩子,他爸治理他的招术是只要看书,就可以不干农活。于是,李岩割草、放牛、下田时都带着书。当时没啥书可看,就把《毛选》和《资本论》当课外读物读了,把糊墙的报纸也读烂了。从那时起,书其实已经深入到他的血液中,成为他今生一切的因缘。

女儿李若辰对父亲的评价是“很神”:“我老爸很神呢!不管进哪个行业,只要给他半年时间,就跟专家一样了。”李岩是山西临汾人,大学学的是采煤,毕业后在家乡一煤矿当了采煤工程师。1996年他辞去公职来到北京当“北漂”,跨行到了 IT公司,后来又做起了记者。再后来,开了公关公司,投资做了网站。“我的几次跨界创业都很成功。每一次跨界创业,都是书给了我助力。”要跨界,就要有非常大的知识储备。李岩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先看行业里面的报纸、杂志,它看起来轻松、信息量大,从轻松阅读开始,逐步进入。“如果一开始就买本专业书,你可能读不下去,就看死了。其实,所有的行业都是隔行不隔理。

读书培养我快速的学习能力,让我在各个行业来去自由,游刃有余。”

爱书的李岩,不管在哪个行业折腾得如何风生水起,最后的停驻一定在书。正在上升期的网站被他以几百万元的价格卖了,李岩去了北大读股权投资的 MBA。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突然开起了社区图书馆——在北京橡树湾社区开辟了 260平方米的“第二书房”。那里很快成为附近社区家长和孩子们喜爱的读书之地,也相继荣获北京阅读示范区第一名、北京十大社区组织、北京最美阅读空间提名奖等。引起媒体关注的同时,也引来了“金凤凰”。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委员会和园林局专门派人乔装私访了解“第二书房”后,区园林局决定拿出空间,区文化委员会提供图书和阅读推广资源,“第二书房”负责运营,宣阳驿站的“第二书房”就此开张。

记者坐在宣阳驿站的天井旁,听李岩讲述“第二书房”的故事,阳光晒在身上,已然忘了门外都市纷繁。书香弥漫,孩子们不断涌入,嬉戏阅读。有位家长说,自从有了这个“第二书房”,孩子每天醒来后就嚷着要来这。这里每周还定期举行亲子阅读会、知名作家学者的现场讲座,“第二书房的出现让我们这些家长找到了教育的钥匙和精神的归属。”

很多省市都开始效仿让民营品牌的图书馆和政府强强联手推动全民阅读,“第二书房”开始进入快速复制时期,目前已经在西安、大连、牡丹江、宁波、临汾、太原六个城市开了分馆。对于自己的成功,李岩还是将原因归结于书。“因为读书给我们积淀了底气。书读多了,会让人变得不安分,梦想多了,实现梦想的动力也足了。”

书是家庭幸福的催化剂

李岩和夫人刘称莲的结缘也因为书。当年,高中的班主任老师知道李岩爱读书,就把同样爱读书的刘称莲介绍给他。他应约去刘称莲教书的学校相会,不巧,她正在给学生上课。李岩坐在办公室等她,随手抓起桌上一本《古代汉语》看得津津有味。第一次约会的话题大谈古汉语,刘称莲一下便相中了这个小伙,“一个理工男对古汉语这么有兴趣,难能可贵。”

两个爱书的人走到一起,书俨然成了他们的家庭基因。角角落落都堆满书,女儿若辰一出生就在书堆里长大,她最好的玩具就是书。有一次,女儿的姑姑来家里做客,看到到处都是乱摆的书,忍不住要收拾,被刘称莲挡住:“这样,孩子才可以随手抓到书,我打算一直这么乱下去,直到她长大,再当一个整洁的妈。 ”若辰小时候最爱的一个游戏是,爸爸妈妈带她出去玩,她会说:“爸爸妈妈,我有个秘密噢。”随即手伸进外衣,从“肚子”里掏出一本书来。

因为都爱看书,一家三口经常会就一个话题进行沟通和探讨。“最有意思的是有时候同一本书,家里会有三本,因为通常喜欢的书各自买了,买完才发现撞车了,比如钱穆写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在他们家的“第一书房”里,有几本最重要的书,一本叫《缀叶集》。那是 2010年李岩在女儿的成人礼上送给她的书。收录了女儿从小学到高中期间写的日记、散文、小说。而刘称莲的书架上,是她撰写的《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在当当网的家庭教育类畅销书榜一直名列前十,并入围了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评选书目。刘称莲因此被评为“中国榜样家长”。从当年的中学老师蜕变成著名的教育专家,刘称莲说也是因为书给了自己“台阶”:“在看书的过程中不停地提升自己的高度。书就是阶梯,看书越多,就越能抬高自己。”而女儿李若辰也有了自己的著作——《一认真你就赢了——北大师姐写给中学生的青春私房话》。这些书见证了他们一家的梦想与奇迹!

在女儿的教育上,刘称莲和李岩保持着高度一致,采用“形散而神不散”的方式。“女儿从小到大,基本上没有上过课外辅导班,曾经报过两次奥数班,就让她停了。她课外就是玩,看课外书。我们夫妻一致认为,不能让孩子读死书,也不会完全放任孩子。”

2009年 11月 18日,女儿高二的时候,为了让女儿不错过看流星雨,李岩带着妻女打“飞的”去呼和浩特。“我爱人当时给我打电话说流星雨要来了,中国最好的观测点在呼和浩特,问我怎么办?我只说了一句‘走,马上订机票’。”女儿当时还在上课,很多人觉得不解,多耽误功课啊,但李岩不这么认为,“误课可以补回来,错过了流星雨也许就没有机会了。”

现在,女儿有事情就会呼唤“老兄、李岩同志,过来”,父女如朋友。李岩说,女儿的青春期了无痕迹,是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女儿大量的读书,自然消解了成长过程中积累的压抑和压力,因而没有发生那种火山喷发式的叛逆。“有了好的亲子关系才能实现良好的教育。关系融洽了,孩子就愿意听父母的。”

让夫妻俩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女儿七八岁的时候,他们带女儿去爬山,一人牵着女儿的一只手,走着走着,女儿突然抬起头说:“爸爸妈妈,我能生在你们家里好幸福啊!”夫妻俩明白,是书赐予了他们一家人创造幸福的能力!

小读者

书是人生的望远镜和放大镜

若辰现在已是北大的高才生,可她一直自诩自己是头脑有点发达、四肢不算简单、琴棋不太会、书画有点通、游泳滑冰格外热衷、爱偷懒但偷之有方、恨死学且恨之有道的“欢乐中等生”。

李岩给我们看他手机里的女儿的照片,自豪之情溢于言表,“1996年,爱人和我相继辞去家乡的公职成为‘北漂一族’,租住的地方条件特别差。周末一家三口就到附近的图书城去蹭空调或暖气,那里成了年幼的女儿最好的游玩地。在图书馆里长大的孩子就是不一样。她拥有了读书人的底色,待人接物、言谈举止中‘气质’不凡,遇到挫折时,也能从悦读养成的胸怀和见识中找到排遣、释放的方法。”

在李岩看来,人生要拥有一副望远镜,一副放大镜,拿望远镜看目标、看未来。但在做具体的事情时,要注重细节,要用放大镜。“那些钻牛角尖、心理脆弱的孩子一定不爱读书,没有精神寄托,没有释放的出口,就会拿着放大镜看自己,纠结每一次考试每一个挫折。但我女儿的性格很好,她不拘泥小节,对考试成绩、排名等看得很淡,她知道她的目标,因为放松,反而成绩越来越好。”

从中等生一跃成为优等生,高考被香港大学和北京大学同时录取,正是看得远想得开的好心态助力了若辰的成长。“书看得多了,就会逐步超脱自我,离小我越来越远,格局就会越来越大。”

最美家庭
关键字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