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能断家务事
每逢周末,一群大小朋友在山竹创建的“家庭戏剧小组”里放松地大玩特玩。借助戏剧,大家一起探索如何接纳自己、看见别人、相互理解,让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变得更和谐融洽。
当越来越难以掌控的“熊孩子”遇上工作和生活都“压力”山大的父母,小到早起赖床,大到升学择校,家里每一件大事小情都能成为亲子关系的导火索。有一次,一位妈妈对山竹感叹:“要是有个家庭事务调解中心就好了!”受这句话的启发,有多年戏剧和教育从业背景的山竹和小伙伴们创建了“家庭戏剧小组”。她们召开“搞砸大会”,建立“坏孩子维修中心”,开启了戏剧社群养娃模式。
一出好戏中解决问题
一出好戏就能调解家庭事务?山竹解释说,戏剧教育≠戏剧演出,戏剧演出是观众仅仅坐在台下“看别人的热闹”,而家庭戏剧小组做的“戏剧教育”是通过即兴表达的方式,通过角色体验让大家在共创的戏剧故事里,发挥及提升换位思考能力、想象力、创造力、领导力及一生发展最为重要的自信心,它帮助我们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比如在女儿还不到两岁时,山竹就和女儿一起“演绎”妈妈生气时的N种应对方法。钻桌子底下躲起来、转身走开、给妈妈拥抱、送妈妈小礼物……孩子天生是戏精,只要在允许试错的安全空间里反复摸索,他们总能开动脑筋找到跟爸妈和谐相处的好办法,让矛盾消失得无影无踪。反而是作为“戏剧小白”的成年人,需要放下身段、解放自我,打破思维的墙,抱着“玩玩又何妨”的心态享受其中,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
我们常说“寓教于乐”,怎么才能做到呢?戏剧教育就是特别好的方式,大人孩子都亲身参与和体验,通过游戏感受如何与他人交流互动,通过角色扮演创造性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且在游戏中学会团结协作。孩子,尤其幼儿阶段的多少会表现得以自我为中心,当在游戏中大家建立共同的目标,相互配合、共同创造,就能享受到一起“众乐乐”的喜悦。在山竹的引导下,大家学会制定和遵守规则,“怎么玩”、“玩什么”,相关的规则和内容都来自小组成员的集体大讨论,大家一起定下“不被打扰,都被满足”的社群基调。在此过程中,大小成员不但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越来越能够顾及到他人的感受了。
山竹 国内知名一人一故事剧团“信剧团”创团成员之一,中国音乐家协会奥尔夫专业委员会会员,《跟妈妈玩童谣》作者,从事儿童教育工作19年
“搞砸大会”中勇敢试错
家庭戏剧小组看起来就是一群人玩玩游戏、过个家家,可如果没有戏剧思维,就很难玩得开心、玩有所得,而这样的戏剧思维正是妈妈们在养娃过程中“知道”却又“最难做到的”。
首先是接纳。一个孩子节奏是快是慢,喜欢这样不喜欢那样,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做父母的不要试图评判和改变,接纳他们生命原本的样子,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
其次是给予肯定和建议。“你跟孩子说咱们吃饭吧,他说不,我就要先干别的。然后呢?娘俩开始对抗、撕扯、说服,非常消耗。”山竹说。戏剧会鼓励大家跳过对抗去找更适合的解决方法。
好比山竹的女儿早上宁可迟到错过幼儿园早餐也要先画画,错过一次还能接受,但长期不吃早餐对身体有伤害,于是山竹提议:“我们今天来一个3秒钟绘画吧,我们一起画,就3秒,画成什么是什么。”于是女儿说“好呀”,哗哗哗三秒钟就画好出门了。“你顺着她的需求,在此基础上给她一个推动此事的新建议,问题很容易解决了,这是非常重要的戏剧思维。”
最后是“如果……将会怎样”,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除了现在的这些方法,还能创造出哪些可能性?让孩子们创造性地去突破,而且让孩子们勇敢去试错,就算没有做到理想中的样子,也没什么,这一点在山竹主持的“搞砸大会”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就拿“传名字球”热身游戏来说,被叫到名字的人要立刻接住对方抛来的球,玩法看似很简单,但游戏总因为有人接不住而中断。然而,接不住又怎样?又不是世界未日。山竹建议只要有人没接住球,就发起一次新的倡议,比如大家一起喊“哎呀”,然后跑起来换一个新的位置。于是,有人像猴子一样“吱吱”地跑,有的像小猪“哼哼”着跑,越玩越停不下来,孩子和球满场飞。他们在超级开心的游戏中发现,原来没接住球也能制造快乐啊。
“正是因为有人总掉球,大家才有机会玩更好玩的东西。这个游戏让我们体会到失败不可怕,就看我们用什么心态去面对。”山竹兴奋地说。不仅如此,大人和孩子心里一直被压抑着的情绪也通过戏剧得到了充分释放。“如果这些负能量一直积压在内心,谁又知道它会在哪天以哪种形式暴发出来,产生怎样的破坏力呢?所以我们经常做‘搞砸大会’,就玩‘世界最差’,给大家一个空间去放肆犯错。”
入戏,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生活教练
戏剧就像“搞砸大会”这样,给了孩子一个虚拟空间,他们可以尝试很多现实生活中不能够完全被接受或允许的东西,并通过这些尝试了解到很多行为的后果,从而达到完整的自我建构。
“这里是允许试错的,允许进行多种尝试的,尽管尝试不一定都是美好的。”山竹解释说。的确,孩子面对的真实世界不也是这样吗?他们会遇到不美好的情形,甚至是挑战社会普世规则的事情,这时他们该怎么办?戏剧空间,也许能帮助他们找到答案。
比如,有的小组开始讨论“迟到”,并和父母角色对调演起来。平时孩子是怎么磨磨蹭蹭写不完作业,第二天早上又各种催也催不起床的,孩子把妈妈抓心挠肝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各种方法都不奏效时,有个孩子提出“看起来不好弄呀,需要一个坏孩子维修中心”,于是新的命题又诞生了。
孩子们根据以往的认知和经验,创造出“坏孩子维修中心”,里面有发泄情绪的“攻击室”、有能把坏心情吸到太空的“情绪太空舱”、让孩子说出真实想法的催眠仪、装了“听话水儿”的洗脑机,还有可以休息的按摩床……用这些头脑中想象出来的事物创造性地破解难题,恰恰体现了戏剧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激发想象力。在戏剧小组里,一位叫闪电的小朋友经常以“我最厉害”的硬刚形象出现。在“坏孩子维修中心”的体验环节,他躺在山竹的“按摩床”上使劲挣扎,对柔软的身体接触似乎有着极大的抗拒。当山竹温柔地抱着他说“放松,放松,你只是太累了,需要休息”,突然一个时刻,闪电的身体“啪”地软了,他趴在山竹肩膀上,热呼呼的小脸贴在山竹的脖颈上。
山竹说:那一刻我就特别想哭。好心疼这个孩子啊!他所有的反抗都是在向我们发出一个信号:“我这里有一个需求,请你看到我”。而“看见对方”不就是建立良好家庭关系的第一步吗?
现在,周末相聚在家庭戏剧小组,已经成了这些家庭的一种社群生活方式。借由这个“小村庄”,每个人都能敞开心扉把困惑演出来,孩子们也得以在踏入社会丛林之前,反复练习和试错,很多人都能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
戏剧不只是戏,它让我们做自己的主人,将现实生活问题搬到虚拟的戏剧空间里得到创造性解决,从而让每个人都在生活中拥有自己的精彩舞台。就像山竹所说,家庭戏剧小组,更像一个接地气的精神村落,甚至不需要所谓专家的指导,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生活教练,都要相信自己,一定能找到适合各自家庭的处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