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月何曾是两乡!听一听两岸家庭的团圆故事

婚姻与家庭 2024-09-18 14:12:44

中秋节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传统佳节之一,是中国人劳作实践与诗意栖居,况味自然与敦化人伦的完美融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呈现的载体。尽管海峡两岸的中秋习俗有同有异,但都承载了对花好月圆的共同期盼,蕴藏的是中华儿女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与传承。

“浙”里月色分外明

余纪萱一家三口和公婆幸福生活在浙江

又是一年中秋夜,这已是我在祖国大陆度过的第五个中秋了。今年中秋,我们一家是在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古城遗址瑶山遗址公园度过的。品尝着台湾师傅手作的台式月饼,啜饮着龙年必喝的西湖龙井,抬头仰望同一轮明月,两岸融合的中秋“三件套”韵味深长,别具意义。

我是一名台湾青年,也是浙江媳妇,还是一个两岸宝宝的妈妈。我生于台湾省台北市,父母都是客家人,爸爸的老家在苗栗,妈妈的老家在新竹。但妈妈从小就告诉我,我们的祖先在广东梅县,外公的祖辈就来自那里。

我11岁那年,因为父母工作的关系,我们一家搬到了离福州很近的马祖南竿岛。从那时起,在从事文化创意工作的妈妈带领下,我开始参与一些两岸妇联组织的交流活动,也因此有机会接触到来自祖国大陆的同胞,懵懵懂懂间,我对海峡对岸开始产生无限的憧憬。

受父母影响,我从小就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感到骄傲。高中毕业我到日本留学,大学期间认识了来自浙江丽水的他。2019年,我们通过人才引进一起回到浙江,现在杭州余杭交通投资集团从事酒店民宿的投资运营和乡村振兴工作。

几年间,我从女儿变成了媳妇,去年升级成为新手妈妈。令我感到神奇的是,我在台湾的母亲、外公和在浙江的公公婆婆,他们虽然生活在海峡两岸,但所传承的精神文化、生活美德与智慧却是一致的,这就是同根同源文脉的强大力量。我母亲这些年常去福建 、贵州等地向当地妇女儿童倡导绿色生活理念。我的公公是杭州外国语学校的语文老师,婆婆是杭州交通职高的英语老师,他们从丽水松阳的大山里并肩走进省会杭州,从他们的故事中,我感受到了一路走来的相惜相守。

去年,我有了宝宝之后,我们两个家庭就住在了一起,两岸的生活风俗、饮食习惯、沟通方式在这三代同堂的屋檐下热烈地碰撞交融。我们的餐桌上有浙江风味的松阳卷饼,也有台湾特色的卤肉饭,松阳方言与台湾腔的交流,总会给我们带来无限欢乐。

在浙江,我在工作、生活各方面都和大陆同胞享受同等待遇!有长达158天的产假,产假期间可以享受生育津贴,宝宝3岁以内,父母双方还有每年10天育儿假。在余杭的市民之家,设有“港澳台侨服务一件事窗口 ”,医保社保申办、孩子教育咨询、人才资格评定,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答和帮助。而余杭的台青小院,更是我们两岸婚姻家庭的聚集地,我们会在传统节日里像家人一样相聚在这里。

祖国大陆之大,可以容得下台湾青年所有的梦想。在大陆快速发展进程中,台湾青年不是旁观者,而是亲历者、参与者。我将以亲身经历讲好浙江好故事、传播大陆好声音,影响更多两岸青年、两岸家庭相识相知、同心同行。

美食是两岸一家亲的味道

吴妘蓁和母亲蔡阿粉将自家贡丸搬上云端

每逢中秋,我们家族总有一些特别的习俗。在福建泉州,我们全家人会聚在一起玩“博饼”游戏,这是泉州特色。而在台湾,我们全家则会一起在户外烧烤、赏月、吃柚子。我的两个孩子既喜欢博饼,又喜欢烧烤,因为两种习俗都充满了乐趣和亲情。

小时候,我的母亲蔡阿粉总会给我做各式各样的美食,尤其是各式各样的丸子。1998年,我父母带着对美食的热爱和对创业的执着,从台湾云林来到福建泉州,投资办厂生产贡丸。虽然我出生在台湾,但我的成长记忆都深深植根于泉州这片热土。

在泉州,我完成了中学学业,随后赴新加坡深造。毕业后,我遇到了我的爱人,一个土生土长的泉州人,他是一位人民教师,这让我坚定了在泉州安家的决心。成家后,我逐渐接过了家族企业的重担,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丸子这种简单的食物,承载着我们的家族故事和两岸情缘。在300年前的清代,丸子从泉州传到台湾,如今我们又从台湾把这颗丸子带回了泉州。这一份情缘是奇妙的,是跨越时空的,而我们的故事也像这贡丸一样,经过千锤百炼,愈发饱满而有味道。

最令我惊喜的是,我的母亲蔡阿粉已经60多岁了,她用丸子做出一道道美味佳肴,通过拍摄短视频和直播进行传播,如今已收获40多万粉丝。视频的灵感来源是“家”的味道,比如做给外孙的“一百分面条”,或是一道台湾小吃,或是泉州民俗芋头糕等。

我想,或许是因为“家”的味道,才会让那么多网友喜欢。偶尔,我也会在工作之余,走进妈妈的直播间,和她一起做菜。我觉得,这里传授的不只是美食的制作方法,更传递着家的温暖和文化的力量。

作为一名台商二代,我深切感受到两岸同根同源的深厚情感。无论是在台湾度过的中秋节,还是在泉州与家人团聚的温馨时光,都让我深刻体会到,无论身在何处,中国人对家的理解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始终如一,从未改变。中秋的月亮,照亮了回家的路,也照亮了我们的心。我们的故事,只是千千万万个两岸家庭的缩影,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两岸归一,万家团圆。

找到幸福和归属感

黄柏钦、姚佳伶夫妻带着两个孩子遍游祖国各地

今年中秋,我们选择与大陆朋友在福州度过。烤肉、赏月、谈笑、吃月饼,这些简单的活动都蕴含着深深的情感。来到祖国大陆后,虽然烤肉的场景从家门口变成了与朋友相约的烧烤聚会,但那份对家的热爱和对节日庆祝的心情始终没变。

我们是一对来自台湾的博士夫妻,带着共同的教育梦想,在福州市安家落户。我们的故事是一段跨越海峡的教育旅程,也是我们这个小家庭与“有福之州”这片土地深情融合的见证。

2017年,我们怀揣科研梦,带着两个儿子上育和上祐来到福州。此前,我们开过几次家庭会议,一致认为福建、广东、江苏、上海等地都是不错的选择,而福建的优势更加突出,因为福建与台湾不仅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相近,而且机会多、弹性大,因此成为我们的首选。

在大陆的这些年,我们见证了这里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感受到大陆同胞的真诚和友善。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深切体会到“两岸一家亲”的深刻含义。

回想起在台湾过中秋的日子,我们通常会全家一起烤肉,享受团圆时光。父母总是嘱咐我们要照顾好孩子和家庭,简单却充满爱意。虽然身在大陆,但我们的心始终与海峡对岸的家乡紧紧相连。我们期待有一天,两岸能够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的小家能够融合,“大家”也能够统一,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台湾到福州有多远?差不多只有南平到福州的距离。在我们夫妇看来,闽台往来交通便利,浅浅的一湾海峡挡不住融入的脚步。

我们积极帮助台湾青年来大陆就业,经常组织两岸青年一起打篮球、开展植树活动,希望他们在比赛中交流感情,在玩乐中增进友谊,让“两岸一家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我们经常会带孩子们去全国各地走走看看,让他们了解祖国的广阔与繁荣。我们教育孩子们,无论身在何处,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和本。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交流和融合,两岸关系一定会更加和谐与美好,也会有更多的台湾家庭、两岸融合家庭,在大陆这片广袤土地上找到归属感,收获幸福和美满。

漫说中秋

任祥中国台湾作家,代表作《传家 :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中秋远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有文人儒士赏月的风雅活动。到了唐代,中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即有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宋朝时期更已普及为民间习俗与休闲活动,到了明清两朝,已成为仅次于春节的重要的传统节日。

“月饼”这个名词首见于南宋吴白牧的《梦粱录》,不过当时月饼是菱形的,后来才演变为圆形,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月饼自明代开始,已成为欢度中秋必备的应景食品。
就像中国菜一样,月饼也因地而异,种类繁多,台湾最常见的则有广式、京式、苏式与台式四种。广式月饼的外皮类似西点,内馅甜腻并最为讲究,京式月饼外皮有如烧饼,香脆可口,苏式月饼外皮则是层次多且薄,白净松酥。台式月饼则以源起于中部的“绿豆椪”最为普遍,其次则是“蛋黄酥”与“凤梨酥”,每逢中秋,这三种几乎是糕饼店必备的主力产品。
在台湾较早年代的中秋节,主角是月饼和柚子,月饼口味之多不胜枚举,柚子皮剥开后会变成一顶瓜皮小帽,孩子们最喜欢戴在头上玩。现在的中秋节,则从住家庭院到街边小巷,从社区公园到山边野外,每年都到处洋溢着烤肉香。说不定连高悬天边的月娘,也闻得到那阵阵的香味呢。中秋节,差不多已变成烤肉节的同义词。
中秋自古就有“祭月”之礼,祭拜的神明就是月神,也被称为“太阴星主”“月娘”,并因而衍生出嫦娥奔月的神话。月出之前,人们在庭院摆好香案,供奉象征团圆的应时瓜果(在台湾就是柚子,俗称文且)、月饼与清茶等,然后对月烧香祭拜,拜完才能食用。由于月亮属阴,因此祭月主要由妇女、儿童祭拜,男子不是后拜就是不拜。
农历八月十五刚好也是土地公的诞辰,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拜土地公,并在田里捅上竹子夹着供土地公的纸钱,象征土地公所持的拐杖,感谢土地公保佑顺利秋收。
各地都有不同的中秋习俗,台湾有所谓的“听香”。根据连横的《台湾通史》记载,妇女会在中秋夜深时向神明点香默祷,表明要问的事,然后拈着香出门,只要在路上听到有人讲话,就掷杯请示神明是不是答案。台湾以往在中秋还流行一些“偷俗”,未成年少女在中秋节如果到别人家的菜园偷菜,没有被发现,就表示她将会遇到如意郎君。只是这些饶富趣味的习俗今天已经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