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前夕,她们在首都“城市客厅”共话创新中的女性力量
从五年前的“女性参与创新创造”到今年的“加速创新创造”,当世界知识产权日主题再次聚焦女性,知识产权与女性正在双向奔赴,“她”们已然成为推动和守护创新不可忽视的力量。
4月17日,在第23个世界知识产权日来临之际,“创新中的女性力量”主题沙龙在“城市客厅”首都博物馆举行。此次活动由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与首都博物馆共同主办,70余位来自司法、学术、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女性人大代表、创新主体、陪审员代表跨界热议知识产权保护,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北京日报社、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时间等媒体平台对本次活动进行同步直播,共计113.8万名网友线上观看了本次活动。
全国妇联兼职副主席、中国女法官协会会长、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宋鱼水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宋鱼水在致辞中提到,作为全国首家知识产权专业审判机构,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女性干警占干警总人数的68%,其中20%的女性法官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71%的女性法官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在收案、结案量逐年增长的背景下,一大批优秀的女性法官和法官助理活跃在审判和普法一线。仅2022年,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女法官共受理案件14,304件,占该院全年受理案件量的51.6%,人均结案341件,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贡献着巾帼力量。
首都博物馆党委副书记 彭艺
首都博物馆党委副书记彭艺在致辞中表示,首都博物馆作为首都北京的综合性城市博物馆,在促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中发挥着作用,女性在首博事业蓬勃发展和繁荣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她们之中,有妙手回春的女文物修复师,取得过《生物揭展剂在书画文物修复保护中的应用》等多项专利成果;有才华横溢的女策展人和匠心独运的女设计师,获得过北京文博创意设计大赛等多个奖项;有博学多识的金牌女讲解员,用女性独有的细腻和坚韧,谱写着首都文博事业的华章,彰显了创新中的女性力量。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法官 周文君
据了解,在一系列疑难复杂、社会关注度高的知识产权案件办理中,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的女性干警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在一起涉及通讯领域标准必要专利的侵权案件中,原被告均为国际知名的通信科技企业,案件所涉及的是否颁发禁令、FRAND原则如何适用、专利许可使用费率计算等问题争议较大。该案法官积极引导当事人明晰主张,经过抽丝剥茧逐步厘清涉标准必要专利案件的审理‘症结’并‘对症下药’,为双方当事人搭建了深度高效参与的沟通平台,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包括涉案专利在内的一揽子专利纠纷全球和解。虽然法官为该案撰写的六万字判决只能永远尘封,但她通过对案件的精准把控推动了双方纠纷的实质性解决,助力两家企业达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促进企业和技术的双发展。”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经验交流中,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周文君法官介绍道。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法官 范米多
同时,在品牌强国建设和文化自信时代下,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中也活跃着女性身影。商标是企业品牌文化的精髓,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已然成为市场竞争最有力的盾牌。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范米多法官介绍,在“西四包子铺”老字号保护、“百度烤肉”商标侵权等案件中,法院在法律框架内给予具有“金字招牌”美誉的老字号和驰名商标以强有力的司法保护。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法官 李洹
“在‘文化自信’成为高频词汇的当今时代,女性在著作权司法保护中的作用已深刻融入创新发展的底色。在‘四维图新’电子地图侵权案件中,对于地图数据的权利属性、电子地图的侵权判定规则、新兴商业模式下竞争力认定等多项前沿法律问题在审判中进行了探索创新;在无障碍影视著作权案中,结合«马拉喀什条约»有关‘无障碍格式版’‘受益人’等规定对‘以阅读障碍者能够感知的无障碍方式’等著作权法未明确规定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系统解释。”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李洹法官说。
嘉宾分享环节,来自学术、科技、文化等行业的代表分享了各领域女性在推动科技强国建设、文化创新等方面的作为与成就。她们对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事业寄予希望,建议针对涉及“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案件优化审理模式,加大对恶意抢注的打击力度,对涉及新技术新业态下的新竞争模式案件和数据保护竞争案件加强研究,注重司法规则提炼,以优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服务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大局。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 伊彤
其中,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伊彤表示,在全所高级职称研究人员中,70%为女性,该所作为众多软科学研究机构、智库机构的典型代表,所内女博士多、年轻妈妈多,她们把浓厚的家国情怀和正确的科研价值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结合起来,在家庭、单位、社区中克服各种困难,主动担当作为,体现了女科技工作者在推动科技强国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责任与担当。
全国人大代表、北方昆曲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 顾卫英
全国人大代表、北方昆曲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顾卫英提出,从人类起源、女娲传奇开始,女性力量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一名昆曲演员,她在从艺道路上不断创新,2015年创作了昆曲原创剧目《李清照》,2021年创作了昆曲《林徽因》,通过舞台艺术彰显出两位女子身上的坚定自信、砥砺前行。时间的长河奔腾向前,这些古今传奇女性身上的“她魅力”“她风采”,必将在广阔天地间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更好地激发新时代女性绽放“她智慧”、凝聚“她力量”,做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做文明风尚的倡导者、做敢于追梦的奋斗者。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有色金属与稀土应用研究所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元琳琳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有色金属与稀土应用研究所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元琳琳表示,女性科技人才作为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战略资源和科技人才队伍的“半边天”,在推动科技创新、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近年来我国支持女性科技人才的法规政策不断出台,女科技工作者发展的社会环境不断优化,女性科技工作者的社会知晓度和认可度不断提高。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女性运用乐于倾听共情、善于发现细节、敢于突破尝试的特质,已经成为促进经济、科技、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她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会继续将女性独有的智慧投入到热爱的工作中,践行科技创新使命。
北京市人大代表、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 韩敏芳
北京市人大代表,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韩敏芳谈到,科技创新中的女性力量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自信。现阶段,女性除了体力上与男性有明显差别之外,在智商、情商、财商等等多方面一点都不弱。二是自立。新时代女性可以自食其力,自立是彰显女性力量的开始。三是坚韧,可以理解为坚持和柔韧。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秉承和践行“把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勇于啃硬骨头,让新的技术产业领域从0到1,从实验到应用,开创一个领域,引领一个行业,造福一个时代,流传一个世纪。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商法研究所教授 王玉梅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商法研究所教授王玉梅说,在法史长河中,总有女性法学家力学笃行的身影。她们是讲坛上兢兢业业的园丁,播撒学问的种子;她们是立法领域独当一面的“战士”,在法律的修订中凝聚智慧与心血;她们在每扇门前叩问法律的意义,为学界的后来者点亮一盏明灯。众多女性法律人在法律殿堂里自由探索,她们所缔造的成果如星辰般闪耀。
首都博物馆保护科技与传统技艺研究部副研究员 傅萌
首都博物馆保护科技与传统技艺研究部副研究员傅萌介绍,一座博物馆,既是学习历史的学校、感受文明的殿堂,也是文物的家。在修复文物的过程中,她深深地体会到,传统修复技艺是针对我国文物的材料、工艺长期发展形成的安全有效的技术,涉及文物安全的传统措施也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博物馆实践需要的,虽然面对文物病害风险的多样性会有局限,但新技术新材料依然需要传统技法来实施在脆弱的文物身上,文物保护的创新并不是抛弃传统,而是将科技与传统技艺、传统措施相结合,在传承中创新,走文物保护修复的中国道路。
又是一年春草绿,桃花风起奋进时。沙龙接近尾声,创新驱动发展的时针依然跳动,在女性已占全球人口近一半的当下,无数杰出女性正在为知识产权保护和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添砖献力,汇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蓬勃女性力量,向她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