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霞屏幕前永远有父母的目光

来源:中国妇女网作者:苏容
巾帼风采 2014-04-02 15:55:00

家风成为海霞的人生指南

海霞在北京梅地亚中心接受本刊记者专访

央视新闻主播海霞出生于教师家庭,她总结,教师家庭出来的孩子很少走歪门邪道,关于自己的家风,她说了16个字:自强自立,自尊自爱,努力进取,顾全大局。

父母的目光是标尺
    每一家的家风都带着时代的烙印,那些指导着上一代人言行走向的原则,经由传承,又在下一代的身上绵延。对海霞来说,这些原则给了她方向感,让她一辈子都走不出父母的目光。小时候作文里那句“一定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从来不是套话,而是全部努力的动力。
    父母的期望很朴素:从小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长大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上幼儿园的时候,比她大三岁的哥哥放学后先去接她,父母下班晚,哥哥会先熬好稀饭。看哥哥那么能干,小姑娘万分佩服,赶紧主动扫地。“孩子的潜力是很大的,只要给他们空间,他们能学会应对各种困难,了解怎样把事情做得更周密。”
    11岁那年,海霞刚刚学会骑自行车,正赶上快过年了,妈妈交给她一项任务,让她去给家里置办年货。“当时爸爸在工作,妈妈忙着扫房子,把钱交给我说,去买点过年吃的零食,两个要求,第一,别丢了;第二,可着这些钱,每样都要有一点。”
    重任在肩。海霞先去买了一捆啤酒,她让卖啤酒的人把啤酒上下捆了个结结实实,再牢牢地拴在自行车后座上,确信即使遇到颠簸也不会掉下来才放心。然后去买瓜子、花生和糖果。那个春节,年货摆在桌子上,爸爸妈妈很满意,说今年的花样最多,品相最好!海霞很开心,“他们未必想锻炼我,而是当时真的忙不过来了,但这种‘放手’的方式提升了我的能力。”
    17岁离开父母到北京上大学,海霞很快就能适应环境,打水洗衣服,全都应付的来。

每天都要全力以赴
    “谁说女子不如男”几乎是大多数河南女人内心时常响起的旋律,海霞的妈妈也一直给女儿灌输这样的观念:女孩子要努力,女孩子要自爱。
    也许是因为遗传基因,身为教师的孩子,海霞从小就不怯场,妈妈便着意培养她唱歌跳舞朗诵主持的能力。小学一年级时,她和妈妈一起参加河南省普通话观摩比赛,妈妈代表教师组,她代表学生组。决赛的时候,妈妈放弃练习自己的作品,全心全意辅导女儿。最终,妈妈没能拿到大奖,而女儿得了最高奖。妈妈很开心,她喜欢看到女儿靠能力收获荣誉。因为女儿总是以漂亮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主持和表演节目,妈妈总是特别要求她衣着朴素。
    相反,倒是大学毕业进了电视台,妈妈开始不满意她在节目里的穿着,“只要不上班就拉着爸爸去给我买衣服,然后包一大包寄过来。”海霞不好意思了,自己挣钱了,还没给家里交过钱呢,倒让父母花钱。妈妈说,这是工作需要,与虚荣无关。
    在妈妈看来,女孩子无论好看不好看,努力工作才是本分。海霞还记得小时候,经常睡醒一觉,还能看到妈妈在备课,那个伏案的背影深刻地印在小女孩的记忆里,无声地传达着“敬业”的含义。许多做人做事的原则就这样点点滴滴地渗入到孩子的骨髓里,流淌在孩子的血液中。
    每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同一个时间准时出现在节目里,她要求自己“不许出错,一次也不能”!稿子配完音,编辑都已经在编了,她觉得不理想,有个字咬字不太清楚,或者重音不合适。编辑说,一带而过,观众根本听不出来。她不肯放过,非要重配一遍。有一次在直播中出了错,她脱口而出:“对不起”。领导并未指责,她自己先哭了个稀里哗啦,从此更加认真,每天“全力以赴”。
    她热爱自己的工作,新闻给她的满足感是:“让我时时刻刻跟这个社会的脉搏一起跃动,永远不会被甩下来。”“新闻每天都不一样,瓶子里永远装的是新酒”,生活在新闻状态里就是不断向前,“你不放弃自己,没人能放弃你。”一如爸爸当年常对她说的那句话: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工作就是“大局”
    1998年的一天,忙碌了好几天的海霞终于有空给家里打个电话。可电话拨通,却没有人接。她想,爸爸妈妈可能出去遛弯了。第二天再打,还是没人接。她有点狐疑,父母可从来没有这么长时间不在家过。打电话问哥哥,哥哥支吾着说,可能出去看朋友了吧。第三天,海霞再打电话回家,还是没人!她心里一惊,忽然觉得不对劲儿,赶紧逼问哥哥。哥哥眼见瞒不住了,只好吞吞吐吐地说,妈妈病了。海霞急了,你们为什么不告诉我?哥哥回答,告诉你只会让你担心,影响你的工作。电话打给妈妈,妈妈的声音告诉她,病情已经很严重了!妈妈当语文老师,从来说话清清楚楚,可此时听起来,她的声音虚弱而含糊。海霞像掉进深谷,心里没着没落。当天晚上,她值完班就冲向回家的列车——在此之前,她从未因家事请过假。
    妈妈是因为高血压引发的脑出血,她第二天早晨赶到医院,妈妈已经抢救过来了,躺在床上不能动,海霞泪如雨下……
    妈妈病情稳定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催她赶紧回去上班,别因为自己的病耽误工作。海霞拗不过,牵肠挂肚地走了,连上几天班,实在放心不下,又赶回去陪妈妈几天……一个多月的时间,她在北京郑州两地来回跑。妈妈终于出院了,爸爸又劝她,别回来那么勤了,看把身体都熬坏了。
    爱如潮水。多年过去,海霞跟记者聊起这段往事,心里依然会掀起巨大的波澜,她使劲睁大眼睛想忍住泪水,却怎么也忍不住。
    在海霞童年的记忆里,妈妈从没有陪自家孩子吃过一顿像样的早饭。“她是第一个到学校的老师,看着她的学生进校门,大扫除,做早操,升旗……下午放学,她还要陪值日生打扫教室,辅导作业,天不黑绝对回不了家。”在妈妈看来,工作是最重要的,是“大局”,决不能因为家事影响“大局”。爸爸妈妈一辈子的原则就是“顾全大局”。
    当年海霞做晚间新闻,因为刚开始没人替班,她连哥哥的婚礼都没有参加,家人没有一句怨言。海霞离家二十多年,很少能回家过年,家人都根据她的工作时间来安排自己的春节。
    海霞说,自己的父母不是那种“高大上”的父母,却让儿女终身受益,并影响到第三代,这就是家风的力量。
 至今,海霞的每一期节目爸爸妈妈都会看,哪怕是深夜,他们都会定好闹钟,准时起来打开电视。也许,他们是在以这种方式与女儿相聚。女儿也以自己的敬业,以自己的“不肯辜负”,给了父母巨大的精神慰藉。
    屏幕上的海霞干练亲切神采飞扬,她知道,在她的亿万观众中,永远有父母深情的目光。


父母的教育让海霞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