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曙韵:用茶泡出一种精神生活

作者:张姿
巾帼风采 2014-12-23 12:19:15


李曙韵   堂号名“晚香”,茶家十职(北京)创办人,著有《茶味的初相》。

霜降前日,采访李曙韵是在“茶家十职”的茶书房,见面后脱鞋落座。跟此前在纪录片中看到过的一样,素颜、蘑菇头的她,一袭藏蓝麻衣长袍,正去取炉上的壶,我忙道:“今天不巧身体不适,喝不了茶!”

李曙韵回:“那太好了,我们可以喝姜茶。茶人就不该24小时喝茶。”见我生疑,她又解释,“过去我和人家斗茶,一个晚上喝十几款茶很正常,现在我轻易不喝茶,一个人时绝不喝茶。”

一则什么茶都喝过了,好茶不多;二是别让茶跟粮食争土地,也算一种清净的供奉吧。

是为真茶人之心声。

重的要轻轻放下,轻的才重重放下

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李曙韵8岁前被父亲当钢琴家栽培,她却一心躲在琴脚下作画,一心向往宋明文人的闲情逸致。21岁与茶结缘,随身带着朱泥壶、武夷岩茶及四套不同版本的《红楼梦》,她走进了彼时新兴的茶艺馆。

其实,李曙韵少时第一次读《红楼梦》的时候就在想,为什么贾母不喝六安茶,只喝老君茶。

她自学茶,用各种器具泡各种茶。她喜欢民间老茶杯,几乎是个“恋物癖”患者,一只带着多处补丁的老茶杯,她能从中看到缺憾美。而别人摒弃的玻璃壶和杯泡茶,她也不反对用。“不是能更好地观察茶叶的舒展过程吗?”

在潮汕茶体系里,还有盏托,现在人不用,反倒出口日本。李曙韵喜欢的锡盏托,也是从日本淘来的。“金属和瓷有种反差,有点像穿高跟鞋的美人。而选平实的木托,则像穿了僧鞋的老实人,整个茶席立刻生动起来。”

煮水的壶,她习惯冬天用砂铫,煎水更松风透,夏天用银壶,银壶沸点高,但并无定式,金壶她也试验过。“还真好喝,水更稠,茶有膏状感,不过多数人用不起,我也是偶尔才用。”

李曙韵有一块浸满了茶渍的棉麻茶巾,擦拭久了,就像一块“老卤豆腐干”。她的学生们常用这小物件来看入门先后,后来有人索性把小茶巾使劲泡在茶水里。“可惜不自然,这种东西就像习茶,很难速成。”一如白茶的茶汤,用力冲泡反显苦味。又如李曙韵自己,曾固执地相信用脚尖丈量世界,年轻时跑遍各大茶山,后来才发现,有些茶人不跑茶山,也喝出了自己独到的人生感悟。

茶道中,讲究“重的东西要轻轻放下,轻的东西才要重重放下”,亦然同理。

茶席造意境,生活多雅趣

有人说李曙韵“不美则死”,而她说,茶本来就很美。从平面的茶桌,到立体的剧场茶会,李曙韵让茶流淌出浓浓的中式生活美学味道。

去日本交流,她用宣纸做茶席垫。“上面有茶渍正好,就像国画,每次用时慢慢展开,就像展开一幅画卷,有种生命被打开的感觉。”当茶会结束,她还动员学生们把心得手写在长卷上,当墨水和茶渍混合,如同一幅新作。

她还独创剧场茶会的形式,跨界融合南管、古琴、吟唱、书法等艺术,将茶文化的高雅趣味推崇极致。

最难忘的是“人闲梅花落”茶会,她将七棵老梅树用盆栽放入剧场,就是要让所有爱茶人知道,非得梅花落尽了,你的心才能闲。“所以我不提倡在花令时到花下泡茶,又有风,又有花,又要顾好一杯茶汤,你的心怎么安静的下来?最后只落得热闹一场罢了。”

夏天时,李曙韵在台北戏棚办了“竹外一枝香”茶会。“因为泡的是杉林溪的高山乌龙,这种茶香很劲道,如同春竹。”她便选用6米高的竹子,七八十棵,构成竹林,让竹影透过布幕反射出来,而穿黑衣的茶人就在竹林间穿梭泡茶,看上去像电影《卧虎藏龙》。

但这画面还是会落到生活上。“绝对不是为了美而美。比如,冬至那天,我们用炭炉烧水,用最老的工夫泡,一壶三杯,一位茶人对应三位茶客。而谷雨茶会那天,正好一位学生肠胃不好,我就给她设计了用紫米和玫瑰花熏制的花草茶,搭配着玻璃茶器,忽然有一种葡萄酒的感觉。”

在李曙韵的茶人之眼中,剧场是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空间,生活也应该是。 “拜占庭音乐和古琴都可进入我的茶会,俄罗斯的茶炊和乾隆德化瓷茶具也能混搭,只要内在气质相关,完全不会有违和感。”

家庭茶会,聚温暖之气

如果要让李曙韵回答一杯茶应当泡几分钟,她没有答案;如果要让她讲出一套如何布置茶席的规则,也并不可能。“很多学生初来,都希望能有一本教材,把每个步骤写得清清楚楚,甚至希望得到秘诀和捷径,实在荒谬!”李曙韵只能说,茶席原本就是一个空间,大小皆有天地。

“比如,你回家后,找到一个你最喜欢待的角落,那就是风水最好的地方,你就从那张桌子开始,慢慢展开茶席,一旦你开始泡茶,小孩会不由自主地跑来亲近你,而先生闻到茶香也会主动坐到你身边来……”在李曙韵心中,茶席在家庭中有种独特的“聚气”作用,不用你去喊,人便会慢慢被“拢”过来,这时,你开始抄写,孩子弹琴,丈夫阅读,不也是一种温暖和谐的家庭茶会么?

2013年,李曙韵在香格里拉办了一场长达12天的高山茶会。“户外茶会有太多无法预测的因素,从我们一开始布置就乌云密布,还有人出现了高原反应。”但出人意料的是,茶会开始的那一刻,天空突然放晴了。然而好景不长,冰雹、雨水、狂风、暴晒接踵而来,不少观众因此中途离开,李曙韵反倒坦然了,无非下雨披雨衣,刮风裹毯子,后来,她索性拿起茶席上的水晶钵,接满冰雹,煮水泡茶。“最大的茶席,就是天地!”

其实,就连没有茶,也一样可以“泡茶”。在一场“无茶之茶”的比赛中,李曙韵和学生们写了一个剧本,虚拟出每一个泡茶动作,表演者全凭平日泡茶的经验来做动作,甚至也没有茶壶。“最后,台上的茶人专心把空气注入杯子,再把杯子递给评审,我认真观察着评审的反应。我们同样是用心泡,你喝到的滋味又会如何?”

李曙韵 茶道
关键字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