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九大女代表|廖红:给自己一个根系发达的人生

作者:苏容
巾帼风采 2015-03-09 15:26:00

 

150207015-fm-6gai-03.p1.1A.CMYK

广州,一个早春艳阳天,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廖红一身春装,比预定时间提早半小时赶到了摄影棚。这是一位让人喜欢的伙伴,漫长的六个多小时的工作时间,采访、化妆、换衣、拍照……她轻松愉快不厌其烦,摄影棚里时时响起她咯咯的笑声。

发掘根对土壤的情意

廖红有两套绿色系的裙装,明绿的色彩流动在黑色的底子上,清雅中透着华贵,像一位凌波仙子。一问,果然是为这位研究植物营养的科学家量身定制,出自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金憓之手。一件在面料上喷出荧光显微镜下植物的照片,另一件面料上印的是根系的照片,一团团帮助吸收养分的微生物,合跳一支生命的舞蹈。

廖红的身份是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但她说,资源环境是现在的叫法,在她心里,植物营养才是对她专业的准确描述。

她一直记得上研究生时,跟着导师来到田野,一望无际的碧绿庄稼,令她心花怒放。导师让她根据作物的生长分析土壤里的营养状况,她总是能答对。那时候她指导农民有针对性地施肥,也学习农民的种田经验。想到能当一个有智慧的农民,她是多么欣喜。

廖红研究的是大豆根系。“现在国内的大豆市场百分之八十都被国外占了,其中百分之九十都是转基因。”由于大豆没有玉米等作物的经济价值高,国内的大豆田几乎被别的作物取代。玉米、小麦近乎掠夺式的生长带走了土壤中的养分,造成土地板结,但大豆是土壤的朋友,有生物固氮的作用,生态效益好。所以,很多发达国家都有规定,种一季玉米必须要种一季大豆。

“我们的土壤肥力不够,农民只好大量施肥,作物吸收不了,一部分流失到地下水,造成江河湖泊绿藻爆发,还有一部分飞到空气中,成为雾霾形成的因素之一。”廖红的研究,让大豆根系的潜力得到发挥,吸收能力增强,增加产量,同时也提升固氮能力,保护土壤,更保护环境。她曾经做过试验,让水稻和大豆轮作——第一年种大豆,同时把大豆的有机残余物回填,第二年种水稻,完全不用施肥,水稻照样保持百分之九十的产量。

廖红让记者看她手机里的视频——实验室的大露台被建成空中花园,草木葳蕤,绿植掩映,学生们围桌而坐。那些年轻的面孔,几乎都被太阳镀上一层健康的颜色——廖红经常会带着学生在田间忙碌。实验室里扫描、分析、测试的差不多十万株根,都是他们挖回来的。一个铺盖卷,一块塑料布,是他们常备的行头。在最热的季节,为了避开正午的暑热,常常早上五点半就要下地。晚上回到寄住的农民家,女生们累得一顿能吃三大碗饭。“在一百亩试验田忙完,返回学校个个都变成了黑胖子。”廖红开心地大笑,说起一对本来难以分辨的双胞胎姐妹,一个因为做了她的学生,回到家再不会被认错,“因为一个黑一个白。”

即使如此,田间劳作依然是让他们享受的经历。有一年,她带学生在湛江市做大豆和剑麻的间作示范,遇上几十年不遇的干旱,剑麻田头的杂草全部旱死,而试验地里的大豆却郁郁葱葱。为探究大豆抗旱的原因,他们开始小心翼翼地挖根,发现虽然上层大部分根系干掉了,但主根一直在向下扎,挖到一米五深都没能把它挖出来。第二天下了一场小雨,那些看似旱死的上层根系,一夜之间又长出许多又白又嫩的新根。所有人又惊又喜,“植物远比我们想象中聪明,仅仅根系就能主动调节其生长来适应不同的环境,如果我们能充分了解并发挥植物对逆境的适应机制,一定能培育出既高产又抗逆的作物新品种。”

受益终身的爬山训练

廖红的老家在四川省资中县,自从留在广州工作,父母大部分时间都和她住在一起。采访那天下午,她是爸爸陪着来的,她笑说他是她的“全程监控人”。老人满脸笑意,身形利落,远比实际年龄年轻。“打羽毛球他是我徒弟,现在他跳舞很好,也是我二十年前教的。老爸七十多岁了,每天早晨在操场跑十圈——四公里,下午打两个小时羽毛球,晚上还要跳两个小时广场舞,羽毛球、跳舞,他都是队长!”

廖红连珠炮地夸赞父亲,他们互相开着玩笑,像一对好朋友,用廖红的话说,两人“爱好一致,能玩在一起”。廖红说自己体力好,打羽毛球第一场可能会输,但最后几场一定赢,“因为别人没有体力了。”她将此归功于父亲从小对她的训练。“我老爸很厉害,早上五点半就把我抓起来爬山,然后才回去吃早饭上学。”

父女俩回忆起当年山中的美景,一副如痴如醉的样子。“山上有一片柑橘林,柑橘花开的时候,满山都是扑鼻的香气。柑橘结果了,金黄色的果实挂在树枝上,好美。”廖红转向父亲,“老爸你记不记得,山里还有一大片桃林,桃花开得多漂亮。”

从小学到高中,他们风雨无阻,一起爬了十年的山。廖红说不清自己对植物的热爱是不是那时埋下的种子,但她知道,爬山训练让她受益终生。当然,妈妈的功劳也不可小觑。训练她从小做家务,让她不怕吃苦,勤快,动手能力强,为后来搞科研打下了基础。当年父母工作忙,照顾弟弟妹妹就是大女儿廖红的任务。“我从小就是我们家的劳力,做家务哪个环节动作慢了都要被我妈吵。”父亲补充说,女儿两岁半就能穿过好几条街道独自给妈妈送饭,上学以后从不在家写作业,都是在学校完成,回家就干活,小小年纪,踩着板凳在水台边洗衣服,在锅台边做饭……

“哪个老师不喜欢动作麻利的学生?”上大学时,老师让学生用凯氏定氮仪测氮的含量,“一般同学一次做一台,老师厉害一点儿能做两台,而我一个人可以同时做四台。”一个实验,别人需要两个月完成,她半个月就能完成;别人种不活的植物,经她手立刻变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刚上大学不久,廖红就被老师选中做自己的科研助手,算是勤工俭学。大学二年级,她就再也不需要父母给她付学费和生活费了。

她能力过人,精力过人,从讲师到博士生导师,仅用了四年时间,成为当时学界内最年轻的博导。

如今,她依然是狂热的运动爱好者,羽毛球场上的她,一身专业行头,

所有的料全凭感觉“抓”。随着成长,廖红越来越确信,对于一个做科研的人,不按牌理出牌才会有意外收获。她鼓励她的学生,不要重复老师,要去创新!

廖红带领团队构建了国际首个基于田间实验数据的大豆磷效率遗传图谱,创制了国际上首批通过根系改良提高磷效率的大豆新材料

当然,水平更专业。每天下午下班,打两个小时球再回办公室,“精神特别好,效率特别高。”一如当年爬山之后去上学的感觉。

 

05廖红工作照

跟着感觉去创新

很难想象,一个科学家当年的成绩单,却不是班里最棒的,因为她太不擅长死记硬背,所以永远不能完整地把一篇课文默写下来,总是考不好政治和英语,甚至连唱歌她都要改歌词。“我就想变成自己的理解,让我重复别人是最痛苦的。”以至于读本科的时候,尽管专业课第一,但综合成绩排名还是让她没能进入被保送上研究生的名单。老师爱才,担心英语拖后腿影响她深造,竟然想出一个特别的激励办法:只要她学英语,就给她计入勤工俭学的时间。

廖红从小到大的学习,靠的都不是记忆力,而是快速的理解力。她说,这个能力是“逼”出来的。

小时候,父亲在邮政局当邮递员,晚上经常会用自行车驮回一大包别人订阅的报纸杂志,准备第二天早晨递出去。这一晚就是廖红的“饕餮之夜”。“我看书又杂又多,什么《人民文学》、《中篇小说选刊》、《中国妇女》、《求是》杂志……因为明天一早爸爸就要送走,我必须看得很快。”如此海量信息,是不可能靠死记硬背来消化的,为最大限度地吸收营养,她让自己理解力的根须变得无比发达。

多年后,她正是靠着超强的理解力攻下了英语关。

那是她读博士期间,导师严小龙教授和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根系研究中心 Jonathan Lynch教授有合作科研项目,作为导师唯一的学生,这个赴美学习的机会非她莫属。

“那种学校只有北大清华的学生才有机会去,和他们比,我的英语口语是最差的。但我的优势是专业英语比较强。”

每次实验讨论,Lynch教授问,你们谁来汇报一下自己的研究?廖红说自己“脸皮厚”,最受不了冷场的尴尬,在别人都不做声的时候,她觉得自己义不容辞,挺身而出。

“我找老师连比带划说,我不知道这个问题用英语怎么说,能告诉我吗?老师当然不会拒绝。过几天,我再找老师,我准备好了,在大众面前讲之前能不能先给您讲一遍?无形中,老师对你的指点就多好几倍啊!”

靠着反复的理解和练习,离开美国的时候,廖红的英语水平突飞猛进。回到国内,她用英语进行博士论文答辩,让所有同学大吃一惊,他们说她的英语“脱胎换骨”。只有她自己明白,因为靠的是理解而非记忆,很多单词至今只会说不会拼。

上中学时,曾有老师说她,你连数学定义都不能照原样写下来,没救了!多年后她知道,自己确实“没救了”,做菜从不遵照菜谱,就算做西餐也永远不会拿杯子称量,所有的料全凭感觉“抓”。只是,随着成长,她越来越确信,对于一个做科研的人,不按牌理出牌才会有意外收获。她鼓励她的学生,不要重复老师,去创新!

不问输赢只要尽力

廖红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让她的父母颇为自豪,但对她自己而言,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不是工作,而是孩子。

因为“不再有爱情”,廖红选择重回单身。她独自带着一个 12岁的女孩子,走过一个又一个关口。

女孩叫她姑姑,本是廖红弟弟的孩子,因为生下来轻微脑瘫,从一岁半起就在奶奶的陪护下跟姑姑在广州治病。整整两年半,为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廖红倾尽积蓄,并就此把这女孩的生命担在了自己肩上。

四岁时,孩子康复了。但到了上学年龄,她还是表现出了吃力,用了一个月时间才把“1”写好。“她的手不太灵活,就拼命写拼命写,写到满手都是老茧。”

今天的老师,依然喜欢的是“动作快”的学生,这让一直以“动作快”取胜的廖红感悟颇多。“每个孩子的起点都是不一样的,她能跟别的孩子一起读书,并且不落后,已经很伟大了 !”

她无法忘记孩子出生时脑袋小小的样子,她不能忽视她为达到中等生水平付出怎样的努力。她竭尽所能保护她,并且给她真正的自信。

廖红的妹妹在美国,每年暑假,廖红都送孩子去美国玩,让她在同学中也能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讲一口漂亮的英语。

廖红去开家长会,老师让学生表演数学接龙,轮到小姑娘的时候,她突然紧张地愣住了。开始有学生起哄,她回头用目光找姑姑。“我就使劲对她笑,表示没关系。”

孩子因为没背过课文被老师留堂,姑姑去学校接她。在楼道里,家长们对自己“不争气”的孩子又打又骂。小姑娘拉着姑姑的手走在路上,幸福地说,我好感谢你,你不像其他家长,你都不当着大家的面打我骂我。姑姑大笑,你被留堂那么可怜,我再打你,不是有病嘛。

她不知道,姑姑是多么为她骄傲。姑姑说她勇敢,会溜冰,会滑滑板,不停地摔倒,再不停地笑眯眯地站起来继续。她甚至会去鼓励姑姑生病的导师:不要怕打吊针,我小时候满头满脚都是针都不怕,扎一扎就好了。廖红大吃一惊,那是她两三岁时针灸治疗的经历,她竟然能记得。

说起这自己一手抚养大的漂亮孩子,廖红从不吝惜赞美,孩子爱读书,阳光,快乐,随和,独立……至于别的,“重要吗?”

廖红说,她和父亲一样,在球场上从来不放过机会,“只要球没落地,我肯定会去救。”为此她摔得胳膊腿都是伤,球鞋不停地擦出破洞。她的球友评价她“打羽毛球认真,每一局都拼尽全力。但无论输赢,打完都笑眯眯的”。

这是廖红的坚守,也是她希望传达给孩子的:不问输赢,只求尽力。

廖红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关键字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