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妇联“小姐姐”的大作为
近年来,妇联组织里多了不少“90后”。她们延续着一代代前辈“妇联人”的优良传统,为党的妇女工作贡献力量;她们创意无限、敢为人先,为妇女事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她们砥砺奋斗、永不气馁,用行动赋予了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殷切寄语青年:“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青年一代妇联人,勇于抓住时代机遇,敢于肩负时代责任,为党的妇女事业接续奋斗。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即将到来、全国妇联走过70年光辉历程之际,本刊记者带你走近几位90后妇联“小姐姐”,晒晒新一辈“娘家人”的新鲜事。
杨欣玥 重庆市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互联网园妇联执委,中国妇女十二大代表,重庆市三八红旗手,艾尔伴家科技有限公司CEO
智能化服务,助力家家安康
夏日清晨,微风吹过重庆照母山,掩映在绿荫之下的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互联网园,上班族鱼贯而入。他们走到写字楼下,在玻璃门前站定,只听“咔嗒”一声,门锁应声而开。“这样再也不用担心忘记带钥匙了。”产业园互联网园妇联执委、艾尔伴家科技有限公司CEO杨欣玥莞尔一笑。这写字楼采用的就是她公司最新研发的智能门禁系统。6月中旬,又中标了渝北区的一笔大单,为渝北区九个街道安装841套智能门禁系统,预计8月底完工。此刻她正忙着张罗这一工程。
看家护院需要智能“锁”
“妇联给我平台,我要回馈给社会。”2017年7月,刚刚留学回国创业的杨欣玥,在两江新区妇联的推荐下,参加了重庆市首届“渝创渝新”女性创新创业大赛,并斩获二等奖。作为一个稚嫩的“90后”创客,她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对国家有关政策了解不足,对重庆的创业环境不熟悉。而妇联组织的这次大赛,让她快速、便捷地与众多女性创业青年结识、交流,向创业导师学习经验。
当时杨欣玥做的是蓝牙锁,主要面向个体用户,却打不开销路。参赛中,心细的她特别留意了其他创业项目的思路和创新之处,认真回答并记下导师和评委对蓝牙锁的各种疑问。“她们可能就是我将来的客户。”对杨欣玥来说,这次大赛是一个思维碰撞与相互学习的平台,更让她与妇联有了深度接触,渴望成为妇联组织的一员。一年后,热心妇联工作的她被选为互联网园妇联执委,并认识了更多和她一样走在创业路上的女性。
创业大赛后,杨欣玥开始找准定位,服务居民社区,开发升级智能门禁。
龙山街道花园新村,在外务工的市民武振海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到社区进行智能门禁面部信息采集,“进出家门都不用带钥匙了,陌生人进不去,安全保障好。”这一杨欣玥团队研制的智能门禁系统,只需要录入身份信息便可以进出单元防盗门,24小时监控。住户可在智能手机APP中灵活设置密码、指纹,操作便捷。依托大数据和人脸识别技术,智能门禁系统可识别记录进出社区人员的身份、样貌、出入时间等情况,精准定位社区人员流动轨迹,这也为公安治理带来了便利。
武先生所在的花园新村是重庆的老旧社区,房屋破旧,来往人员复杂,曾是治安最差并挂牌的A类地区。去年,杨欣玥跟当地居委会联合,将花园新村作为试点,社区统一安装了智能门禁系统,治安状况大大好转,“A类地区”挂牌也摘下了。
如今,渝北、南川、两江新区等地的老旧社区共安装了1000余套智能门禁系统,并与公安联网,社区治安多了保障。
关爱服务时时相伴
杨欣玥通过大数据、云平台等科技手段的运用,参与到妇联和社区的网格化治理工作中,设置重点关爱人员,如孤寡老人、留守妇女儿童等。一旦其开门数据出现异常,系统就会及时预警。社区和妇联工作人员就能及时了解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年近70的左仁碧是一名独居老人,平日自己买菜、做饭、遛弯,生活规律。一次,门禁系统监测到老人三天没有出门,便自动报警。社区立刻派人探望,发现老人在家中摔伤了腿,行动不便。将情况告知老人在外的子女后,居委会将老人定为重点关爱对象,在其子女到来之前,按时按点上门照料老人日常生活。老人和家人都非常感动。
“智能门禁系统在助力推动人人相互关爱、家家幸福安康、社会和谐发展中,有着独特的优势。”杨欣玥自豪地说。
大展作为有舞台
去年10月,杨欣玥作为中国妇女十二大代表参会后,将大会精神通过智能门禁系统的广告屏滚动传播,帮助妇女群众了解党和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提高妇女对妇联和社区工作的认知性、参与性。
杨欣玥还在区妇联和园区妇联支持下,发挥擅长策划、组织活动的才干,积极协办了第七届和第八届“台湾重庆籍新娘故乡行”,第九届“重庆·台湾周”的分项活动。既展现了重庆创业女性的风采,分享了青年创业经验,又增进了与台胞之间的情谊,促进了两岸的民间交流与合作。
关于未来,杨欣玥觉得不管是在社区的智能服务领域,还是在身为执委的妇联社区工作层面,都大有可为。更多服务妇女,让社区家家户户更加幸福安康。
杨欣玥向公司新员工介绍安全智能门禁系统
牵起手来,汇聚姐妹能量
石飘 湘西自治州花垣县民乐镇妇联副主席、中国妇女十二大代表,民乐镇副镇长,团镇委书记,扶贫专员
“我真切感受到,妇联不仅是妇女脱贫的引领者,更是同行者,是乡村振兴的建设者。”采访湘西自治州花垣县民乐镇副镇长、镇妇联副主席石飘时,她正在为7月开展的月嫂培训班和苗绣培训班忙前忙后。这已经是第三期的培训。培训班请专家来讲课,建档立卡户学员免费,每天还有20元的补贴。
除了组织妇女参加各项培训,石飘还在积极组织“我和我的祖国”宣传教育活动。民乐镇苗族人多,她希望能在活动策划中多加入一些苗族文化特点,以便更贴近当地妇女,吸引更多人踊跃参与。
牵起巧手绣出幸福花
虽然参加工作不久,但石飘深切地感受到了妇联动员妇女群众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能量,因此她对成为妇联的一员很自豪,也对工作颇有思考。
2017年,湖南首次定向全国部分重点高校选拔选调生,经过严格的选拔、培训,最终有14名选调生被省委组织部派遣到湘西自治州的乡镇基层。石飘就是其中一员。刚到花垣时,有一次县妇联组织活动,需要年轻、懂电脑的讲解员,石飘立即报名。那次活动很成功,让石飘挺有成就感,喜欢上了妇联的工作。
虽然湘西苗族地区保存着较多的母系社会遗风,但以现代社会的标准,妇女的权利、地位还需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在脱贫攻坚战中,妇女既是脱贫主体,也是脱贫对象,任重道远。两年来在基层的历练,让石飘对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
“没想到我真的可以凭借自己的双手挣钱了!不瞒你说,之前我看你们这么热心动员,感到不来不好意思,才参加的培训,没想到学会苗绣后,妇联真的帮我找到了订单,让我挣到了钱!”响水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龙老晓大姐兴奋地说。下一期苗绣培训班刚刚发出通知,龙大姐就又报了名,她想把绣艺再提高一点,还现身说法带来村里好几个姐妹一起参加培训班。这让石飘很欣慰。
“造血”扶持改变贫困命运
石飘在中国人民大学所学的社工专业课程有这样一个理念:将有着共同问题或困扰的人召集在一起,通过小组的分享互动来实现互助。每一个组员,便是一个生命,组员之间的互动是能够产生相互影响的。这就是“用生命影响生命”。“在基层妇联,我看到不少这样的案例。”
在农村,本地女大学生也是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力量。去年暑假,镇党委组织成立了民乐籍大学生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小组。镇妇联作为牵头部门,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在接受培训后,就扶贫工作进行调研。在这个小组中,女生占了多半。石飘作为镇妇联副主席,同她们一起去走村访户。她发现,和男生相比,女生更容易和老百姓建立关系,更善于快速拉近与陌生人的距离。此外,本地大学生能够用“苗语”和老百姓沟通,更好地将政策转换为老百姓能听得懂的“土话”,以保证政策得到有效的落实。
苗绣合作社、月嫂培训班等,都是一个个同质性小组,贫困妇女不仅可以学到技能,也能够在交流互动中解决彼此的问题。在妇联的组织下,女干部、女爱心人士、女大学生以及贫困妇女都汇聚起来,形成了一个大的异质性小组。“在小组中,成员有着不同的特长、资源和能力,在妇联的凝聚下,可以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更大的价值,用我们的生命去影响更多的生命。”
54岁的石翠莹是民乐镇路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七口主要依靠她在工厂每月1800元维持生活。去年7月,石翠莹参加了镇妇联联合就业局举办的月嫂培训班,成为了一名育婴师。她外表比较木讷,一开始月嫂培训机构很难给她介绍工作。后来她接到单,做事非常认真,专业技能好,客户都舍不得让她走。现在,石翠莹每月的工资最少6000元,家里的生活大大改善。如今她脸上一扫昔日的愁容,总是洋溢着微笑。村里的留守妇女们看到她们的改变,都急着报名参加月嫂培训班。
如今民乐镇的扶贫早已不再是单方面的“输血”,苗绣培训班、月嫂培训班等授人以渔的“造血式”的帮扶,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真正实现“助人自助”,贫困户以自己的技能实现了脱贫。石飘为自己工作带来的价值,感到欣慰。
石飘认真办好每一期培训班,让贫困妇女获得“造血式”扶持
做乡村振兴中的“螺丝钉”
叶晶晶 政和县镇前镇妇联副主席、下园片区妇联主席,横坑头村驻村干部,南平市第五届人大代表,福建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南平市三八红旗手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在福建省政和县镇前镇下园片区,妇联主席叶晶晶正带领妇女练习新歌曲。
叶晶晶外表老练,26岁的她已经是一名很有经验的妇联人。2015年7月,在下园村党支部号召下,毕业两年的叶晶晶转让了县城的服装店,回村参加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当选村委会委员和村妇女主任的她,立志成为基层妇联工作的“螺丝钉”,将乡村振兴梦想照进现实。
发动姐妹们,做美丽乡村女主人
2017年4月,在妇联改革中,下园村完成会改联成立了下园片区妇联,叶晶晶当选主席,副主席和执委增至30人,村里妇联队伍一下子兵强马壮。她们以美丽家园建设为主线,“倡导精神文化,发展劳动致富”,发动村里的妇女争当“卫生保洁的突击队,留守人员的守护者,平安家庭的创建者”。
叶晶晶建了村留守妇女微信群,经常在微信群与大家互动,她把线上的互动转为线下活动,比如带着志愿者挨家挨户分享清洁卫生、收纳整理的实用方法,发动村民开展环境整治。由志愿者成立卫生管理小组,定期入户卫生评比,并跟村民签订“村卫生环保倡议书”。如今的下园村被叶晶晶分成五个片区网格化管理,每月三次进行卫生大扫除。为了促进垃圾分类,叶晶晶想出一个妙招,把每月1日定为废品兑换日,那一天,村民都会把家里积攒的塑料瓶和纸盒等可回收垃圾拿到村部兑换牙膏、肥皂等生活用品。“这个月,我兑换了两支牙膏呢。”村民叶大妈开心地说。
村民日子一天天改善,村容村貌也一天天变好。过去家禽满地跑,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村庄,如今村道整洁,家家房前屋后栽花种树。“村庄的变化离不开‘党员率先带头,妇女充当先锋’,叶晶晶就是个急先锋。”村支书叶昌景不无赞赏地说。如今下园村实现全县首个垃圾“入户分类减量”目标,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先后被评为市级、省级巾帼美丽家园和美丽乡村。
今年,全国妇联和各地各级妇联启动了“巾帼心向党·礼赞新中国”主题宣传活动,“唱响祖国颂歌、讲好中国故事、写出家国情怀、献礼祖国华诞”在下园村红红火火地开展了起来。采访那天,志愿者宋玉芳大姐在“一呼百万”姐妹群里发消息:“姐妹们,来村部唱歌咯!”每周一、周四,姐妹们聚在一起唱歌,她们歌唱祖国,也唱出她们的心声和自信。
帮村妇开网店,找到致富“家园”
发展是硬道理,村妇联的重头工作就是带领妇女谋发展。叶晶晶和其他兼职妇联副主席和执委们为妇女开展电商培训,帮助她们开办了“田禾家园”网店,销售村里麦芽糖、高山咸菜、黑笋干、地瓜粉丝、茶叶等农产品,带领大伙发展致富。
下园村家家户户都会做麦芽糖,味道好又没有添加剂,叶晶晶就动员村里的留守妇女制作麦芽糖来改善收入。一开始,没人愿意做,晶晶就自掏腰包买材料让村民叶衍桃制作,然后将麦芽糖放在“田禾家园”网店上卖,结果一锅麦芽糖就赚了七八百元。大家看到了甜头,纷纷找上她。如今叶晶晶成了“网红经销商”,村里大多农副产品都是通过“田禾家园”送出了大山。叶衍桃如今也成为村里的妇女骨干,帮助姐妹们一起致富。
叶晶晶还帮助村民注册商标品牌。下园村平均海拔1060米,山高水冷,所以家家户户都喝热茶,茶点便是自家腌制的无公害高山咸菜。叶晶晶在村里走访了解到,魏成兰家腌制的咸菜是村里人交口称赞的美食,由此萌生了帮助她注册商标的想法。魏成兰排行老三,叶晶晶帮她起了“魏三娘”,响亮、顺口、容易记。通过朋友圈、电商平台卖了几个月,品牌就打响了。
四年过去,叶晶晶回想起刚回到下园村的情景,历历在目,当初有人说她一个年轻轻的小女孩,怎么可能在农村待得住,过不了多久就会回城。然而,她不仅待了下来,而且干出了点名堂,历练成一名干练的妇联干部。“姐妹们选我,我不能辜负她们的信任。若把乡村振兴比作一台大‘机器’,我们基层妇联干部就是不可缺少的‘螺丝钉’。”
用“工匠精神”,做好服务妇女的事
不久前,苏州高新区青年刺绣艺术家张黎星,应邀赴阿联酋沙迦酋长国参加第17届沙迦遗产日活动。代表苏绣走出国门,对于张黎星来说不是第一次。这位“90后”苏绣传承人一边传承推广苏绣,一边给妇女培训刺绣技艺,帮助她们创业就业,因为妇联执委是她的另一个身份。
张黎星 苏州市妇联执委,中国妇女十二大代表,高级工艺美术师,苏绣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全国妇女手工编织协会会员
加入“娘家”实现儿时梦
出生于苏绣世家的张黎星,10岁时就跟着奶奶学习传统针法。每天可以得到4元钱,小时候她想买的各种图书、自行车等,都是靠自己的双手绣来的。
16岁时,张黎星得到著名刺绣工艺师卢福英的赏识。大学期间她就成了卢福英的“小跟班”。有一次卢福英作为全国“双学双比”先进女能手,被邀请到苏州市妇联开交流会,张黎星也跟着坐在了最后一排。“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妇联,了解到妇联组织是引导妇女、促进妇女成长的大平台。”她暗自想,要更加潜心“修炼”刺绣手艺,将来跟卢老师一样到妇联交流学习。
十多年磨一剑。张黎星原创的30余幅刺绣作品,被中国丝绸档案馆、江苏省工艺美术馆等收藏。她获得苏州巾帼创业创新大赛一等奖等荣誉,也开始在妇联举办的绣娘培训班当老师。去年,她当选为苏州市妇联执委,还作为代表参加了中国妇女十二大。
传统技艺中绣出美好生活
“妇联组织给我们手工艺人提供了很多展示的平台与机会,激励我们创新创业,实现人生价值。我要传承好传统针法技艺,同时创作新的作品,让更多的人爱上苏绣。目前,我投入很多精力去做的就是培训贫困地区的妇女,帮助她们学会苏绣技艺,获取稳定的经济收益。”
2011年,张黎星与老师卢福英共同创办苏州市卢福英刺绣培训学校,免费举办多次苏绣“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研修班,开展苏绣走进中小学科普、走进大学开设苏绣选修课、走出国门、走进社区——苏绣文化和技艺推广活动。许多边远贫困地区的绣娘也在妇联的组织下,进入张黎星和老师的苏绣培训班。
“张老师好,今年我又来向您学习新针法了。”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27岁的杨小芹,今年已经是第二次参加培训班了。第一次来培训时,背上还背着刚会走路的娃。孩子哭闹,她就哄娃说:“不哭不哭,妈妈在学苏绣,学好了回家刺绣,咱们就能靠自己过上好日子啦!”那个画面让张黎星暗下决心,公益绣娘培训班无论如何都要办下去。
顾燕华也是张黎星公益秀娘培训班的学员。曾在一家公司从事文员工作的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自己的潜力,如今也成了苏绣传承人中的一员。
擅长人物肖像的苏红,针法娴熟,技巧扎实。参加公益绣娘培训班后,苏红取材于生活,找到了灵感来源,作品先后获得江苏省银针杯金奖,也评上了工艺美术师的职称。
“苏绣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苏绣传承与发展是我们新时代女性所肩负的责任。”当传统手艺慢慢被遗忘之时,张黎星自觉地承担起让“江南绣魁”免于凋零的使命。用浅显的语言为妇女讲解苏绣知识,她在使苏绣薪火相传,熠熠生辉的同时,带领着更多妇女迈向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