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兰花开的声音没有走远

作者:文/申敏夏
巾帼风采 2022-05-06 13:51:03


4月8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追授邓小岚同志“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个人”称号。带领山里娃走上冬奥舞台的邓小岚,虽没能上台领奖,却被无数人铭记。

捕获.PNG

邓小岚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彩排前陪伴孩子们候场(摄影/新华社记者 许雅楠)


3月21日,听闻邓小岚因突发脑血栓离世的消息,不禁眼泪决堤。之前采访她时,她那优美歌声和爽朗笑声犹在耳畔……

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闭幕式上,来自革命老区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镇“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的44个山里孩子,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颂》,感动了无数人。孩子们的音乐老师邓小岚的感人事迹,也由此广为流传。

捕获.PNG

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上,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的孩子们用希腊语献唱《奥林匹克颂》

(摄影/新华社记者 曹灿)


用音乐情耕故园

记者有幸采访了邓小岚老师。记得电话中,她高兴地哼起最常唱的一首歌《如果有一天你来到马兰》:“如果有一天,你来到美丽的马兰,别忘记唱一首心中的歌谣,让孩子们知道爱在人间……”她去世后,这首歌在她的线上追思会上一遍一遍地播放,把人们带回从前。 

邓小岚的父母,曾经在马兰村恋爱结婚、生活战斗,他们热爱音乐,让这里歌声朗朗。1940年,百团大战重创日军。在对华北大规模扫荡的过程中,宣传抗日的《晋察冀日报》成为日军清剿的对象。

1943年,邓小岚出生的那一年,日军侦获《晋察冀日报》常驻地在马兰村,实施突击扫荡。马兰村19名乡亲为了保护报社的同志惨遭杀害。

1997年,54岁的邓小岚第一次回到马兰村,听到当地乡亲们叫她的乳名,不禁泪流满面。那一刻,她便下定了决心要扎根马兰。“我一定要为乡亲们做点事,当年马兰村的乡亲们为了报社,献出了19条鲜活的生命啊!”

2004年退休后,她第二次回到马兰村,发现孩子们不会唱歌,便萌生了教他们唱歌的想法。“没有歌声的童年是苍白的。”邓小岚感慨道。

小时候,母亲丁一岚每周都会从广播电台拿歌片回来,教她唱歌。“如果贪玩,不想学唱歌,妈妈会不高兴。”父亲邓拓也十分喜欢音乐,他有一个厚厚的笔记本,都是自己抄写的歌曲。在父母的影响下,音乐一直陪伴着邓小岚,滋养着她的人生。曾经,邓小岚女儿所在的学校没有音乐课,她便主动请缨,业余时间义务教学,带动了整个学校的音乐教育。当得知生她养她的马兰村没有歌声,她立刻行动起来。

当时的邓小岚年近61岁,却依然不知疲倦地奔波于北京和马兰村之间,每个月两次,寒暑假更加频繁,18年来风雨无阻。有人计算了一下,18年她来回奔波距离相当于绕了地球五圈。

当年,她号召兄弟姐妹捐款4万元,把4间破烂的小学教室翻盖成了7间校舍,又把亲朋好友家里闲置的乐器手风琴、小提琴、葫芦丝、电子琴、吉他等都拿来,带着孩子们在教室里奏出动听的旋律,唤醒了沉睡的小山村。越来越多的孩子举起小手,想要学习音乐。

2006年,邓小岚成立了马兰小乐队。有了乐队,她开始着手为孩子们寻找表演的舞台。2008年,她带领小乐队去北京,在中山公园举办了“马兰小乐队小型音乐会”。

孩子们兴致盎然,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有一位北京奶奶在马兰村教音乐。2013年,为了给孩子们更多展示的机会,邓小岚发起“马兰儿童音乐节”,此后每隔一年举办一届。

“孩子们学音乐后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呢?”“孩子们生活得更快乐嘞,学习也变好了,大都能顺利考上大学。孩子和家里人都开心,毕业后可以找到满意的工作!”采访中邓小岚的声音清脆明亮,笑声朗朗。 

2015年,在学校旁的山坡上,邓小岚亲自设计、自筹资金打造了一座三层音乐城堡,她说:“城里孩子有迪士尼乐园,有公主城堡,马兰的孩子也可以有。”

2021年10月,“月亮舞台”竣工,成为“马兰儿童音乐节”的新场地。

今年年初,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在北京集训和彩排期间,邓小岚一直陪伴在孩子们左右,为他们加油打气。“山里孩子保持着天然的纯真,目光清纯,像天上闪闪的星星。他们的声音像天籁之声,像山泉水那么好听。”

当看到孩子们站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舞台上,邓小岚激动得热泪盈眶。“我们马兰的歌声走向世界啦!”

因新冠肺炎疫情,2021年第五届马兰儿童音乐节延期。记者采访时,邓小岚说要坚持办好儿童音乐节,正在想2022年的主题。不料3月19日,她正在“月亮舞台”筹备音乐节时却突发脑血栓摔倒了,3月21日,猝然离世。

在邓小岚人生的高光时期,她像是完成了使命,安然离去。把山里娃送上冬奥会舞台的她仿佛变成了一颗星,永远注视着马兰村的孩子们。星月无声,唯有马兰村响起的音乐,穿过山谷,淌过我们的心头,永世芬芳,润泽后人。孩子们空灵美妙的歌声诉说着“爱在人间”……

用快乐执着筑梦

音乐,不仅给大山里的孩子带来了无尽的欢乐,跳动的音符也引领着孩子们一路追逐自己的梦想。

“考试前一天我得知邓老师去世的消息,强忍着悲痛参加复试。直到考完,我浏览着网上的信息,再次打开视频看到她、听到她,忍不住泪下,我再也见不到邓老师了……”孙志雪哽咽道。她是邓小岚早期带出来的孩子,在邓老师的帮助下,2017年考上北方民族大学音乐专业,如今刚刚结束了研究生复试,成绩第一。可惜,这个消息邓老师收不到了。

“得到我进入复试的消息后,邓老师特别开心,让我好好准备复试。让我考试后练《鸽子》这首曲子,到时我用长笛、她用小提琴来个二重奏。没想到这是一个永远也实现不了的‘二重奏’了。”

从小,孙志雪就是一个喜欢唱歌的女孩。“如果你真喜欢音乐,可以用音乐考大学,将来毕业后做音乐。”当年邓老师鼓励她走上音乐道路的话言犹在耳。家住邻村的孙志雪,每天要步行2公里,去马兰村小学跟着邓小岚学音乐,但她从不觉得苦。因为老师比她更“苦”。当时,邓小岚住在翻建后的马兰村小学,从一间教室隔出来一个很小的房间,只能放下一张床和一个洗手池。

大山深处,冬天经常零下十几摄氏度,寒风透过门缝往屋里钻。没有暖气,邓小岚就多盖几床被子,连睡觉也戴着帽子;房间不能做饭,她就泡点燕麦或者代餐粉吃。

山里娃音乐基础差,邓小岚教音乐并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节拍错了也没关系,只要大家开心就好。但有一次,因为孩子们课后没有认真复习五线谱,把上一节课的知识抛到脑后,邓老师生气了。

“其实她生气的点在于,我们没有养成主动学习的能力。”孙志雪说。从那以后,孙志雪课后在本子上画好五线谱,逼着自己把每个音符记熟练。也会下功夫练琴,上课后迫不及待地弹给她听。

“邓老师见状特别开心,对我说‘你太厉害了,没有教的都会弹了!’”邓老师的话给了她莫大鼓励。孙志雪一步步走上专业音乐道路,也深深感受到音乐的力量。“每当不开心时,弹一首曲子,心情会舒畅许多。”她说,“邓老师不仅让我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更培养了我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做人的精神。面对难题,我肯下功夫,绝不放弃。”

音乐像胭脂河畔的溪流,悄无声息地打开了山里娃的心灵世界,带给他们无尽的温暖和梦想的力量。邓小岚把音乐的种子一粒粒播撒在她深爱的马兰村,筑起了山里娃梦想的基石。

捕获.PNG

邓小岚 原《晋察冀日报》社长邓拓之女。2004年退休后为河北省阜平县马兰村的孩子义务教授音乐课程18年,直至生命尽头。4月8日,党中央、国务院追授邓小岚同志“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个人”称号(图片提供/阜平县委宣传部)


用奉献传递真爱

在邓小岚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山里娃走出大山、走向世界。从孩子们自信的脸上,你会感到,邓小岚带给他们的远不止欢乐和梦想,更是心灵的感召和品格的塑造。

邓小岚说:“我想让山里的乡亲们知道,共产党没有忘记他们,他们哺育过的孩子也没有忘了他们。”对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来说,这份爱与关注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1996年出生的白宝鹏,河北幼专毕业后,成为一名幼师,上课时活力满满,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芒果哥哥”。他是邓小岚第一批学生,也是马兰小乐队最早的6名成员之一。 

“邓老师第一次来马兰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只知道疯玩的村里娃。是她让我第一次接触音乐、第一次见到那么多乐器,也第一次有了向往和理想,希望像邓老师一样去帮助更多的人。”白宝鹏说。

回忆起最后一次见到邓老师,是今年春节后两人一起爬铁贯山,爬到了天黑。“这些年她真的很累,但她从来不说什么,只是默默坚持。”在邓小岚心中,父亲邓拓一直为民族解放、为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父辈的遗志和精神一直激励着她。当初,从北京到马兰村需要一路换乘火车、大巴,一大早从北京出发,抵达马兰村时往往已经傍晚时分了。孩子们傍晚放学后,便会在车站等她。

“一见面,邓老师会高兴地说‘太好了,你们都来了啊’!”白宝鹏回忆道,“其实她坐了一天的车,我们从她的脸上看到的只有快乐,一点也看不到疲惫。”

在白宝鹏的印象里,邓老师是一个非常热情、有很强生命力、感染力的人。“每当心情不好时,看到邓老师就会被她快乐的情绪感染。有一次,她带我们去爬山,路边看到蒲公英便摘下一朵,轻轻地吹散,飘向天空。‘哇,好美啊,我们的马兰怎么这么漂亮!’邓老师像个孩子一样欢呼起来。她就是这样时时刻刻洋溢着快乐和激情,向我们传递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我也想做一棵蒲公英。”正如那吹散的蒲公英种子,飘向各地、继续生根发芽。白宝鹏说,他要把邓老师对孩子们的爱传承下去,也做一名爱学生的好老师。

“胭脂河水欢快地流淌,小岚老师来到马兰。小鸟叽叽喳喳地歌唱,马兰路上鲜花盛开……”这首歌名叫《美丽的家园》,马兰村的很多孩子都会唱。而 “今年,马兰的马兰花儿一定会更加娇艳,因为它融入了你的生命和信念,安息吧邓小岚老师……”正在传唱。

“只要我们记得,邓奶奶就活着”“永远怀念,用自己的光,照亮无数孩子未来的邓奶奶!”“她为山里的孩子打开了一扇窗,总有人在温暖世界”……网友们纷纷在网络平台上寄托哀思。

在邓小岚生前的案头,一直珍藏着两枚印章:一枚是父亲的“马南邨人”,一枚是父母送给她的“马兰后人”。如今,邓小岚从“马兰后人”成为了真正的“马兰人”,她的精神和灵魂已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越来越多的人正沿着她的足迹走下去,满怀挚爱,完成她的梦想……

捕获.PNG

邓小岚让孩子们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