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文娟:公平正义在日常生活里

巾帼风采 2022-08-11 11:05:41

她是全国政法系统“双百政法英模”、全国法院先进个人,她也是今年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尽管许多荣誉在身,但她始终觉得自己只是一名传递公平正义的普通基层法官。

7月初的一天,刚参加完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的黄文娟,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谈及多年的法官工作经历,她坦言,不少人都觉得法官的工作威严庄重,其实也很平凡普通,因为公平正义大多体现在琐碎的小事上,在“你一句我一句”的细节里。捕获.PNG


案件不转手,服务不换人 

走进浙江宁波鄞州区法院诉讼服务大厅再往左拐,就能看到“文娟工作室”几个醒目的大字,三个房间分别挂着“接待调解室”“移动微法院”“执行工作室”的牌子。虽然每个房间的执能不同,但都布置得古朴温馨。

这个以黄文娟名字命名的“文娟工作室”,成立于2021年5月。与以往的法官工作室有所不同,黄文娟团队一直在积极探索立案、审判、执行一体化办案模式。工作室曾办理过一起交通肇事纠纷。那天下午,年过六旬的范丽一瘸一拐地走进工作室,对值班法官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原来,范丽被一辆逆向行驶的电瓶车撞伤,左腿及肋骨骨折。肇事者陈锋只拿出3000元,就再也不接范丽的电话了。

值班法官立即拨打陈锋的电话。陈锋承认撞伤范丽,但却说没钱。看到范丽很无助的样子,法官告诉她,在“文娟工作室”,可以完成立案、审判、执行在内的所有流程,无需往返不同部门,会大大缩短拿到赔偿款的时间。在法官的引导下,范丽当天办理了立案手续。

案情并不复杂,举证及答辩期届满次日,“文娟工作室”便安排在移动微法院进行线上开庭,法官当庭宣判,陈锋应当赔偿范丽经济损失共计23万元。判决履行期的第一天,执行法官来到陈锋的住处,督促他履行赔偿义务。可陈锋说,房子是租的,没有履行能力。执行法官调查后发现,陈锋口中“租来的房子”就是他名下的房产,而且正在出售。在执行法官的建议下,范丽向“文娟工作室”申请了执行前财产保全。

收到申请的当天下午,执行法官就对陈锋名下的房产进行了查封,陈锋转移财产的计划落空。衡量利弊后,他主动履行了赔偿义务。

39个工作日内,范丽如愿拿到了赔偿款。这个案子也是“文娟工作室”立案、审判、执行一体化办案模式的一个缩影。黄文娟解释说,传统民商事案件的办理,涉及立案、审判、执行多个部门。为了让案件少转手,“文娟工作室”采用团队工作模式,专设立案窗口、审判团队、执行团队,让当事人在工作室就能完成案件全流程处置。同时,工作室对案子采取首问负责制,由首次接待的法官负责沟通案件的全部流程,真正做到让当事人的“一件事”,在“一个地”得到快速有效解决。

在探索立案、审判、执行一体化办案模式过程中,“文娟工作室”不仅注重诉源治理,即从源头化解矛盾,更在诉源治理的末端,即执源治理,解决执行难方面,走出了一条便民利民的执行“高速路”。

黄文娟说,审判法官在案件进入执行阶段前,提前进行履行督促,一方面可以让原告感受到法官对案件的关注和努力,同时也可以让被告感受到司法的威慑力,有利于矛盾的真正解决,这也是“文娟工作室”颇具特色的“执源治理”新路径。


小巷法官,普法改变生活

如今,“文娟工作室”已经成为宁波市审判领域“当事人一件事”改革的一张闪亮名片。工作之余,黄文娟还是所住社区的“小巷法官”。

2022年5月的一天,利用午休时间,黄文娟通过鄞州区法院研发的“小巷法官E站”小程序,与坐在“文娟驿站”的社区居民进行了连线,针对办了美容卡是否可以退款、借款两分利能否被支持等问题,为居民进行了耐心解答。

“文娟驿站”是社区为“小巷法官”进行普法宣传提供的专门活动场所,黄文娟定期到驿站值班,与居民面对面交流,被居民亲切地称为“家门口的法院”。只要是和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问题,比如家庭纠纷、邻里纠纷、物业管理纠纷等都会被反复咨询,得到及时化解。此外,黄文娟还会针对热门和典型法律问题开展专题讲座,为居民答疑解惑。

作为一名“小巷法官”,黄文娟以专业的法律知识和独特的亲和力,通过一个个小案例,悄然改变着社区居民的生活。

2022年6月底的一天,黄文娟在“文娟驿站”调解了一起邻里纠纷。几个月前,许茜突然发现住在楼上的赵晨擅自改变房屋结构,将空调外挂机安装在了自己家的窗前。正值盛夏,空调使用频繁,外挂机的热风直接吹进了许茜家中,机器运转的噪声更是严重影响她与家人的休息。为此,许茜与赵晨多次协商无果,不堪其扰的许茜来到“文娟驿站”求助。

黄文娟先进行了实地勘察,发现许茜的讲述均是实情。于是,她找到赵晨,向他释明了相邻权的具体规定,并说明许茜有权要求他拆除空调外机。同时,黄文娟劝解说,都是在一栋楼里生活的邻居,希望双方本着和睦、谅解、包容互助的心态和原则处理纠纷。最终,赵晨同意将空调外挂机移位,并与许茜握手言和,一起邻里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我很喜欢‘小巷法官’这份‘兼职’工作,也很喜欢‘小巷法官’这个亲切的称呼。因为我是法官,他们信服我;因为我是邻居,他们信任我,这两种优势让我可以更好地进行法治宣传,并对基层的矛盾进行有效化解。”黄文娟诠释着自己对“小巷法官”的理解。

其实早在2011年7月,鄞州区就开始探索“小巷法官”制度,让法官走进社区,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调解纠纷等服务。半年后,“小巷法官”开始在各个社区推广,黄文娟有幸成为最早一批加入“小巷法官”队伍的成员。10几年的“小巷法官”经历,让她感到欣慰的是,社区居民的法治意识逐步提高,用法治思维解决矛盾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捕获.PNG

追逐梦想,践行司法为民 

对黄文娟而言,她正在从事的工作就是她的梦想。“法官是我在学生时代就向往的职业。在能够有所作为的时候,遇到了喜欢做的事情,这是一种幸运。”

1982年,黄文娟出生在湖北省天门市的一个小山村里。村子比较偏远,大多数村民以务农为生。在她的记忆中,虽然村里民风淳朴,但也时常有纠纷发生。由于村民缺乏法律常识,最后纠纷的解决都要靠“拳头”。“我渴望寻找一种力量,能公正地决断一件事的对错。”逐渐长大的黄文娟在学习中了解到法律的力量,也在心里埋下了一颗法律的种子。

2008年9月,从武汉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毕业后,黄文娟考入了宁波市鄞州区法院,但在刚开始工作时,却因为“语言不通”遇到了难题。

上班第一天,去邱隘法庭报到的黄文娟就闹出了笑话。

至今黄文娟还清楚地记得,自己把邱隘的“隘”读成“ài”,却不知道在宁波这个字念“gà”。这件事曾一度让她不敢随便说话。接着真正的难题来了,当时来法庭打官司的大多是附近的村民,各种沟通都是说宁波方言,黄文娟感觉像在听天书。因为听不懂方言,作为书记员的她只能连蒙带猜地记,等开庭结束后,再分别与双方进行核对修改。由于影响了庭审效率,那时她没少挨批评。

听不懂方言就没法顺利开展工作,恰逢当时院里专门给非本地干警开办周末方言培训班,黄文娟下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除了在培训班勤学苦练,她还利用空闲时间看宁波方言节目,回家拉着丈夫练习对话。靠着一股韧劲,一年后黄文娟已经能在当事人针锋相对的方言辩论中,完整准确地进行庭审记录了。

黄文娟是个特别善于发现工作中“小确幸”的人。“法院工作挺忙碌的,常常要送达保全、走访调查,但我也因此走遍了宁波的大小村落,知道了哪里的橘子好吃、哪里的海鲜新鲜这些本地人才知道的小秘密,并逐渐融入了这座城市。”她笑着说道。

让黄文娟感到骄傲的是,独立办案不久,她就收到了当事人送来的锦旗和感谢信,这也让她意识到,公平正义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小事里。

谈及今后的工作,黄文娟表示,要致力于办案模式的创新和数智赋能,更深入地践行司法为民的理念,以法治促善治,以善治促人和,努力让当事人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