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路生梅:一句承诺,半生坚守,行医路上梅生香

巾帼风采 2024-09-30 13:48:52

2024年9月13日,路生梅被授予“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9月29日上午10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从青春年华到两鬓苍苍,路生梅以56载韶华护一方百姓平安,践行医者仁心,谱写巾帼传奇。

路生梅,党的二十大代表,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儿科主任。获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医生、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最美巾帼奋斗者等。被授予“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路生梅被授予“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记者前去采访,她兴奋得像个孩子,引着记者观看院子里种的蔬菜、果树和鲜花,走进窑洞,布置简洁干净,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进来,明亮而温暖……

2018年12月,路生梅完成了当初“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承诺,再次做出新的承诺:生命不息,服务不止。一转眼6年过去,她说,希望自己可以一直为人民服务,直到生命的尽头。

用10年创办佳县第一个正规儿科

采访当日上午,已至耄耋之年的路生梅身穿一件粉色运动上衣,正坐在家中的沙发上为一名6个月大的百日咳患儿义诊。她一边亲昵地用话语和动作逗婴儿咧嘴笑,一边与婴儿母亲拉家常询问病情,同时拿着听诊器进行检查。

流程严谨,思路清晰,她既是慈祥亲切的“路奶奶”,又是着手成春的“路大夫”。开完药方后,路生梅又耐心嘱咐婴儿母亲到哪里买药、怎么用药、如何观察婴儿的病情等。婴儿母亲告诉记者,她家从孩子爷爷开始就找路大夫看病,祖孙3代一直延续着与路大夫的缘分。

在佳县,一大半的人都找路生梅看过病,有的家庭,在祖孙5代人的成长记忆中都得到过路大夫的恩泽。路生梅的手机从不关机,预约看病的电话、微信很多,她的电话号码被佳县人称为“路大夫热线”。

50多年前,刚到佳县人民医院时,路生梅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因为病人非常信任这位从北京来的年轻医生,什么病都找她看。除了儿科,路生梅还承担起内科、外科、妇产科、皮肤科的诊疗工作,白天工作紧张忙碌,晚上下班后,她就在煤油灯下学习,一有时间便向其他科的医生请教,渐渐成了一名独当一面的全科医生。

与佳县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医疗条件相比,风俗习惯的根深蒂固才是最大的挑战。不科学的接生方式,孕期、产期或产后缺乏健康保护,产妇患盆腔炎、产褥感染、子宫脱垂等疾病的情况非常多;医疗常识的匮乏、陈旧保守的育儿方式导致当地婴儿死亡率居高不下。妇女和儿童的处境令路生梅心痛不已。

她踩着泥泞的道路,一次次下乡为群众讲授医疗知识,指导接生的正确方式。经过漫长的努力,一次又一次的讲解与实践,同时伴随卫生系统改革,村村有保健得到实现,一批批接生员、保健员等经过培训上岗,当地妇女儿童的卫生健康状况有了显著转变。

然而,一桩心事却始终萦绕在路生梅心头。当时的佳县人民医院没有专门的儿科,而是把内科与儿科放在一个科室。路生梅认为县级医院应该有独立的儿科。

1981年和1983年,路生梅先后两次被派到北京协和医院和西安儿童医院进修,她看到这两所医院儿科体系非常成熟,分为小儿内科和小儿外科,小儿内科又分为呼吸、消化、内分泌、血液等科,十分专业,这对于儿科疾病的研究、特殊疾病攻关非常有益,深受触动的她认为,将儿科与内科分开是佳县人民医院的当务之急。

从西安回到佳县,路生梅很快向佳县卫生局申请创办儿科,领导很赞成她的想法,批准她负责具体工作的实施。然而,困难一个接着一个:佳县财政紧张,购买一台设备要领导一级一级审批后再拨款;医生进行专业的进修需要时间;儿科医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及各种制度的建立与执行也需要时间。佳县第一个正规儿科创办成功前前后后大概用了10年时间。

这些挫折和艰辛已被岁月的长河渐渐冲淡。谈及医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路生梅仍记忆犹新。

“随着社会发展,有些不良风气影响了医务系统。我们的医生是一批批进来的,我在跟他们平时的谈话中会对职业道德有一些讲解,比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能以公谋私,我们面对的是贫困老百姓,不可以索要东西。”

一些重病患儿家长担心医生不好好治疗,所以会送很贵重的礼物,但路生梅从来不收。她反复告诉病人,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责,请他们放心。有些病人出于感谢,会送些自己家种的蔬菜,路生梅收下瓜菜,但用另一种方式还给他们。她说:“我们做医生的就是一半慈善,一半谋生,敲诈病人那是坚决不行的。”

人生不可能是同一个色调

在9月22日举办的“家国同庆 见证幸福”2024年全国万人集体婚礼上,路生梅通过视频,为陕西榆林分会场的新人们送上了祝福:“希望你们早生儿女,科学育儿,传承血脉,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兴旺,为提高国人的健康水平,尽自己应有的力量。”

当被问到如果获得一张人生的返程票,最想回到哪个阶段时,路生梅流露出天真的神情,认真重复了一遍问题,如同少女般托腮思索了一会儿,真诚地回答:“我想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

青年路生梅

1944年,路生梅出生在北京,后海有她奔跑过的足迹;角楼听过她夜晚归家时的歌声。性格开朗、说话声音清脆干净、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的路生梅在家人的呵护中长大,高中就读于北京医学院附属中学,毕业后顺利考入首都医科大学儿科专业。

治病救人的理想在少女的心中萌芽。1968年,24岁的路生梅大学毕业,响应“服从祖国需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的号召,毅然接受分配,到大西北工作,从此,她再也没有离开过那片黄土地。

佳县,这个位于黄河中游的古老城市,是革命老区,也是贫困落后县。彼时的路生梅只在地理课上学习过有关陕西的知识,从未听过佳县这个地名。毕业那年冬天,她踏上北京开往西安的火车,对家人的不舍、对未知生活的迷茫,都在火车开动的那一刻化为泪水,模糊了双眼。

如果说,路生梅美好纯真的年少时光是明亮的单色调,那么从踏上佳县这片土地的那一刻起,她的人生色彩便变得厚重斑驳起来。

经过几日的受冻与颠簸,路生梅终于抵达了佳县人民医院,满是寒意的身体已疲惫不堪,在见到所谓的“医院”时,她的心也不由得悲凉起来——两孔残破的窑洞如同两只半睁的眼睛,狭窄的街道两旁散落着坟头,人们饮的是浑浊的黄河水,吃的是粗糠。

国家还有这么贫穷的地方,与北京真是有天壤之别,初到佳县的路生梅心中发出如此感叹。听不懂当地方言,因为不会生火而睡冷炕,由于水源短缺,洗脸、洗脚都需要与他人共用,洗澡成了奢望,跳蚤、虱子咬得人奇痒难耐……大多数困难她都可以克服,唯独虱子的叮咬让她倍受困扰,夜里她将衣服脱下挂到墙上,第二天起床用力抖一抖再穿上,以此减轻虱子的“迫害”。

艰苦的生活环境没有让路生梅退缩,她如同黄土高原上的沙棘一般,在贫瘠的土地上扎下根来,发芽生长,结出丰硕的果实。她嫁给了朴实的陕北农民后代、同为医务工作者的丈夫高正胜。他既在生活上照顾路生梅,又在工作中给了她很多启发。

路生梅充满深情地说:“我在很多媒体采访当中说过,如果他活着的话,我的一些荣誉应该属于他,他做得比我好得多。我之所以从一个娇滴滴的北京女孩成长为现在这个样子,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我的人生当中,他不仅是爱人,还是正确道路上的引路人,给了我很多正能量。”

从青春年少到白发苍苍,56年走过,路生梅早已从迷茫的少女成长为受人尊敬的医生,但说起心中最大的遗憾,不是收入待遇,而是基层医务人员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太少,“医生这个职业一半是慈善,一半是技术,医德方面可以尽量做到自律,但技术方面却不是个人力量所能达到的,希望科研工作可以顾及农村,顾及基层”。

忆起往昔的艰难,路生梅豁达地说:“艰苦岁月的确使我的生活出现了好多不如意的地方,但这些都是我的一笔财富。人生不可能是同一个色调,总要有好多的色彩。”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路生梅本有几次可以到榆林、西安、北京工作的机会,但她始终坚定地选择留在佳县,把全部的青春和韶华奉献给了佳县人民医院。她一手创办的儿科像她精心抚养长大的孩子,无法割舍;她的病人是她的亲人,有些人弥留之时握住她的手叫着她的名字,将自己的家人托付给她;她的同事是与她并肩前行的好战友,她常怀惦念……

路生梅始终践行“生命不息,服务不止”的承诺,1999年,刚刚退休的她就开始了为佳县人民进行义诊的行动,一做又是25年。她说:“人在年轻的时候要奋斗,在老年时要自立。自己心中要始终有一个方向,不能半途而废。”

从2017年开始,路生梅的荣誉接踵而至。谈及这些,她坦言从未想过为了荣誉去做事,她认为自己是学医的,治病救人就是天职。她将获得的奖金拿出来为乡村医院购买了米、面、油和医疗器械,一部分捐给了残疾人福利院,一部分救助了一些没有钱治病的孩子。

2023年,路生梅面临的最大考验是,她的腰椎骨疼痛难忍,医生要求她必须卧床休息3个月。那3个月,每天都有大量病人到她的炕上问诊,这让她不得不严肃思考,如果以后再发生类似的情况要如何应对。

她有些落寞地说:“我现在心态再好,身体再好,也要面对已经80岁的事实,自然规律谁也抗拒不了。”她想到如果以后耳朵聋了,无法使用听诊器了怎么办?如果以后眼睛花了,无法开药方了怎么办?如果身体出现问题,无法走路了怎么办?她思考后的办法是,加入学习中医的行列,以应对将来因为衰老无法为人民服务的可能。

到目前为止,路生梅义诊的患者已超10万人次。这个数字的背后是一个永远不能在家的妈妈。“我的孩子小时候生病,都是自己到医院找熟悉的阿姨打针。”路生梅回忆,出急诊的时候常常将自己的两个孩子反锁在家。

路生梅和孩子们

夜诊还好一些,孩子们已安然入睡,倘若是白天,孩子们经常吃不上饭,或是吃点冷饭、剩饭。扣上门锁的那一刻,身为一个母亲,路生梅心里不是没有挣扎,但一想到另一个把命交到自己手上的孩子和焦灼的母亲,她只能麻利地锁上自家的大门出发……

许多年前,有一个两个多月的婴儿得了百日咳,前来县医院治疗。小婴儿很难经受这种折磨,出现了呼吸暂停的危险。从早上9点多住院,一直到下午6点,他每一次咳嗽的声音比较特殊,所有的医生、护士听到后都会放下手头的工作,一起到婴儿的病房进行抢救,总共做了30多次的抢救。

大家当时都觉得孩子生命力强,应该可以抢救成功,但最后还是没能从死神手中把婴儿夺过来。失去孩子的母亲在包好孩子的遗体后,径直跑到医生办公室,扑通一声跪到护士跟前,对大家表示感谢。路生梅深受感动,几十年后再说起,依旧历历在目。

路生梅深知,每一个生命的到来都有其意义,而她,则愿意做生命的守护人。岁月如歌,窑洞见证了她的无私和坚韧,黄土地上留下了她的足迹与胆识,在挽救一条条生命、将自己全身心献给人民的过程中,路生梅找到了人生的无涯之境。

从24岁到80岁,从繁华的北京到落后的佳县,从孤身一人到子孙满堂,从默默无闻到荣誉加身,这位老人走过了人生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却依旧葆有一颗纯真的心灵,抱朴守拙,缓缓徐行,正是: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