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图书天堂 赴浪漫书约
文/王晓艳
博尔赫斯说:“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除了阅读本身的魅力,公共图书馆被称为图书天堂,因为拥有其他建筑不能比拟的“特权”,它们建于山间、海边、林中、湖畔,满足人们对读书环境的至高追求。
在这莺飞草长人间四月天,让我们寻访最美图书天堂,赴一场浪漫书约。
最大气:国家图书馆
所在地:北京
北京市海淀区皇家御河畔,紫竹院公园旁的中国国家图书馆,简称“国图”。即便在各种高大上的北京,“国图”也是大名鼎鼎的地标存在。
国图的建筑大气磅礴。总馆南区1987年建成时荣膺“八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榜首。双塔形的主楼,严谨的古典对称格局。双重檐式孔雀蓝琉璃瓦大屋顶,浅灰色的瓷砖外墙,花岗岩基座的石阶,配以汉白玉栏杆。总馆北区落成于2008年,是国家数字图书馆,整个外观造型犹如一本巨大的书。
南区毗邻紫竹院,典雅端庄的大厅,知识的气息扑面而来。从阅览大厅南面巨大的窗户向外望去,是宛如江南水乡的皇家园林,四季花开,翠竹丛阴。在这里看书的人,可以眺望窗外美景休息眼睛。
走进北区,馆舍如同一个洒满阳光的天井,全开放式的阅览大厅宽敞、通透、明亮。三层四面书墙环绕,环墙而设的阅览桌宽敞舒适,即使节假日也座无虚席。从上面俯瞰,书墙与读者构成一幅美丽壮观的图景。
国图的地位决不止于建筑的雄奇,它是目前亚洲地区最大、藏书最多的图书馆,也是世界五大藏书过千万册的图书馆之一,如果你想要体会坐拥书城的感觉,国图绝对是不二选择。
在很多学生和读书人的新北京之旅中,国图已经成为必去的一站。
最高颜值:嘉定图书馆
所在地:上海
江南庭院风格的建筑,窑变色彩错落有致的外墙,上海嘉定区图书馆被美国权威设计杂志评为“全球最佳公共图书馆”之一,成为了全球闻名的公共建筑。
嘉图位于上海市裕民南路,西边是紫气东来景观公园,东侧是远香湖,整个建筑两面环水。嘉图不仅颜值高,还有对空间的巧妙运用和大量人性化的细节。为盲人设置的视障阅览室,“大树”梁柱的少年儿童图书馆,二楼的露台长廊,远香湖尽收眼底。设计师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马清运说:“在一个良好的公共空间,你追求的美好感受,都会因为这个空间而加强”。
嘉图开放到晚上8点钟,还有24小时的借阅区,上班族下班后还能来这里坐坐,让灵魂追上脚步。
最温暖:杭州图书馆
所在地:杭州
西湖+杭图,让杭州成为内外兼修的绝色城市。
西湖、雷峰塔、灵隐寺包围下的杭州图书馆新馆近年大热,被称为名副其实的天堂图书馆。不仅因为它坐落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而是它允许流浪人员、拾荒者入内,使“读书”成为阳光下最公平的享受。
拾荒者到水池前冲洗干净手进馆阅览成为杭图的一道独特风景。2015年广受关注的拾荒助学老人的故事就在这里发生,杭图因此被誉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但杭图并不以此作秀,馆长说:作为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的成员馆,理应秉承公共图书馆不分种族、年龄和人群的服务原则。
杭图新馆90%的面积对读者开放,是目前国内外开放比例最大的公共图书馆。大开间、软分隔、三重灯光的家居式阅览环境,被誉为国内公共图书馆新馆建设的样板和典范。
最孤独:海边公益图书馆
所在地:秦皇岛
秦皇岛南戴河,空旷的沙滩上,伫立着一座面朝大海的图书馆。到达图书馆的唯一途径就是光着脚踏着沙,一步步走过去。这就是被称为“最孤独图书馆”的三联书店海边公益图书馆。
孤图实现了很多人“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的梦想,却并不春暖花开,它的建筑风格粗犷冷峻,外墙保留着混凝土修造中的痕迹。图书馆面向大海的一侧是落地玻璃门窗,夏天玻璃门窗完全打开,毫无遮拦,直接坐在海边看书。阅览室的座位从高到低呈阶梯状,每个人都有平等的看到大海的机会,像是剧院的看台,而舞台就是大海。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冬季,其他时间拜访孤图都需要提前一个星期在其官微预约。
最原生态:篱苑图书馆
所在地:北京.怀柔
能想象群山深处的村落里,有一座极具设计感的图书馆吗?
美国Business Insider网站列出了全球18家最美的图书馆,篱苑名列第八,是唯一上榜的中国图书馆。
篱苑位于北京市怀柔区雁栖镇交界河村智慧谷。沿着风景绝佳的范崎路到达交界河村后还需步行一段路,在一处拐弯过后豁然开朗。一座棕色、四方四正的建筑被一片水面包围,人们通过栈桥才能进入。
图书馆主体是钢梁和玻璃,但玻璃之上,铺满取自漫山遍野的柴火棍。阳光透过这些或洋槐,或桑木的干柴棍暖暖洒在馆内木质地板上。馆内是一个挑高的大开间,楼梯也是书架。人们脱鞋进入,如孩童般席地而坐,甚至或躺或卧,静享山谷里一段与书的约会时光。
图书馆不通电,完全借助自然光线,日出开馆,日落闭馆,因为没有取暖设备,只在每年四月到十月开放。
最绿色:北投图书馆
所在地:台北
台北市北投公园的林木中,掩映着曾被评选为“全球最美25座公立图书馆”之一的台北市立图书馆北投分馆。
北投图书馆是一座“绿建筑图书馆”。整栋建筑主要由木质框架和深绿色玻璃打造,外观像一座大树屋。馆内的设计借由高低窗产生对流,降低夏天的室内温度,省电还能引进新鲜空气。屋顶上有太阳能光电板发电,斜坡上的草皮及特殊排水设计,可以回收雨水用来浇灌植物和作为卫生间用水。为了贯彻绿色,全馆使用生态涂料并免除不必要的装修。
在这精心营造的宁静中,阅读者们享受着当下的两件“奢侈品”:绿色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