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气象、推算节气,古人的智慧延续至今。我国共有18个气象站被世界气象组织(WMO)认定为百年气象站。3月23日世界气象日,让我们顺着历史长河,走进百年气象台站,感悟时空交错和岁月变迁。
上海徐家汇观象台:1872 年创立,是全球第一批开始从事气象工作的机构之一。至今150多年,从未间断过对上海气象观测的记录。上海市徐汇区蒲西路166号,坐落着一栋古朴的欧式建筑,斑驳的墙壁、木质的顶梁、古典的宝瓶状栏杆,这是上海气象博物馆,也曾是有着“远东气象第一台”之称的徐家汇观象台。1872年初,徐家汇观象台建于蒲汇塘河西岸。1872年12月1日开始第一次观测;1879年首次较准确地做出台风预报;1900年,在原址以西100米处扩建新楼,形成延续至今的建筑样貌。灰砖和红砖相间的清水砖墙立面为三段式,全部窗樘为圆拱形状,外有硬木百叶窗。其建筑风格是早期仿古典建筑,是上海近代教会建筑的代表。特别是中央高耸的塔楼,既用来高空测风,又带有哥特式遗风。观象台从1872年开建至今,150多年从未间断过对上海气象观测的记录。即使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没有经费来源,观象台工作人员依然怀着科学责任与爱国热情,依旧坚持气象观测和研究,同时冒着生命危险为解放战争渡江战役等提供气象情报。从1950年起,徐家汇观象台由上海市政府接管,气象事业从此蓬勃发展。
相比于最初只有几间简陋平房的徐家汇观象台,新建的徐家汇观象台拥有了更多的气象仪器和设备——垂直气压计、折叠式红水温度计、风速表、电报接收机与发报电键等。馆内还挂着一幅手绘台风眼,这是中国第一张有科学意义的台风记录图像,是观象台第一任台长能恩斯的作品。在没有气象雷达、气象卫星的年代,通过有限的气象数据和科学知识,绘制出中国第一张台风眼,令人惊叹。
新楼落成后,徐家汇观象台业务得到再度发展,联络网北至西伯利亚,南至马尼拉,东到日本,西至印度半岛,向中国沿海各地气象台及航海船只发布气象消息,成为远东闻名的观象台。如今的上海气象博物馆(徐家汇观象台旧址)是集上海气象发展历史、气象藏品展示、气象科普互动、爱国主义教育等于一体的科普场馆。2012年,徐家汇观象台成立140周年,被世界气象组织授予“世纪气候站”的证书,表彰其连续140年无一日中断收集的长时间序列气候资料对全球气象研究的贡献,是中国第一个世纪气候站。博物馆工作人员为参观者讲解气象知识(摄影 /杨阳)作为全球第一批从事气象工作的机构之一,上海气象博物馆里每一个穿越百年的故事,每一个古老的仪器和设备,都承载着太多岁月的痕迹,见证了上海近现代气象科学发展的漫长历程。大家不妨找一个安静的午后来这里,慢慢体察风云际会、岁月悠长。营口百年气象陈列馆:1904年设立,是世界气象组织认定的首批百年气象站。如今在旧址上,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以百年气象站为主题的陈列馆。2017年5月17日,辽宁省营口气象站被世界气象组织认定为首批百年气象站,中国大陆同时入选的气象站共有三个,但旧址留存至今的仅有营口气象站一个。营口气象站旧址见证了营口气象发展的百年历史,是营口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文化遗产长久留存并发挥作用,2019年营口市气象局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以百年气象站为主题的陈列馆——营口百年气象陈列馆。陈列馆中,展陈着一张有明显烧焦痕迹的泛黄天气图,上面的标题依稀可见——昭和十一年四月二日五时天气图,内容包括天气概况、天气形势分析、天气预报,以及关东观测所营口支所等字样。
1904年,日俄战争在中国国土上爆发,为了满足战争需要,同年8月5日,日本中央气象台在营口设立第七临时观测所,后更名为关东观测所营口支所。1945年,日本战败逃离前焚毁了大量气象资料并掩埋,而这张天气图便是从焚烧掩埋处发掘出来的。
2019年5月,在营口百年气象陈列馆修缮施工过程中,营口市气象局意外发现了掩埋在地下74年的300余件历史资料,其中包括气象观测记录、气象书籍等,这些资料绝大部分已经烧焦损坏,而这一张1936年4月2日的营口天气图,是烈火中最为完好的“幸存者”。从地下挖出的气象资料,既是营口气象历史的见证,对研究营口早期气象观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中华民族苦难历史的见证、日本侵华历史的铁证。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这个为日军侵华战争提供了长达41年气象服务的关东观测所营口支所也随之瓦解。
1949年2月,当时的东北气象台派专员到营口开展气象观测站筹建工作,仍选定在关东观测所营口支所的位置建立新站。因此,日本人撤离营口时没有毁掉的小红楼就成了气象观测站的业务办公场所。
历经百年沧桑,如今这座二层红砖小楼焕发出新的生机。楼内以“百年风云,万千气象”为主题,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前营口气象的观测历史,包括1861年营口开埠时英国领事将温度计挂在城墙外观测的营口气温,1880年海关在营口建立测候所,1904年第七临时观测所设立,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营口气象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在气象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其中气象仪器专题展厅,更是陈列了多种珍贵的气象仪器,部分仪器现在仍可使用。走出小楼,即看到涵盖多种气象元素的主题文化广场,以及新修建的还原了解放初期办公场景的气象附属用房,这个集休闲、科普于一体的文化场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打卡。如今,营口百年气象陈列馆成为“营口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等,在不断丰富提升中打造属于自己的百年品牌。南京鸡鸣山观象台: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与中国气象科学有着近1600年历史渊源。1927年在古观象台遗址上建成了南京鸡鸣山观象台,又称北极阁气象台。从南京鼓楼向东眺望,有一地处闹市、风景秀丽的小山,山上有一座白色塔楼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这就是南京尽人皆知的鸡鸣山和北极阁。
南京鸡鸣山旧称“鸡笼山”,又名钦天山。据史料记载,早在距今1600多年前的六朝时期,鸡鸣山上即建有观云测天的“灵台候楼”,并设专职官员观天象、测风候,提供数据,编制历法,我国古代气象和天文发展史由此发端。
南京鸡鸣山观象台,是中国著名的古观象台之一。清朝末期,欧美等国家为了通航需要,在我国建立气象站。在这样的背景下,蔡元培、竺可桢等有识之士提出,中国人要自己谋划中国气象事业之发展,并为之奔走努力。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并筹建中央研究院,下设观象台筹备委员会,分设天文、气象两个研究所,当时担任中国气象学会副会长的竺可桢同时被任命为气象研究所所长。1928年10月,在鸡鸣山古观象台遗址上,南京气象观测站(北极阁气象台)落成,正式开始气象观测,这里也成为中国近现代气象事业的发祥地。2010年,这里设立了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是国内第一个气象专业性博物馆。从古代钦天山到今天的气象山,从近代观象台到现代气象台,可以说,这里是中国气象历史上如鼻祖一般的存在。
北极阁位于南京鼓楼东面,历史悠久,1927年,竺可桢先生在此建立了第一个国家气象台,是中国近现代气象事业发祥地(图/江苏省气象局)
北极阁气象博物馆将鸡鸣山的自然景观与气象历史文化融为一体,在室外展馆,古代著名气象历史人物群雕和中国三千年气象历史记录浮雕,凝练介绍了数千年灿烂的中华气象文明史。主展馆内分古代气象、近代气象、当代气象和现代气象科技等四个展区。每一件古代气象观测仪器,都展现出史诗级的技术之美——从日晷到风向标,这些古老的仪器不仅记录了天象,更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科学精神。它们的存在证明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的敬仰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如今,现代气象科技的发展使我们能够更加精准地预测天气变化,卫星图像、气象雷达、数值模拟等先进技术都在这里一一展现。古老与现代、自然与科技交相辉映,为我们呈现了一场难忘的历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