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诗词去踏春
从“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水墨江南,到“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的郊野漫步,再到“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初春新绿……让我们跟着诗词的脉络去寻找春日胜景吧。
桃花源:兴逐乱红穿柳巷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沾着楚地绵密雨丝,裹着千年诗韵墨香,我来到静卧沅水之畔的常德桃花源,触手所及皆是武陵的烟水迷离。
初晨破晓时,木桨划开如缎的水面,夹岸的野桃似被春风吻过,将绯色云霞揉碎在粼粼波光里。船娘哼唱的渔歌带着楚辞余韵。惊觉两岸岩壁上的摩崖石刻正渗出点点水墨,恍惚间竟分不清是行在秦溪,还是游于《诗经》的章节中。
沿秦溪溯流而上,两岸桃花开得正盛,粉红色花瓣随风摇曳,甚有“兴逐乱红穿柳巷”的意境。
溪水潺潺,清澈见底,偶有几只水鸟掠过水面,留下圈圈涟漪。这里的一切,都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林”如出一辙:“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山是整个桃花源的灵魂所在。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山的高处还有一座巍峨的高阁,登阁远眺,整个桃花源尽收眼底。远处的桃花山与桃源山隔湖相望,山间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这里不仅有美景,还有诸多美食。当地有名的桃源擂茶是一种由茶叶、生姜、生米擂制而成的饮品,口感独特。最妙的是溪边的豆腐作坊。老石磨在晨光中慢悠悠转着圈,雪白羊乳般的豆浆顺着凹槽流入木桶。掌勺的大叔突然往沸腾的豆浆里撒了把桃花蜜,琥珀色的糖浆在乳白液体中绽开涟漪,像极了秦人洞前的落英缤纷。我接过粗陶碗,温热的甜香顺着喉咙滑入胃中,仿佛连五脏六腑都染上了桃花的颜色。
暮色四合时,秦人古洞前燃起了篝火,穿古装的姑娘提着鱼灯走来,裙裾扫落满地桃花,烤竹筒饭的香气混着松木香在空气中飘散,老艺人用胡琴拉起《高山流水》气韵悠长,此情此景怎不让人流连忘返。
池州: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安徽池州静卧在山川灵秀的皖南。清明时节,细雨如丝,九华山的佛音梵唱绕耳,杏花村口古道蜿蜒,两旁粉色的杏花纷纷扬扬,如梦似幻。
远处青山如黛,近处溪水潺潺,古朴的村落掩映其中,宁静而美好。诗中的杏花村像是只有杏花的粉红世界,其实不然,仔细瞧,这里是姹紫嫣红的,李子花、桃花争奇斗艳,它们相互交织,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如同被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当春风轻柔拂过,花的芬芳与春的活力在空气中弥漫。行走其间,花瓣不时飘落肩头,让我不由沉醉于这浪漫仙境之中。
九华天池的景色与杏花村截然不同,山间云雾缭绕,草木郁郁葱葱,四周群山环抱,仿佛给碧绿的天池又镶上了一环翡翠项链。沿着九华山古道拾级而上,两旁枝头新绽的嫩芽轻轻摇曳,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很是抢镜。从山脚到山巅,从初春到深春,杜鹃花次第开放,红的如火,紫的如霞,粉的如云,还有那独特的猴头杜鹃,点缀在山谷、栈道旁和悬崖上,将整个九华山装点成一座“天街花市”。
九华山的古刹宝殿,禅意悠然。古刹钟声在山谷中回荡,仿佛诉说着千年故事。这里,既可寄托信仰,也可诗意栖居。
还有池州的翠微亭。小小的亭子见证了从杜牧到岳飞的诗情,也承载着池州的杏花春雨、铁马冰河。亭中,山溪跳跃,耳边仿佛回响着苏轼的诗句:“大江南兮九华西,泛秋浦兮乱清溪。”
池州,或婉约,或豪放,或清新,或热烈。那些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在这里寻找着心灵的慰藉,也留下对春天、对生命的感悟。
木渎:一丝柳、一寸柔情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
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伴吴侬柔柔软语,携满城桐花飞絮,裹着翰墨书香,自远古的水墨中迤逦而来,莲步款款,笑语翩然,婀娜的红袖里,掬的全都是江南的水光潋滟。古镇木渎就藏在太湖东岸、群山环抱之间。
春至,风也温柔,云亦缱绻,漫步在石板路上,两旁是古朴的明清建筑,粉墙黛瓦错落有致,在蓝天映衬下,勾勒出飞檐翘角古朴的轮廓。垂柳依依,嫩绿的新芽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宛如绿丝绦般柔美。“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南宋词人吴文英笔下的春日柳树,在此刻具象化。
古镇的春日,是花的盛宴。桐花如繁星般点缀枝头,呈淡紫色,花朵硕大而繁茂,一串串沉甸甸地垂挂着,像是精心雕琢的风铃,淡淡的花香随微风飘散开来,萦绕在鼻尖,清新而淡雅。街道上,桐花纷纷扬扬飘落,似雪花般轻盈。石板路渐渐被桐花覆盖,像是铺上了花毯,每走一步,脚下都会发出轻微的 “沙沙” 声,宛如春天与大地的私语。
行至虹饮山房,这里因清朝乾隆皇帝六次到访而闻名遐迩。门前的香溪从古镇西北流入,胥江从西南蜿蜒而来,两条河流穿镇而过,在斜桥下汇成一流,构成全镇水道独特的“人”字形结构。从山上俯瞰,两条支流横贯其中形成“天”字,可谓是“天人合一”之地。
沿着香溪前行,抬眼就能看到一座座古桥,正好十三座,宛如五线谱上的音符,串联起古镇的历史与生活。香溪桥、永安桥、西津桥……桥下潺潺流水,波光粼粼:“指点十三桥,迎船半柳条。夕阳潮正满,春草岸俱遥。”
午后的小巷狭窄而幽深,两旁古朴的店铺里售卖着各种传统手工艺品和特色小吃。买上一盏手工灯笼,挂在河边的柳树上,任它随风摇曳,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