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教育日,打卡“本地红”
在“全民国防教育日”到来之际,各地纷纷推出红色研学路线,带着孩子利用周末去打卡吧,营造全社会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良好氛围。
哈达铺红军街至今仍流传着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
回到故乡,重走长征路
推荐人/栗岚
我是土生土长的甘肃省平凉人,阔别家乡已久,这次返乡是因为小时候最疼我的叔公去世了。上次分别,他满脸褶皱但声音洪亮,此次已成永别,遗照上是穿着水洗泛白军装的年轻小将,腰杆挺直、英姿飒爽!送别叔公之后,我带着孩子踏上红色研学之旅,追寻先烈足迹,走访英雄的“故乡”。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位于哈达铺212国道上的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作为红军长征北上的里程碑和红军长征路上的“加油站”,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坐落在由382家店铺组成的一条长约1200多米的街道上,这是红军在长征途中走过的最长、如今保留当年原貌最完整的一条街。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岁月里,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四方面军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直插哈达铺,毛主席在这里制定了挥师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战略决策,为中国革命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我们远远就看见广场上矗立的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碑,进入纪念馆大厅,就是开国元勋群体塑像,行完鞠躬礼,在讲解员激昂的讲述和栩栩如生的生产场景中,那段烽火弥漫的革命岁月一幕幕浮现于眼前,呐喊声、枪炮声、风雨声、长空雁叫、马蹄声碎、河流咆哮、峡谷回响不绝于耳。纪念馆内的陈列品更是让我们深深震撼,展柜中一团黑乎乎的东西走近看说明才知道,这个经过水煮火烤本不能入口的东西,竟然是当年红军用来充饥的食物!
哈达铺红军街是红军在长征途中走过的最长、保留当年原貌最完整的一条街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距离不远的腊子口战役纪念馆。腊子口是藏语的音译,意思是“险绝的山道峡口”,只听名字就知道这里是一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隘要塞,如果在这里发生战斗必是一场鏖战。但这里是红军长征进入陕甘宁边区北上抗日必经的通道!
走进纪念馆,观看红军途径迭部路线沙盘,当讲解员讲到一名叫“云贵川”的小战士主动请缨,借助一个铁钩攀爬上悬崖绝壁,又在身上绑满手榴弹从悬崖跳入敌人碉堡时,我和儿子都红了眼眶。正是因为工农红军的一腔热血和藏族同胞的一路支持,最终赢得了以弱胜强、突破敌人围困万千重的不朽战绩!
红军长征走过的道路,让这里成为传播国防知识、开展国防教育、展示先辈功勋、弘扬红色精神的重要阵地。红色研学之旅刚刚结束,孩子就对我说:“我们走之前再去看看太叔公吧,他真的很了不起!”听了孩子的话,我甚感欣慰,这样一段旅程让他了解到,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军人都是最值得尊敬的。临走时,叔公家的小叔给了我一个小纸包,那是叔公留给我和孩子的一枚军功章和一颗闪闪的红星!
纪念馆内收藏了红军112位将军书写的墨宝
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
忆峥嵘岁月,“解锁”佛山红色路线
推荐人/芬达
近年来,广东省佛山市围绕当地红色资源和历史名人以及独特的地方文化,开发了多条红色研学路线。我们利用周末带儿子参加了打卡“佛山红”活动。
2022年正值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大巴车上,研学组织方贴心地为小朋友们准备了整齐划一的行军装作为礼物,孩子们穿上后像模像样,颇有当年小红军的气势!出发前,讲解员大姐姐给大家介绍了一天的行程以及注意事项,每一站都与佛山的一位红色英雄人物有关,实地造访革命先辈们曾经工作和战斗的场所、重温在课本上读过的革命故事让孩子们异常兴奋。
第一站是铁军公园和位于公园内的陈铁军纪念馆。陈铁军这位出身于富商家庭的大家闺秀,正是电影《刑场上的婚礼》的人物原型,她与周文雍以夫妻名义作掩护进行党的秘密工作,参与掩护邓颖超同志撤离、筹备广州起义等,被捕后坚贞不屈。就义前,陈铁军在监狱的铁窗下与周文雍合影留念并宣布结婚。她波澜壮阔的短暂一生永远定格在了青春飞扬的24岁,令人敬仰。
铁军广场上的陈铁军烈士塑像
位于禅城区的铁军公园是为了纪念陈铁军烈士而建,兼具地方景观的优美与红色印记的庄严,当踏入公园正门,孩子们看到高高耸立在铁军广场中央的陈铁军烈士全身塑像时,久久凝视。讲解员说,每年的清明节,公园都会开展献花敬先烈的活动,儿子拉着我说:“妈妈,明年我们也来给陈铁军烈士献花。”我郑重地点了点头。
在绿树掩映的公园西北角,有一座占地250平方米的烈士纪念馆,馆内用丰富的文字资料和图片介绍了陈铁军烈士短暂光荣的一生,还陈列着她牺牲前用过的许多旧物,虽然破旧磨损,但总有许多参观者驻足,通过这些旧物来了解铁军。
陈铁军纪念馆志愿者为前来参观的少先队员讲解
在医风盛行的佛山,还有一位李广海先生,他擅长医治筋骨伤、枪弹伤及烫火伤。抗战时期,他接诊了许多当地参与战斗的战士。面对随时而来的杀身之祸,他毫不畏惧。
走进医馆旧址,明显感到当时的医疗条件非常有限,仅有极为简单和基础的器具和药品,印证了李广海过硬的专业技能。从留下来的文字档案里,我们看到他还积极办学,让战火下的孩子们能够继续读书。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这次红色研学,让我们和孩子在行走的课堂中一起触摸前辈用生命捍卫信仰、以热血写就初心的革命故事,感知巾帼不让须眉的铁军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孩子的国防意识。
寻访革命印记,触摸红色洛阳
推荐人/李亚丹
八路军驻洛办事处被誉为“红色枢纽”,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果你在洛阳老城迷了路,只要问路人“洛八办”怎么走,他一定立马就能给你指出方向。作为土生土长的洛阳人,我和孩子一起打卡了这座家门口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带孩子打卡“洛八办”,追寻红色记忆
穿过洛阳市老城区十字街南大街,从贴廓巷出来大概几百米,就是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当年八路军驻洛办事处所在庭院建造于清道光十一年,置身院中,一派古朴宁静中,却仿佛听到一砖一瓦、一张张图片、一件件文物,在为我们讲述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
纪念馆展览引导我们重温激情岁月
在旧址复原陈列展区,参观“电报室”“会议室”、蜡像和标语等,孩子们开始兴奋地研究起“电报机怎么用”,而我的思绪却沿着时间的长河逆流回到85年前……那时正处于全面抗战最艰难的时刻。“卢沟桥事变”后,为防止洛阳失守,毛泽东主席与其他同志研究后,派刘向三负责建立八路军在洛阳通讯处,以加强洛阳地区抗日力量与党中央和根据地的联系。后来八路军驻洛办事处正式成立,为抗日前线和根据地转运物资、输送人才。可惜的是,没过多久,国共合作破裂,办事处紧急撤离。一些来不及带走的证章文件被藏在南院的一口古井中,为后人留存下那段峥嵘岁月的记忆。
参观过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若还有时间,不妨去东方红农耕博物馆看一看。公交车一路往西,不过半小时就到了我国首个以“现代农耕”为主题的博物馆。下车抬头即见第一拖拉机厂门前的毛主席像,顺着主席像手指的方向,就能看到博物馆的大门。进门迎面是一台超大的东方红1340型拖拉机,车身上斑驳的痕迹印证着中国拖拉机的发展史。再往里走,馆藏之宝——中国首台拖拉机的同款产品东方红54履带拖拉机映入眼帘。据说这台拖拉机曾在北大荒服役,创造了31年没有大修的纪录,堪称中国拖拉机的“祖师爷”。
展厅内还陈列着东方红40拖拉机等各代农耕器具,还有履带坦克。孩子们问:“为什么拖拉机馆里会有坦克?”我解释道:“因为当年我们的国家还很穷很弱,这条生产线平时生产拖拉机,一旦战时就可以变成生产坦克的流水线呀!”
东方红54履带拖拉机
从博物馆出来已是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毛主席像上,孩子们在前方奔跑呼喊着:“我以后也要去造坦克,保卫国家!”虽然只是童言稚语,我看到的却是新一代茁壮成长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