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尺讲台绽芳华,培根铸魂育新人

聚焦 2022-10-08 16:49:40


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迎接党的二十大,培根铸魂育新人。

广大教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致敬辛勤耕耘的园丁们!


苏东青:留住木棉花 红心永相传

文/王悦

苏东青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城南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获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


教师笔记:把红色文化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


“我在校园里经常看到孩子们自发朗诵《强国有我》;合唱队的同学们每天早早到校自发组织红歌联唱;有的孩子在学校的碑林里临摹仁人志士留下的墨宝;还有省市级的优秀校讲解员在校外研学基地宣讲红色故事……把红色文化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一股浩然正气在校园里传递,先辈的革命精神融入到孩子们的灵魂深处,他们是最大的受益者。”


“红棉挺秀桃李芬芳,城南历史悠久辉煌。”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城南小学校歌的铿锵旋律每天激荡在校园的各个角落。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大批满怀“拯救中华民族危难,舍我其谁”豪情的潮州进步青年,成为左翼文化运动的先锋,著名的“潮州六杰”中的五杰都出自城南小学。学校的辉煌历史令全校师生为之骄傲。

作为这份红色传统的守护者和接棒人,城南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苏东青光荣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她说:“一代共产党人有一代共产党人的使命和担当,作为一所百年学校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将‘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的要求贯穿始终,赓续红色血脉,担负起培养时代新人的神圣使命。”


01用红色基因铸魂育人

除了“潮州六杰”中的五杰,城南小学还走出了国学大师饶宗颐、毛泽东的俄语翻译柯柏年等杰出人才。“了解党史、校史一直是师生们的必修课”,苏东青说。

“我今年十五岁,四年前在南方加入了红军,还参加了长征!”在城南小学的微剧场里,头顶闪闪红星,稚嫩可爱却光彩熠熠的孩子们,演绎着《红星照耀中国》的精彩片段……这是苏东青在城南小学策划开展的“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系列教育活动之一——故事微剧。

苏东青给孩子们讲红色故事


为让孩子们深入理解剧情和历史背景,老师和家长会给孩子们讲红色故事,并利用周末陪孩子们到红色基地进行沉浸式体验,饰演少年先锋队员的9岁小演员说:“一开始,台词怎么也记不住,不是这里错了就是那里漏词。在来到涵碧楼参观后,台词不用记就已经刻在了脑海里,我觉得我就是这位小红军,肩膀上也肩负着一样的使命。”

有的孩子说:“课文读了近百遍,但都没有表演一次印象深刻。演着演着,仿佛自己就成了剧本里的他,不自觉地走进人物的情感世界。”还有的孩子说:“语文学习用表演形式进行该多好!”在苏东青的带领下,老师们深挖学科、教材、生活中的红色基因,将党史学习渗透到教学中,分别开展了“经典阅读、故事微剧、歌曲传唱、革命书画、基地研学”等系列教育活动,同时还开发出一系列经典传承的校本教材。

“我当时启发老师创编剧本、手把手教孩子们指挥乐队,家长师生齐动员。最后的演出效果超出每个人的想象,很多孩子边演边流下激动的热泪,朋友圈都刷屏了!”说起当时的场景,苏东青至今仍激动不已。

学校里还有一道鲜亮的“红色教育风景线”,苏东青带领全校师生将党史与校史结合,把建党百年来四个历史时期的杰出校友事迹,以LED屏幕、宣传栏、黑板报、展览板、壁画墙等形式渗透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形成熠熠生辉的“红色风景”。她还把党员家长请进学校的“百年传承红色大讲堂”,给孩子们讲述红棉精神,送来“精神食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要发展,中华要复兴,教育一定要先行,尤其要把红色文化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苏东青坚定地说。


02让传统文化绽放校园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潮州市考察时高度肯定潮州文化在岭南文化和中华文化体系中的地位:“潮州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我们要很好地去研究她,去爱这个城市,呵护好她,建设好她。”

苏东青出身教师家庭,土生土长于潮州,她牢记总书记嘱托,将厚重的潮州文化底蕴作为另一条主线进行传承。她倾注大量精力挖掘校友和社会资源,将潮州非遗大师请进校园,成立了“百师园非遗进校园工作室”。

工作室内,有的孩子飞针走线、针起珠落;有的剪刀在手,精心镂刻窗花剪纸;还有的捏泥拉坯,沉浸陶艺。“一级一非遗,每个孩子在小学六年中可以接触到珠绣、潮彩、潮州麦秆画、潮州剪纸、潮州陶瓷等六种非遗项目。我们城南小学还建立了一条全国少有的校园陶艺生产线,从捏泥、拉坯到上釉和烧制,都可以在教室里完成。陶艺已经成为城南小学的一张特色名片。”苏东青自豪地说。

打破班级壁垒,按学生特点与兴趣相结合开创的课后培养模式,源于2015年苏东青在参加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时,受北京十一学校选课走班制教学的启发,她在当时任教的湘桥区实验学校推行打破班级的“学科素养+艺体特长”的培养模式,利用课后托管的时间开设了乐器、表演、歌舞,体育、科学等九大类几十门课程,苏东青解释道:“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个孩子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不是培养尖子生。”

苏东青还在全校开展“一班一品”,即一个班级一个艺体项目且六年连贯培养的艺体特长课程,56门课,每个班不重样。“湘桥区实验学校的模拟飞行在省内乃至全国比赛中屡获奖项,我们还把成功的教学模式复制到了广东全省。编程课不仅形成了特色校本教材,信息技术课老师也成为全省的学科骨干教师。”

这些特色课程异彩纷呈,但落地时却涉及资金、师资、安全等方方面面的管理问题,起初老师们并不十分支持。苏东青为此绞尽脑汁,一边与教师们沟通协调捋清工作方法,一边挖掘家长和校友资源以及培训机构的师资。她还带领学校与韩山师范学院和东莞、汕头等地区的学校共建战略合作伙伴学校联盟,成立名师工作坊,探索出一条“高校引领,校际联动,优势互补,共生共长”的教育发展新路子。

“积极探索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校园文化新样态,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传承和创新能力,激发爱国情怀,陶冶道德情操,树立文化自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苏东青说。

筑牢红色教育“主阵地”,让传统文化浸润人心,苏东青带领全校师生不忘来时路,走好当下路,开拓未来路,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立德树人的扎实实践,向党的二十大交上一份合格的成绩单。


邰慧:为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翅膀

文/云淡

邰慧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十七中学新区学校小学部负责人,获评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教育笔记:不走进家庭就走不进孩子的内心


“班上有个男孩,爱打架爱骂人,家访时发现,原来爸爸脾气就不好;还有个女孩,朴素善良,家访时妈妈送我出门,顺手就拎起了邻居扔在楼道里的垃圾袋……家庭是教育的第一现场,你不可能仅通过电话、微信、朋友圈了解学生家庭的真实状况,而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往往又与家庭有关,为什么有些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不走进家庭就走不进孩子的内心。”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十七中学新区学校小学部负责人邰慧,不久前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九月开学季,也是忙碌季:组织教师培训、准备新生入学、制定新学年新计划……对邰慧来说,“爱”和“变”一直是她追求的教育理念,“爱是教育的前提,而时代在变,社会在变,教育也得跟着变。”


01把传统家访变成家校桥梁

在信息化时代,家访已不多见,而邰慧却从未停止家访的脚步。

2018年寒假,邰慧走访班上一个孩子的家。孩子父母都外出打工,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午饭只有一碗自己做的面条……邰慧看着心疼,她放不下,第二天又去了孩子家。从那天起,家访就成了她的“必修课”。有的孩子家住郊区,路远,家访回来时夜色已深;有的孩子家住老旧小区,要么深一脚浅一脚,要么一层层爬楼梯……坚守“爱,就是教育”的信念,邰慧走进“千家万户”,也走进了一个个孩子的内心。

邰慧凭经验总结了一套“家访策略”:“首先你不能做不速之客,不能贸然走访;其次你要带着问题去,帮孩子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你不能告状,要多说孩子的优点。至于缺点,要慢慢渗透。比如你先把孩子支开,然后再悄悄跟家长说:孩子就这点不足,要不咱想个办法,一起解决好不好?”

新学年伊始,邰慧已由班主任升任为小学校长,她为自己订立的首个绩效就是:把“家访策略”倾囊传授给身边的年轻教师,实现家访率100%,让家访成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桥梁,让孩子们在爱心中快乐成长!


02“六顶思考帽”就像“隐形的翅膀”

教育光有爱还不够,还得“善变”,通过创新来提升教育质量。在邰慧的课堂上,通常摆着六顶颜色不同的帽子。别小看这些帽子,用邰慧的话讲,“小帽子蕴藏大智慧。”上学期她分享了一堂“习作品评”公开课,课上孩子们戴上不同的帽子,成了不同的品评官:“白帽子”分析文章修辞;“黑帽子”挑选病句错字;“黄帽子”总结概括……每顶“帽子”都有自己的观点,个个说得头头是道,令旁听的老师们频频点头。

邰慧用创新开启智慧教育


这些帽子有个“学名”:六顶思考帽。“六顶思考帽”是“创新思维学之父”爱德华开发的一种思维训练模式,通过客观中立、创造想象、价值肯定、否定质疑等六种不同的平行思维,将混乱的思考变得清晰有序。第一次接触六顶思考帽时,邰慧就心里一动:能不能把这种思维方式引入到教学中呢?她先在自己的工作室试用,效果很好,然后就想推荐给孩子们。但小孩子们不明白老师为啥会在课堂上捧来一堆五颜六色的帽子,天真地问:“老师,这是小丑要玩杂耍吗?”邰慧笑着解释:“大家都做过广播体操吧?老师告诉你,这也是一种体操——思维体操。”

“思维体操”在习作品评课上初见功效。一篇文章,有人说好,有人说看不懂。那么,好在哪?不懂的话,卡在哪?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写?“这就是六顶帽子思考法”,邰慧说,“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培养思维多元化是六顶思考帽现身课堂的意义。”运用多元思维,看问题会更全面,“而不是一根筋,一条道走到黑。”对孩子来说,“六顶思考帽”就像“隐形的翅膀”,不仅有助于学习,也有助于成长。


03动感作业动手又动脑

教育“双减”政策实施后,孩子的课业压力减轻了。作业少了,空余时间多了,多出来的时间怎么安排?邰慧和团队想了个办法:建立班级动感群,把学习由课堂延伸至生活,让孩子们做动感作业!

何谓动感作业?有个小故事可以告诉你。一次,邰慧送教下乡,回来时为班上每个孩子买了一袋虾酱。那天她布置的动感作业就是:自己动手为爸妈做一道“虾酱鸡蛋羹”。作业要求说明:你是怎么做的?是否遇到了困难?如何解决的?制作过程要录成视频,并回答问题,然后发到动感群,作业才算完成。

新奇的动感作业让孩子们跃跃欲试,纷纷亮出自己的手艺。有成功的,有失败的,“为啥我做的鸡蛋羹这么硬?”问题一出,立刻有成功者传授经验,群里叽叽喳喳,好不热闹。家长们也很高兴:没想到能吃到孩子做的菜,晚饭多喝了两口酒!

还有一次,邰慧为孩子们买来草种。一段时间后,“种草日记”相继推出,有人种得好,郁郁葱葱;有人种得不好,稀稀拉拉。但不管种得好坏,孩子们都颇有兴致,因为他们见证了一颗种子的成长。动感作业既动手又动脑,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提升了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还受到了感恩教育,体会到家长做饭的不易,农民种植的不易。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邰慧经常告诉孩子们:“知识不仅限于书本,生活也是学习的对象,一样能教给我们知识。”

情系三尺讲台,邰慧用爱启迪心灵,用创新开启智慧教育,为孩子们的梦想插上飞翔的翅膀。


次仁拉姆:让“折翼天使”也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文/邵玮

次仁拉姆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获评2021年全国最美教师


教师笔记:海纳百川,接受特殊孩子的多样性


“那曲的曲字在藏语中是水的意思,特教教师就是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受特殊孩子的多样性、以川流不息的毅力补偿特殊孩子的缺陷、以滴水穿石的韧劲挖掘特殊孩子的潜能……使他们能够生活自理,学会感恩,融入社会。看到特殊孩子通过劳动提高自信,掌握了一技之长和生存技能,能够像正常孩子一样靠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这就是对我们的最高嘉奖!”


采访次仁拉姆时,正值暑假,她在家学习重温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西藏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为出席党的二十大做准备。

从教28年,从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到那曲地区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再到那曲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次仁拉姆先后填补了那曲市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两个领域的多项教学研究空白,在海拔4560米的羌塘草原腹地,用青春和热血托举起近200名“折翼天使”的读书梦想。

01做一个牵着蜗牛散步的人

走进那曲市特殊教育学校,不大的校园却“五脏俱全”,整洁的教室,宽阔的操场,朗朗的读书声……让你很难注意到这是一所坐落在全国平均海拔最高城市的高原特殊教育学校,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校长次仁拉姆的不懈努力。

2012年寒假,时任那曲地区幼儿园党支部书记的次仁拉姆接到被任命新教职的电话,通知她去刚刚成立的那曲市特殊教育学校当校长。才把那曲市学前教育事业抓起来,次仁拉姆的心里难免有些不舍,但身为一名党员,就是要到组织最需要的地方去。

“去之前,本来以为和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沟通是最大的难题,没想到却难在生源上。”谈起起初招生的困境,次仁拉姆记忆犹新。那曲市地广人稀、居住分散,很多家长甚至对特殊教育闻所未闻,“残疾儿童也有学上?”次仁拉姆带着干粮和水,包里揣着学校的宣传资料、国家对特殊教育事业的政策以及内地特殊教育学校的案例,用两个多月走遍了那曲市周边所有村镇,挨家挨户宣讲特殊教育,终于招到了60个残疾儿童。

初入学的学生,规则感和秩序意识都不强,如果老师不提醒,尿裤子是常有的事。次仁拉姆和老师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在生活中还要担任家长的角色,给他们喂饭、洗澡、洗衣服。次仁拉姆经常把自己的学生们比喻成蜗牛,而她则是牵着蜗牛慢慢散步的“蜗牛妈妈”。蜗牛虽然行动缓慢,但始终是在前行的。可能一句简单的“爸爸妈妈”都需要成百上千次的努力才能说出口,但他们每一点进步都是次仁拉姆和所有老师们最大的欣慰和动力。

第一次给行动困难的学生穿衣服、第一次带残疾学生前往内地医院看病就诊、第一次掌握手语与聋哑儿童交流……在那曲市特殊教育学校,次仁拉姆经历了人生中太多的第一次,而每个第一次都要付出无数的心血与汗水。


02做特殊学生未来的“筑梦人”

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次仁拉姆对特殊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对孩子们仅有同情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同情不足以点燃孩子们自立自强之火。“必须要让特殊孩子掌握一技之长!”这个念头深深地扎根在次仁拉姆的心中。

在学校运动会上,次仁拉姆和学生一起合影


“三位一体”办学模式是那曲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亮点,将集中教学、康复训练、职业教育融合发展,上午按国家课程标准上文化课,下午以个性化的教学计划进行音乐感统、手工、绘画等康复训练,“一生一案”即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课程表、一个评估办法、一套教学方法。次仁拉姆还特别构建了针对智力障碍学生的“智融”课程、针对视力障碍学生的“辉融”课程和针对听力障碍学生的“汇融”课程,结合那曲的地域特色,她把这套课程体系命名为“曲融教育”。

“最近我们刚刚接到一个好消息,学校第一批学生中的旺堆考上了长春大学,马上就要去内地读大学了。”次仁拉姆掩饰不住欣喜。盲童旺堆从小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来到学校时已经9岁,之前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次仁拉姆特地抽出时间带他去成都的华西医院就诊,诊断结果为视力不佳。三年前,旺堆的爷爷去世了,性格内向的他郁郁寡欢了很长时间,次仁拉姆和班主任老师利用每次课间操时间和他谈心,鼓励他参加学校的盲人乐队。参加集体活动后的旺堆慢慢走出了阴霾,学习成绩优异的他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榜样。

编织班、裁缝班、卡垫班、烘焙班、陶艺班……为每个学生量身打造的职业教育课程,助力更多学生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旺堆的成功在那曲市特殊教育学校并非个例,获得第十届残运会暨第七届特奥会垒球项目金牌的格桑多杰、考取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扎珠、开办自己的缝纫店的索朗旺堆……九年来,在次仁拉姆的指导下,已有30多名学生走入社会实现就业。

如今,那曲市特殊教育学校被一分为二,那曲市第二特殊教育学校的成立开启了西藏乃至全国海拔4500米以上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分类办学的先河。“未来,我们还要将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与现有的义务教育衔接起来,让更多特殊学生成长为自强不息的参天大树,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钟华燕:用健与美重塑山里娃

文/申敏夏

钟华燕畲族,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第三中学体育老师,德育处主任,获评全国模范教师、中国好畲娘、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


教师笔记:让更多农村孩子成就自己的梦想


“十几年来,我坚持用自己所学的健美操专业圆了一批又一批山里孩子们的舞蹈梦、健美操梦、大学梦。有人说,是我给了孩子们希望,但我认为,是孩子们让我的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我欣喜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更多来自农村的孩子走出去,走向更好的未来,拥有更好的生活,让他们有机会成就自己的梦想,绽放更美好的人生。”


采访钟华燕的计划因她的忙碌一次次搁浅,虽然是暑假,但作为浙江省丽水市云和三中的体育老师、德育处主任的她一天也没闲着。她带领的“云之梦”健美操近期连赛三场,孩子们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取得的优异成绩让钟华燕觉得十一年如一日的坚持是值得的。

作为浙江省出席党的二十大的代表之一,钟华燕深感身上的责任更大了。她说,浙江作为共同富裕的示范区,要坚定不移推进共富路上教育先行,以排头兵姿态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而自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做好教育共富的实践者。


01让山里娃因健美操而绽放生命

人民教师这一职业,比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如何帮助孩子塑造健全的人格。

钟华燕第一次招募健美操队员时,用她的话来说“这些孩子都不会笑”。本该是朝气蓬勃的年龄,却畏畏缩缩,学习上也没有拼劲,这让学竞技体育的钟华燕心里不是滋味。

2008年,钟华燕从台州学院健美操专业毕业后,毅然放弃了大城市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当了一名初中体育教师。一次回母校探望教练,她得知全省正在推动体育大赛,健美操便是其中一项。于是,她开始招募队员,建立了“云之梦”健美操队。开始没人愿意参加,无论学生还是家长,甚至是钟华燕的同事,都不了解“练健美操有什么用”。在钟华燕一次次鼓舞动员、上门家访后,终于凑齐了一支队伍,虽然只有6个人,刚好够参加比赛了。

健美操队由清一色的农民工子女组成,他们在入队之前从未登过台甚至从未出过县城,是一群特别内向的孩子。从练习微笑开始,到力量、舞姿,钟华燕一点点抠动作、抠细节。完全没有健美操基础的山里娃,被钟华燕的高压训练压得喘不过气,不免有人“闹脾气”。她告诉孩子们,任何事情都像健美操比赛一样,不能轻言放弃。“跳操不仅仅只是强体魄,而是希望更多孩子感受到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体操精神。”钟华燕说。当孩子们不断取得进步再回过头看,他们的信心和希望不断得到增强。

十一年来,钟华燕以任劳任怨的坚韧和无私奉献,感染着身边每一个学生,带领这些山里娃创造了丽水市中小学生健美操、啦啦操比赛“十一连冠”的奇迹。

钟华燕(中)和健美操队学生在一起


季聪聪是第一批健美操队员,她性格内向,初登台时未免怯场。然而,在钟华燕的带领下,健美操队频频斩获冠军,季聪聪和队友们的自信越来越足。升入高中后,得益于健美操的专业优势,2016年季聪聪如愿考入钟华燕的母校台州体育学院健美操专业。如今,已经工作两年的她,同钟华燕一样,也成为一名体育教师。

“这个站在最中间跳爵士的就是季聪聪。”钟华燕给记者传来一个视频,扭动的身姿、自信地甩头,从内而外散发的魅力溢出屏幕,和13岁刚加入健美操队时懵懂的照片相比,完全是两种状态。

有了季聪聪这样的“榜样”,练健美操被越来越多孩子和家长认可。十一年间,二十多个山里娃通过健美操特长考入北京体育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台州学院等大学,让他们有机会去成就自己的梦想,绽放更美好的人生。

为了把这份健美精神传递给每一个学生,钟华燕特意编制了一套特色操,在全校推广。如今,云和三中的很多孩子身上,都有了那份攻坚克难、积极向上的精神。


02让精神共富跟上物质共富的脚步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而培养智慧,教育是根本,是拔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云和县这个县域面积98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仅13万的浙西南小县城,多年来坚持不懈贯彻“小县大城”战略,城镇化快速推进,几乎所有人都住在县城里。然而,“物的城镇化”到“人的城镇化”,再到生活方式的城镇化,还需要各方面的不断推进。

云和三中,是该县“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和学校布局调整背景下迅速崛起的一座典型的寄宿制学校,承担着全县“五乡三镇”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初中阶段教育教学的重任。

如果没有考上高中,孩子们最普遍的出路就是毕业后去当地的玩具厂做工。为了让孩子们更加自信地成长,突破家庭带来的局限,钟华燕不仅在练操上要求严苛,在学习和生活中也积极引导他们努力向上。

“初一进来,先养习惯,不能随手丢垃圾,要积极完成各项任务,不摆烂。”以学生品行培养为重点,以全面提升办学质量为核心,云和三中在全体教职工的多年努力下,师生精神面貌、校园环境、教育教学质量都有了显著提高和改善,为推进全县教育均衡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煤渣跑道到塑胶跑道,从普通教室到具备隔音功能的教室,每个教室均配备空调、多媒体投影仪……物质基础得到提高,师资力量也搭上互联网的快车道。

“宁波北仑区新碶中学的王凯彦老师在云课堂给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课,不仅让孩子们收获满满,而且打开了教师们的教学思路。”钟华燕说,“争优赶先的竞争氛围、学生思想的自由表达、老师们对文本的解读、课堂活动的扩展也让我眼前一亮。”

钟华燕所说的,正是浙江省十大民生实事工程之一——“互联网+义务教育”,旨在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云和三中与宁波北仑新碶中学签订了结对帮扶协议。

钟华燕一直关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并积极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现在物质基础越来越好了,对孩子们的诱惑也越来越大,家长们忙于生计没有时间管孩子,就更需要我们教师用心、用情、用爱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三观。”钟华燕说,“希望通过我们的教育工作,让更多来自大山里的孩子走出去,让城乡的月光一起照亮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