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创造中的巾帼工匠

聚焦 2023-05-19 15:37:34

她们是各自行业技能领域里的“大女主”,用手中的扳手、操作杆、焊枪,默默无闻地劳作,日复一日地打磨,孜孜不倦地求精,这是她们对“匠心”的定义。这个五一,我们用镜头追光,大国工匠成了飒爽靓丽的“景”、光彩闪耀的“星”、温暖动人的“光”。

天车上吊起“中国奇迹”

捕获.PNG

田得梅 中国水电四局白鹤滩机电安装工程项目部天车班班长,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中唯一一名女工匠

“噔,噔,噔……”吃完早饭的田得梅一边整理着工服一边攀上“天车”的铁梯,速度明显比跟在她身后的记者快得多。“别怕,我第一次上来时也是这样,走到桥机的时候腿都软了,当时还恐高呢!”站在桥机向下看去,窄窄的一条过道离地面已有10多米,感觉很像站在一堵没有任何遮挡的高墙上。未作停留,田得梅熟练地继续上旋梯、进入天车。一般她都要比预定开工的时间早来半小时,检查测试各处操作是否正常。

狭小的天车里无法再容下第二个人,但田得梅却把这小小工作间收拾得干净整洁。因为怕遮挡视线,一包干巾、一包湿巾,是仅有的“摆件”。这么小的空间里,田得梅一呆就是一天,中间除了午饭时间顺便上个厕所,其余时间尽量不下“车”,工作时她几乎不敢喝水。

田得梅已在这个小小的驾驶舱里“坐了”16个春秋。当初,她既不知道天车是什么,也不知道“天车工”是做什么的。“直到今天我还清晰记得第一次见到天车时的心情,惊叹、激动又有些害怕和担忧,看着高高耸立的‘巨无霸’,我想,这么大的家伙,一定不好开吧?一根安全绳索,一顶安全帽就是全部装备,万一掉下来怎么办?”

她遇到了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师傅杨玲玲。师傅对她说的那句话让她至今记忆犹新:“就像开车一样,不同的司机会给乘客带来不同的乘坐体验,开天车也是,开天车是个慢工细活,讲究的是心细手稳,千万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是把材料设备从一个地方吊到另一个地方就行了。”也正是这句话,田得梅有了自己从业后的第一个目标:“当一名好司机,把这些特殊的‘乘客’安全、舒适地吊送到指定区域。”

田得梅是个急性子,为了锻炼自己尽早胜任这份工作,十字绣一度成了她闲暇之余唯一的“娱乐项目”。通过练习,由“急”变“慢”的她练就了眼看、耳听、鼻闻、脑想、手动,人机一体的操纵技巧。

2020年8月18日,白鹤滩水电站1号机组转子迎来吊装时刻。这项重任最终落在了田得梅的肩上。在正式吊装之前,田得梅白天带领班组成员一次又一次模拟转子吊装过程,白天练完晚上也不肯“罢休”,连梦里都在反复练习。终于到了吊装的那一天,田得梅像往常一样,提早半小时登上天车,她靠手控低档匀速缓慢运行天车330米,在近60分钟的时间里,手上的力道和方位丝毫未变,因为稍有抖动,天车下的巨型转子就会大幅度摇摆,后果不堪设想。“面临50毫米的吊装误差,在无法清楚看到转子全貌的情况下,我和其他师傅们默契配合,一次性顺利完成1号机组转子吊装。”就在那一刻,白鹤滩水电站全面吹响了全球首台百万千瓦水电机组攻坚号角。

完成吊装后,田得梅在操控室长舒一口气。“该怎么形容当时的心情呢,是激动、是感动、是喜悦,但是,也是安静的。因为,不辱使命,也因为,每一次的成功,是为了更好地重新出发。”

站在地面看向天车,田得梅的身影甚是渺小,瘦弱娇小的她吊起的是2600吨的“庞然大物”,她说这就是她理解的“中国力量”,“正因有祖国的繁荣昌盛,有如此雄伟的水利工程,才有了我贡献巾帼之力、见证历史时刻的机会。感恩祖国和时代,为祖国拼搏,我义不容辞。”


焊花是最美的劳动场景特效

捕获.PNG

易冉 党的二十大代表、中车株洲车辆有限公司制造二部电焊班班长,电焊特级技师、高级工程师,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

巨大的厂房中,哪里的焊花闪个不停,哪里就能找到易冉。铁水的温度在1100℃至2300℃之间;电弧的温度,在6000℃至8000℃之间,靠近易冉就靠近了这份炙烤。

生于1982年的易冉在中车株洲车辆有限公司从事重载高速铁路货车焊接工作。她是全国劳模,也是湖南省第一位女性“大国工匠”。

易冉的师傅杨卫东对记者说,第一次见到易冉时,一看眼前的小姑娘面容姣好、清秀内向,和“焊工手里有团火,四季炙热无法躲。十个焊工九个黑,全身上下全是灰”的形象相去甚远。但很快,他就发现易冉与众不同。绝大多数实习生会在师傅干活时跟着看,师傅休息时也跟着歇。可杨卫东干活时,易冉学得目不转睛,休息时,她也在一旁默默练习。几个月实习下来,她用掉了比旁人多得多的试板材料。

一年后,18岁的易冉从武昌技校毕业,正式进入株洲车辆厂。“你聪明、能吃苦,将来当个技师没问题。”杨卫东这样鼓励她。彼时,一名焊工考上技师至少需要10年。当时有6000余人的株洲车辆厂也仅有一名电焊高级技师、两名技师。易冉笑着说:“当个技师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已经是很高的期许了。”

入职时正值盛夏,因为焊花飞溅,易冉不得不穿上两层厚厚的长袖工作服,汗水像淋浴花洒下的水一样流。身材瘦小的她加入的还是底架转胎班,这是整个车间劳动强度最大、工作条件最艰苦的班组。送丝机加上焊丝有几十斤重,时常要提着它来回走。20公斤一盘的焊丝,每天要消耗一盘半、焊完125米,才达到工作量。“吃饭时,筷子都拿不起来。”易冉边说边用身体向记者演示。上班第一天,她的脸就被高强度的电弧光灼伤了。“红得像一只煮熟的螃蟹,一碰就疼。”有一次她下夜班,因满脸灰尘,在厂门口等候的母亲愣是没认出自己的女儿。

虽然这份职业让自己“美”不起来,但易冉不在意这些,即使辛苦,她也从未想过转行。“一般来说,新入职焊工培训三个月才能顶岗,我当时正式上岗只用了半个月。”参加工作头三年,易冉几乎囊括了工厂年度比赛的全部冠军。23岁,她成为集团内部最年轻的电焊技师,26岁,成为湖南省当时最年轻的电焊高级技师。29岁,易冉作为7名技能组选手之一,代表中国参加在德国吕内堡举行的“嘉克-LVM杯”国际焊接大赛。多国选手云集的赛场上,她是唯一的女选手。她沉着细致的表现令组委会折服,称她为“中国的电焊花木兰”。

练就绝技的易冉,一身焊烙的“勋章”。记者肉眼可见的是她手肘、脚掌上星星点点的疤痕。由于手举焊枪时往往手臂弯曲,飞溅的火花时而掉落在她的肘弯里,时而掉进鞋里,把鞋、袜子和皮肤粘连在一起,一脱鞋袜就破了皮。为了不让焊缝因停弧而出现不平整的接口,她总是咬牙忍下来。

“还有一处严重的烫伤在鼻梁上。”易冉指了指这个“勋章”。为了焊好一个工件,她仰头双手举着焊枪,只能用牙咬着面罩保护脸部。那一次,她不停歇地焊了一个小时,面罩里卡着玻璃视镜的金属条变得滚烫,一直死死贴在她的鼻梁上,因此烫出了血泡。

一列车辆的焊缝长度累计可达1000米,任何微小的瑕疵都可能埋下隐患。在这个问题上,易冉是不折不扣的完美主义者。“有时候,焊缝的缺陷误差要小于零点几毫米,手的摆幅就在两三毫米之间,连呼吸都要调整好,喘一下、咳一下都不行。”易冉笑着说,“反正烫都烫了,那就不要半途而废。”她说重载高速铁路货车是高铁“中国制造”的一张名片,代表着重载运输里的中国力量,万万大意不得。

多年来,易冉主持、参与了30多种型号重载高速新型车试制,先后率队参与焊接攻关项目试验100余项(次)。截至目前,易冉参与焊出的8万余辆新型重载高速铁路货车,质量全优。

多年前,她跟随中车代表团赴欧洲学习,在飞机上俯瞰银色机翼下的祖国山河,心潮澎湃,“我意识到,成为一名优秀的工匠,就可以走向世界、为国争光。”她也常常觉得自己有“生逢其时”的幸运。“因为有无数默默无闻在岗位上耕耘的前辈和同行,才会有‘中国制造’;因为生在一个如此重视技能人才的时代,我们才能实现技能报国的理想。在焊花下,绽放绚烂人生。”


工装就是最靓的时装

捕获.PNG

孙日新 山东港口青岛港大港分公司流机队设备主管,曾获全国五好家庭、山东省三八红旗手、齐鲁巾帼工匠等

戴着眼镜,气质文静的孙日新手上的力气却很大,只见她单手拎着近20斤重的工具箱,轻松地往后座上定制的铁框里一放,跨上一辆略旧的自行车向着“大港”骑去……“大港”是山东港口青岛港大港分公司的简称,孙日新是这里的流机大队设备电器主管,是修电工和装卸机械电器修理工的“双料高级技师”,更是这座港口唯一的女技师。

一辆高高的起重机罢工了,司机一筹莫展地原地等待,见到孙日新骑着车子赶来,眼睛里突然就有了光。“她来就放心了,肯定能给修好。”孙日新移来一个铁梯,麻利地爬上去打开机械仓门,扣下面板,对着里面七横八纵的电路一阵观察。不一会儿,她摸出一根粗线,拿起电笔轻轻一点,“果然是这儿,一般这种情况,我都先找对‘病灶’。”说着,孙日新开始了对起重机的“微创手术”。她将电线包扎完毕后,把所有阀门合好,关上电箱门,请司机师傅发动一下试试。只听“轰隆隆”一声,发动机转轮再次启动,司机师傅对着车窗外的孙日新一边咧嘴笑,一边竖起大拇指。

12年前,孙日新从青岛技师学院毕业进入青岛港,成为了一名一线的维修工。望着高大的机械臂,巨型的货运轮,港口的壮观景象令她激动不已。她立志要扎根一线技术岗位,成为一名大国工匠。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天面对设备的油污、机械的轰鸣,心里难免产生一些波动。看看身边一起入港的女孩子先后进入机关和管理岗位,孙日新也犹豫了:“我就想,一个女孩子在一线岗位上,到底能不能干出一番事业,能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有一次同学聚会,孙日新抢修设备到晚上六点多。为了赶时间,她在工装外披了件外套就匆匆赶到了聚会的地点。看到她这身打扮,闺蜜们纷纷调侃,“哎呀,日新,你怎么把工装当时装穿出来啦?”“一个女孩子家,在一线干维修,能有什么出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反倒激起了孙日新那股不服输的劲头。“女孩子怎么不能干维修?怎么不能在技术岗位上成为一名女工匠?当时,我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这身红色的工装变成女孩子身上最靓丽的时装!”

从此,风里来、雨里去,钻车底、爬设备,一脸灰、一身油成为孙日新的家常便饭。码头上的冬天特别冷,海风不是诗歌里的海风,是能让原本细嫩的手裂开一道道口子的海风,天一冷就钻心地痛。

一个冬天的晚上,孙日新正和母亲吃着饭,队里来电话,说是现场的设备出现故障需要马上修复,她二话没说,抓起衣服就朝外走。母亲一把抓住女儿的手攥进掌心里,一遍遍地搓着、揉着。孙日新知道妈妈心疼她,忍着泪背过身,迎着寒风直奔码头。到了现场,仅用40多分钟就排除了故障。工友们一下子把她托举起来,“小孙,了不起!”“小孙,多亏了你,不愧是咱们的女专家!”那一刻,让孙日新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凭着不怕难、不服输的这股劲头,孙日新的技艺日渐精湛。2017年,单位建立了“日新创新工作室”,近年来,她带领团队完成创新项目127项,发表论文12篇,26项发明申报国家专利,为企业节约资金1100余万元。

作为山东港口的龙头,青岛港加快了智慧港口的建设,港口的转型发展已经步入快车道。孙日新深感时不我待。

“从一名女工人成长为一名女工匠,我日渐感受到整个社会对女性就业取向和职业宽度的包容和尊重,时代给了我们更多成才的机会,我们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