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庆市涪陵区郑礼容的蚕桑小院:一诺千金丝 织就共富路

来源:重庆市涪陵区妇联
妇联直播间 2025-10-15 15:19:19

2025年“福临万家 美在我家”宣传展示活动正如火如荼进行中,美的价值在于分享启迪,我们将通过分享阳台绿意、庭院雅趣或花园故事,让大家的用心生活被看见、被传递!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郑礼容的蚕桑小院,聆听一个关于传承、承诺与共富的动人故事。

在北纬30°这条承载着千年文明与自然奇迹的纬度线上,涪陵城正以万千家庭的绿色实践,共同绘制着花园城市的生态长卷。在这幅生机盎然的画卷中,石沱镇长益村的蚕桑小院犹如一颗温润的明珠,用桑叶的翠绿与蚕丝的银白,编织出产业振兴与人文传承的双重乐章。白墙灰瓦的院落里,攀援的三角梅以热烈的紫红打破素雅的静谧,成排的桑树在风中沙沙作响,空气中飘荡着桑叶茶的清香——这里既是郑礼容用7年光阴守护的产业基地,更是一个关于承诺与坚守的温暖故事。图片图片

茧中岁月,从家族传承到产业承诺

 进入制作间,郑礼容正与搭档夏白制作蚕丝被。银白的蚕丝在她们指尖翻飞,如舞蹈般化作温暖被褥。“我们这里的工人主要是打桑叶、喂蚕、做蚕丝被、锄草。长期用工有10多人,工人的月收入从2000至3000元不等。”这些数字背后,是郑礼容与蚕桑半生的羁绊。

 7岁起,她便随父母参与养蚕。哥哥作为蚕桑学院科班生,将毕生心血倾注这项产业。“五年前哥哥临终时,把这个蚕桑小院留给了我。”郑礼容说:“他嘱咐我要把产业做大,带领乡亲们增收。”面对家族传承的断代危机,她毅然接棒,将个人情感转化为产业动力。

图片图片

丝路新篇,传统技艺的现代转型

 7年间,小院发展到200亩基地,建起两座各1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养蚕大棚,开辟20亩桑葚采摘园。作为涪陵区非遗手工蚕丝被制作技艺传承人,郑礼容在坚守古法的同时,从云南引进优质蚕种,提升蚕丝被品质。她创新打造生产—加工—体验产业链,使小院成为蚕桑文化馆。

“我这一生的愿望就是把蚕桑小院打造好,把蚕养好,把蚕桑产业做大。”她边缝制蚕丝被边说。如今,这里不仅是生产车间,更是活态博物馆。游客可以来桑园观光采摘桑椹,也可亲手采摘桑叶,体验从选丝到制被的完整过程。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千年蚕桑技艺在互动中焕发新生,也让更多人在蚕桑小院中收获别样乐趣。


桑梓情深,小院带动的共富实践

 郑礼容始终铭记对哥哥的承诺。她的基地优先吸纳脱贫户,高峰期提供40余个岗位。石沱镇党委书记田景林说:“这座小院已创建涪陵区巾帼科创工作室、涪陵区科普示范基地等平台,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

 一茧一丝编织的不仅是温暖,更是希望之网。郑礼容用行动诠释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图景。这座北纬30°上的蚕桑小院,正以丝为媒,续写着新时代的共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