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梅林社区:把每件 “小事” 办实,为百姓幸福“加码”
几位刚送完外卖的“宝妈”骑手,一边在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一边听着家庭教育讲座。隔壁房间,一位老人正带着孩子在“皖家平安”调解员的耐心沟通下,化解了家庭矛盾……这就是东至县尧渡镇梅林社区皖家幸福驿站日常的缩影。
党建领航:锚定治理方向,激活枢纽效能
“皖家幸福驿站”的诞生与发展,始终以党建为“定盘星”。社区党组织深入调研居民需求,精准把握“一老、一新、一残”群体的痛点,将分散的资源整合为高效运转的治理平台:从文明创建到家庭教育,从关爱帮扶到技能赋能,每一项服务都紧扣“破解治理难题、提升居民幸福感”的核心目标。形成“党组织引领、居民广泛参与”的治理格局,让驿站真正成为连接政府与群众、凝聚社区力量的“韧性枢纽”。
软性教化:以家风为媒,涵养社区文明韧性
在社区治理中,“软性教化”是筑牢文明根基的关键。驿站以家庭为切入点,将家风建设作为涵养社区韧性的重要抓手:通过5场党建引领下的文明创建活动,把“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等优良家风送入306个家庭,让文明理念从“纸上”落到“日常”;开展14场扎实的家庭教育支持服务,为436人次家长提供科学育儿指导,并依托“皖家平安”调解室,打造“家风教化+矛盾化解”的闭环服务。当邻里因琐事争执、家庭因纠纷困扰时,党员调解员会以家风为纽带,用“情理+法理”的方式化解矛盾——既引导居民重温家风家训中的包容理念,又依法依规维护权益,让矛盾在“暖心沟通”中化解。这种以“软性教化”推动治理的模式,不仅减少了社区冲突,更培育了居民的规则意识与互助精神,让社区文明具备了自我修复、持续生长的韧性。


硬性支撑:以精准帮扶为基,筑牢民生保障韧性
面对社区内的困境群体,驿站以“硬性支撑”构建起“一个都不能少”的保障体系,彰显治理的温度与力度。在党建统筹下,驿站联合民政、卫健、教育等部门,针对困境儿童、妇女、老年人及残疾人推出精准帮扶举措,14场关爱活动覆盖709人次,为困境儿童提供课业辅导与心理陪伴,避免他们因家庭困难掉队;为社区妇女开展就业指导与权益维护,帮助她们走出生活困境;为老年人定期上门照料、组织健康筛查,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设施改造建议——每一项服务都精准对接需求,每一次帮扶都落到实处。这种“硬性支撑”并非简单的物质给予,而是注重“可持续性”,针对“新业态”女性与待业妇女,驿站开展2场面点、家政技能培训,60名学员通过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其中15人成功就业、8人自主创业。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赋能”的转变,不仅让困境群体实现了经济独立,更让他们重拾自信、融入社区,成为社区治理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进一步增强了社区的民生保障韧性。

韧性生长:从“单点服务”到“共同体共建”
如今的“皖家幸福驿站”,已成为推动社区“韧性生长”的核心载体。在党建引领下,它不再是“单向输出服务”的站点,而是吸引居民主动参与的“幸福共同体”:“积分超市”的推出,让居民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兑换商品,累计已有300余人次居民加入社区共建;技能培训学员化身“社区讲师”,将学到的面点技艺、育儿知识分享给更多邻居,形成“服务—受益—反哺”的良性循环。
“从解决一个家庭的难题,到带动一个社区的共建,驿站的价值在于让治理有温度、有韧性。”社区党委书记王丽君表示。
超千人次服务、数百家庭受益,印证“软性教化+硬性支撑”模式的有效性,既破解了现代社区“人情疏离”“资源分散”难题,又构建了“居民互信、资源共享、风险共防”的韧性社区生态。未来,“皖家幸福驿站”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深化“暖心工程”与“韧性枢纽”的定位,一方面拓展“软性教化”的场景,将家风建设与社区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相结合;另一方面强化“硬性支撑”的精准度,运用数字化手段建立居民需求档案,让帮扶更及时、更高效。
相关新闻
“小”暑有“大”爱 情暖困境儿童 共绘温馨画卷
石榴花开 异地有家 | 宁夏青铜峡市瞿靖镇妇联开展“异地有家·离乡有爱”关爱行动
“巾帼云品”耀申城 沪滇协作谱新篇—— “巾帼云品”入沪推介活动成功举办
甘肃酒泉:一抹巾帼红 绽放“她”力量
儿童友好 和合台州 | 从空心村到研学顶流:临海江南·溪望谷儿童友好共富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