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白皮书 | 郑真真:从白皮书看新时代妇女健康保障与教育赋能的双重突破
郑真真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5年9月19日,中国政府发布《新时代中国推进妇女全面发展的实践与成就》白皮书,指出新时代中国女性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受教育水平显著提升。健康和教育既反映了妇女地位,也是影响妇女地位其他方面的重要因素。同时,健康和教育是人类发展指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力资本的主要体现。
女性健康与保健服务的改善
平均预期寿命和孕产妇死亡率是在宏观层面反映妇女健康的两个重要指标。平均预期寿命是根据人口年龄别死亡率估算的综合指标,普遍用于反映人口的总体健康水平。
男性和女性平均预期寿命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一般情况下女性预期寿命高于男性,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平均预期寿命提高,男女差距会逐渐增大。
如2015-2020年全球发达地区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9.2岁,女性预期寿命高于男性6.1岁,而同时期最不发达地区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64.7岁,女性与男性的差距为3.7岁。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在1950-1955年仅为44岁,至2020年已达77.9岁,同期女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45岁升至80.9岁。20世纪50年代初期女性平均预期寿命与男性相差不到3岁,20世纪80年代以后差距逐渐拉大,近10年女性平均预期寿命增长速度快于男性,平均预期寿命的性别差距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孕产健康是妇女健康最重要内容之一,孕产相关死亡对女性死亡率有独特的影响。中国女性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除了与总人口一样受到不同历史事件尤其是社会保障体制转型的影响,还与国家妇幼保健事业发展密切关联。
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妇幼保健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建立了妇幼卫生机构和妇幼保健网,大力推广新法接生,普遍防治危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疾病,有效地改善了妇女健康。据估计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孕产妇死亡率约为1500/10万,至1995年下降至61.9/10万。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央政府的大力投入和推动以及卫生系统内外合作的努力,使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同时重点改善欠发达地区的服务,缩小了孕期保健和住院分娩的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2012年以来妇幼健康事业更进入了跃升期,中国孕产妇死亡率总体下降的同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都显著缩小,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的孕产妇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向实现女性人口的健康平等快速迈进。至2024年中国孕产妇死亡率已降至14.3/10万,与1995年相比下降了76.9%。
健康改善与健康服务可及性及其利用密切相关。根据第四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报告,与2010年相比,2020年女性健康服务得到明显改善,就医行为更为积极,尤以西部欠发达地区改善最为显著。以健康体检为例,2020年近3年内做过健康体检的女性比例为66.4%,城镇女性和农村女性的该比例分别比2010年提高了18和27个百分点,而西部女性的该比例则提高了30.1个百分点。
女性受教育程度提升与性别差距逆转
教育的性别差距是反映性别平等的重要议题。女性往往在教育上与男性相比处于劣势,是经济和政治参与性别不平等的主要决定因素。
改善妇女教育的努力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扫盲运动,当时大多数妇女都是文盲。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初期的扫盲运动以及20世纪60-70年代普及小学教育的努力,随着越来越多的女孩上学,妇女的教育大为改善,青年中基本消除了文盲。
2010年老年女性未受过教育的比例为30.5%,2020年进一步下降至15.9%,其中大部分是农村老年居民。2020年中国15岁及以上人口文盲率为2.67%,性别差距从2010年的4.1个百分点缩小至2.8个百分点。
20世纪90年代,普及九年制教育取得了重大进展,随着儿童教育相关政策法规实施的完善、城镇化的推进,以及支持农村女孩入学和完成义务教育的“春蕾计划”等项目的实施,中国农村九年制教育的完成取得了长足进步,农村青年受教育程度的性别差距进一步缩小。2015年以来,小学女生入学率一直在99.9%以上,与男生几乎持平。农村地区教育的改善提高了女童入学率,更多女性晋入高等教育,青少年教育的性别差距不断缩小。
根据2020年人口普查结果,15岁及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性别差距从2010年的0.8年缩小到0.6年,男性受教育年限为10.22年,女性为9.59年。中高等教育取得明显进步,2020年高中入学率为91.2%,高等院校入学率为54.4%(比2010年提高27.9个百分点)。自2010年大学教育的性别差距发生了逆转,进入大专院校的女性多于男性。2020年女性占在校研究生的50.9%,大学本科生的51.0%,大学生的58.0%。
在妇女的健康、教育等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出现新的挑战,如越来越多的女性完成高中教育、接受高等教育,在劳动参与、就业和收入以及个人职业发展方面缩小性别差距,就成为重要议题。关注新形势下社会制度变革给妇女带来的独特风险和挑战,分析关键决定因素,确保发展过程中的性别平等,将会为妇女全面充分参与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更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