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牢骚引争议,留学生失言受重罚
2012年2月18日,就读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孙旭,在国内的一家社交网站上发了一句牢骚:“最烦的就是新加坡那些不小心碰一下就在那边瞪着你或者嘴里絮絮叨叨的中年老瘪三了,在新加坡狗比人多啊!”没想到,他的这句牢骚竟被多家网站和报纸转载,并在新加坡引发了一场争论,更让孙旭没想到的是,因为失言他竟受到了重罚。
孙旭今年25岁,八年前获得新加坡政府的全额奖学金,赴新加坡修读初中和高中课程,之后考上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机械工程系。所以,当孙旭的牢骚发出后,很多新加坡网民认为,孙旭花新加坡纳税人的钱来读书,却反过来侮辱新加坡人,他们在情感上接受不了,因此要求国立大学开除孙旭、教育部取消给他的奖学金,一名新加坡电视艺人甚至指责孙旭“忘恩负义”。
面对这样的局面,孙旭慌了,他说,当时只是想在网络上发发牢骚,没想到事情会变得这么严重,他立刻删除了自己的言论。
然而,此时他的言论已经被新加坡多家媒体所转载。因为外界对此事的高度关注,新加坡国立大学纪律委员会专门在3月13日举行了听证会,向孙旭了解情况。
在核实了事情的经过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常务副校长陈永财教授向全校师生发出了一份声明。声明中称,孙旭的行为有损学校的声誉,触犯了国立大学的学生准则。纪律委员会裁定,他的言论是不恰当、对社群不尊重的,也引起了大学内外各界的不愉快与不信任,因此决定给予孙旭相应的惩罚。国立大学不会纵容学生发表“不敬言论”。
最终,国立大学纪律委员会裁决孙旭违反大学学生操守,罚款3000新元,履行3个月的社区服务,最后一个学期的奖学金约8200新元也被中止。纪律委员会表示,社区服务可以让孙旭对新加坡社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而由于要履行社区服务,原定今年5月毕业的孙旭,最早也只能在今年年底毕业,明年2月才能拿到毕业证书。
学校宣布处罚结果后,孙旭于3月26日用中英文两种文字在个人的网络主页上留言:“上个月我是在悔恨中度过的。我当时的言论是不尊敬和不恰当的,我对此表示非常抱歉。我已经接受了学校纪律委员会的决定。在此,我想再次深深表示道歉。请接受我最真诚的歉意。”
当心文化差异成“隐形壁垒”
随着近年来赴海外求学人数的增多,留学生遇到的各类问题也逐渐增多。从留美博士与教授发生口角被指“涉恐”,到孙旭在网络上发“牢骚”被撤销奖学金,都折射出留学生对所在国的法律和文化不了解。教育部留学生服务中心的车伟民处长认为,不可小视由于文化差异引发的种种问题,它可能会成为留学生的“隐形壁垒”。而许多留学生到了国外后,因为不关注或不适应所在国的文化,进入了留学误区。
误区1:留学变成“留唐”
有很多中国留学生,进入国外的大学后,并没有融入到国外的校园文化中,平时不和外国同学交往,而是和中国留学生“扎堆抱团”。他们在一起不讲外语讲中文,课余时间去逛“唐人街”,在中国城购物吃中餐,被称为“留唐学生”。几年下来,不但外语没学好,对所在国的文化也不了解。
误区2:文化适应能力不足
去一个国家留学,单纯掌握语言技能并不够,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有较强的文化适应性,对于留学生来讲非常重要。例如,在英语里“Big”是“大”的意思,“Apple”是“苹果”的意思,但“Big Apple”并非是“大苹果”,而是“纽约”的代称。因此,社会融入度和学术成绩同等重要,如果缺乏对所在国的文化了解,很可能会给留学生活增添很多困难。
误区3: 未能“入乡随俗”
由于缺乏对所在国法律法规和风土人情的了解,一些留学生因此遇到了麻烦甚至陷入困境。例如,前两年一位中国博士生在美国做研究期间对老师有一些不理解,使用了威胁性语言,这在国内可能比较常见,但在美国性质严重,他被警方带走险些进入司法程序。如果对当地法律有所了解,一些麻烦是可以避免的。
当然,文化差异也并非无法逾越的“壁垒”,只要中国学生在出国前做好充分的文化和心理上的准备,包括了解一些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到了国外后,不要“隔离”自己,要克服心理上和语言上的障碍,利用好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校园设施,就能融入到学校生活中去。现在,很多国外高校都有完备的“校园支持”体系,如果出现融入困难或是心理问题,可以向校方求助,并获得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