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大师开公司,会计账簿谁能看?
景泰蓝大师张同禄
“掐丝工人心里有谱,不用在铜胎上打稿,就能自由自在地粘成图画……他们简直是在刺绣,不过是绣在铜胎上而不是绣在缎子上,用的是铜丝而不是丝线、绒线。”著名作家叶圣陶在《景泰蓝的制作》中,惟妙惟肖地记录了景泰蓝的复杂工艺。
景泰蓝是铜胎掐丝珐琅工艺品,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在明代景泰年间十分盛行,当时技术成熟,使用的主要是蓝色,故称景泰蓝。景泰蓝的制作囊括了花丝镶嵌、釉彩烧制、打磨抛光等复杂工艺,时至今日,被誉为景泰蓝大师的张同禄,是悉数掌握所有工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可是,从2011年起,古稀之年的张同禄却难以安心创作,因为他卷入了一场官司。
历时近一年,这场官司尘埃落定。事后,记者采访到了张同禄,不仅听他讲述了和景泰蓝的不解之缘,也从他的女儿张颖那里得知,这场官司背后记载着一个公司十多年的起伏离合。
座龙花熏,1977年出口到南美,后来以450万元买回,2006年在拍卖会上拍出1100万元
鸟杯
16岁入行,60岁开公司
在位于北京顺义的张同禄工作室里,这位不善言谈的大师谈起16岁入行的经历,依然有些激动。他初中毕业后学习成绩不好,因为会画画,就报名参加了北京工艺美术厂景泰蓝车间的招工。他当时还不知道景泰蓝为何物,特意跑到商场去看。那些色彩绚丽、璀璨夺目的艺术品,让他对未来满怀憧憬。
1958年4月16日,张同禄进入景泰蓝车间工作,最先干的活是制胎,就是拿着工具把金属板敲成瓶子。几个月后,车间师傅觉得他画画那么好,干这种枯燥的活有些可惜,就建议他报考工艺美术学校。于是,他以优异的绘画成绩顺利考入。经过三年的学习,他再回到景泰蓝厂时被分配到点蓝组,跟着老艺人学习手艺。一年后,他被调到了设计组,专门开发景泰蓝新品,从设计师、车间副主任,一步步成长为北京工艺美术厂的副厂长,还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1977年,他设计创作的《座龙花薰》出口到南美,后来被人以450万元的高价买回来,在2006年的拍卖会上拍出1100万元的高价。
20世纪90年代,整个工艺美术行业走入了低谷,很多工厂纷纷破产。2001年,北京工艺美术厂也难逃厄运。昔日那些手艺出众的技术工人为生活所迫,纷纷改行。有一次,张同禄在街上被一个理发师傅叫住。他一看,原来是雕漆车间的八级雕工,曾经拿着刻刀勾龙画凤的手,如今拿着剃头刀给人理发。看到眼前的情景,他当场就流下了眼泪,并暗下决心,说什么也要把工艺传承下去。
就在此时,原来工艺美术厂的一位老同事找到了张同禄,想和他合作创业。在张同禄的印象中,她头脑灵活,敢闯敢干,最重要的是有情有义。他记得有一次和这位老同事出差,因为妻子生病,他有些心神不宁。这位老同事知道后,就让丈夫和儿子隔三岔五地去探望张同禄的妻子。
这次,能说会道的老同事很快就说动了张同禄,两人在2001年底筹集了30万元资金,开办了禄颖兰釉艺工艺品有限公司,寓意张同禄开发新颖的景泰蓝。作为合伙人的老同事持有60%的股份,担任公司经理,负责管理销售;张同禄持有40%的股份,担任艺术总监,负责设计生产。
公司成立之初,两人借了朋友的一个闲置库房,开始了景泰蓝的创作和生产。“没有多余的钱造样品,就拿着设计图四处推销。买不起烧焊炉具,就拿着半成品到朋友的工厂借工具烧焊。”对创业时的艰辛,张同禄记忆犹新。
张同禄说,负责管理销售的合伙人也特别能吃苦。2003年10月,一直在苦苦支撑的公司遇到了一个台湾客户,客户说要先看样品再下订单。合伙人从厂房取出样品后,要交给身在上海的客户。她赶到火车站时已经停止检票,50多岁的她居然怀抱着样品,一咬牙翻过护栏冲上即将启动的火车。
客户收到样品后非常满意,最终和公司签订了一笔大订单。也是从那一年起,公司逐步发展壮大,他们承接了北京昆仑饭店室内装饰的工作,为国际品牌范思哲设计制作景泰蓝配件……张同禄也能全身心投入创作,陆续创作了《天龙八部》、《吉羊宝灯》、《太平有象》等兼具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气息的作品。
张同禄的作品在国际上屡获大奖,也为公司赢得了许多订单,却没给他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多年来的合作,让他已经信任和习惯了由合伙人管钱。他不知道公司每年能赚多少钱,基本上是给他多少钱,他就拿多少钱。有一年分红时,他才拿了4万元。他的家人对此颇有怨言。
馨蕾花插
太平有象
另立门户,追问会计账簿
2010年初,张同禄提出要看看这几年的会计账簿,合伙人却说,公司没有全面详细的会计账簿,两人多次协商都没有结果。同年10月,他曾经以股东的身份正式向禄颖兰公司提交《查阅工艺品公司会计账簿的申请书》,也遭到了拒绝。
即便如此,张同禄念及与合伙人多年的同事情义和共同的创业经历,仍然在禄颖兰公司工作。一直到2011年6月27日,女儿张颖代表他和这位合伙人协商查看会计账簿的事,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才激化了矛盾。采访张颖时,她对记者说:“就在这间屋子里,她居然说公司无账簿、无记录、无库存、无盈利。”
更让张颖想不到的事,就在争吵发生几天后,摆放在张同禄工作室的作品《祥龙晋宝》被搬走。《祥龙晋宝》是张同禄的心血之作,九条金龙相互缠绕,盘旋而上,工艺极其复杂。张同禄一共做了两件,一件以2000万元的价格卖出,另一件作为镇店之宝一直摆放在工作室里。
后来,张同禄的妻子、儿子、儿媳、女儿注册成立了禄展铭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也从事景泰蓝的生产和销售。与此同时,张同禄把禄颖兰公司告到了西城区法院,要求实现股东的知情权,查看公司从2008年至今的会计账簿。
对于张同禄的要求,法官认为,他作为工艺品公司的股东,确实有权了解和掌握公司的经营情况,也就是实现股东的知情权。然而,股东知情权也有一定限度,应该避免股东了解太多公司的具体情况,损害了公司的利益。因此,张同禄的要求能否实现,取决于他查看会计账簿后,是否会损害禄颖兰公司的利益。
张同禄亲人开办的禄展铭盛公司和禄颖兰公司的经营内容相同,存在竞争关系。禄颖兰公司的会计账簿里,记载了公司和客户之间的财务往来,有客户的具体信息和产品的具体价格。他查看之后,很有可能把这些信息透露给亲人,使禄展铭盛公司在和禄颖兰公司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从而损害禄颖兰公司的利益。所以,张同禄要求查看会计账簿,很难实现。
虽然不能查看会计账簿,但法官认为,张同禄有权查看公司历年的会计报告。因为会计报告记录的是一年的整体财务情况,不涉及具体的客户和产品信息,股东查看并不影响公司的利益。于是,法官最终判决张同禄的知情权是可以查看会计报告,没有支持他查看会计账簿的要求。2012年1月,张同禄向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提出了上诉。经过几个月的审理,法院维持了原判。
景泰蓝鉴别,一掂二摸三看
这场官司以后,尽管张同禄暂时保留了在禄颖兰公司的股份,但已经基本退出了那里的工作。张颖是禄展铭盛公司的总经理,她对记者说:“不管是为了景泰蓝事业,还是为了我的父亲,我都会努力把公司办好,让父亲自由创作安享晚年。”她还带领记者参观了工作室。记者看到,在生产车间里,有的工人正在掐丝、点蓝,还有的工人在做后期的打磨处理。
当记者问及,现在的景泰蓝之所以这么便宜,甚至连日本都能生产,是不是因为工艺秘密早就泄露时,张颖笑着解释说,景泰蓝的生产工艺从理论上说并没有什么秘密,但要想熟练操作也绝非一朝一夕。日本生产的是七宝烧,工艺源于景泰蓝,但对于釉料的烧制有着根本区别,景泰蓝烧制出来是不透明的珐琅光泽,七宝烧是透明的。
面对目前景泰蓝的价格参差不齐,甚至几十元就能买到的情况,张颖有些无奈。她说,便宜的景泰蓝大都是粗制滥造的,不管是设计、用料,还是制作,都无法和经过正规流程生产的景泰蓝工艺品相提并论。
在购买景泰蓝时,先用手掂量一下,可以知道用料的好坏。和很多人理解的不同,景泰蓝虽然是以铜胎为基础,但并不是越重越好,掂起来以厚重有质感为佳。再用手摸一下表面,可以知道做工是否精细。好的景泰蓝要经过反复上色、多次烧制和层层打磨,虽然看起来有一条条脉络分明的铜丝,但摸起来是平整光滑的。一些价格便宜的景泰蓝摸起来会有凹凸感,特别是彩釉的部分会陷下去,就是减少了上色、烧制和打磨的次数。
张颖介绍说,打磨后的景泰蓝还要经过镀金,才能防止铜丝生锈,同时增加光泽度。在光线下仔细观看景泰蓝,会发现彩釉的光亮和镀金铜丝的光泽相映成辉。有一句话叫“十蓝九沙”,指的是景泰蓝的釉面在烧制的过程中会留下沙粒般的小空洞,虽然是正常现象,但近几年来工艺在不断进步,越是精品越能避免这样的缺陷,在购买时不要被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