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剧本杀,逃离现实的一场冒险

作者: 文/本刊记者 陈晨
法律帮助 2022-06-10 14:39:36

用四五个小时逃离现实、忘掉烦恼,投入另一种人生……“剧本杀”因解压、猎奇等娱乐功能悄然风靡,成为年轻人的新宠。然而,随着行业的迅速发展,其背后的问题也逐渐引发关注。

image.png

剧本杀作为一种文化消费新业态,正在年轻人中风靡。据统计,2021年国内剧本杀市场规模超150亿元,超七成消费群体在30岁以下。

给玩家带来欢乐和刺激的同时,部分剧本杀题材也因涉及恐怖、暴力、血腥而备受争议。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就有多位人大代表提出,建立剧本杀分级制度,限制或禁止未成年人玩剧本杀。

文旅部在4月1日发布公告,文旅部、公安部等五部门研究起草关于规范剧本娱乐经营活动的通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剧本杀风靡,其背后的心理原因是什么?如何引导这一新业态,在不对未成年人产生负面影响的情况下健康发展?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忘掉烦恼,几小时中做“另一个我”

“白炽灯闪了几下,突然熄灭了。熟悉的教室变得阴森无比。‘砰、砰砰、砰砰……’惊悚的声音不断传来,你发现黑板上不知何时出现了一串血手印,血手印越来越多,整个黑板逐渐被鲜红色铺满,犹如一块血红的镜子。一个巨大的身影从黑板里钻了出来,那是一个女人的上半身,‘它’张开血盆大口,发出桀桀怪笑……”

这是记者在体验一个分类为“恐怖灵异”的剧本杀时,被分到的角色剧本中的情节。彼时记者正和六名玩家一起,阅读各自的剧本,记者要扮演的角色是一名女高中生,任务是找出学校“闹鬼”真相,并推测出隐藏在玩家中,造成一起“命案”的“杀人凶手”。

为烘托恐怖气氛,剧本杀门店的房间里用干冰制作烟雾,打光也阴森诡异,背景音乐让人脊背发凉。剧本用第二人称叙述,很容易让人产生代入感。当读到“女鬼怪笑”时,工作人员悄无声息地出现在记者身后,几个玩家吓得大叫……

剧本杀,这一时下在年轻人当中十分流行的桌游,源自欧美的聚会游戏“谋杀之谜”。以逻辑推理为核心,兼具互动模式:4~8个玩家聚在一起,按照每人随机拿到的剧本扮演不同角色,分别根据手中的剧本,代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自己故事、倾听他人故事,与其他玩家交流线索、还原人物关系。

过程中,一名玩家根据自己剧本的安排,在他人不知情的情况下秘密扮演“凶手”,而其他玩家则需要通过推理、合作来找寻凶手,推测出“凶手”身份后进行投票。投对了,非“凶手”玩家获胜;投错了,“凶手”获胜。

经历了“灵异恐怖”类剧本杀的“惊吓”之后,记者又订购了分类为欢乐、古风的剧本杀。这次拿到的剧本是生活在盛唐的一位诗人,与其余几个扮演“捕快”“侠客”的玩家一同经营“酒楼”、探查案情。不同于恐怖类剧本杀,这次的游戏体验十分愉快,五个小时的游戏,玩家经常被笑声打断。

玩家周磊是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在游戏里为保护同一阵营的搭档,自愿送出“免死金牌”,牺牲了自己;玩家杨梅是一名公司法务,用法律思维推测案情,步步为营;玩家张婷是外企白领,在游戏里是“真凶”的她与“正义阵营”斗智斗勇,成功骗过多数人,得以逃脱……故事结束后,大家完全没有了最初的陌生感,谈笑自如,还互加了微信。

周磊告诉记者,他平时工作非常忙,只是周日有点时间,社交圈子很窄。他来玩剧本杀,就是为了拓展社交圈,现在的几个朋友都是玩剧本杀认识的。杨梅告诉记者,剧本杀“太解压了”。张婷说,剧本杀能让她在短暂的几个小时里,忘掉现实的各种焦虑和不愉快,投入猎奇的故事,进入不同的人生,也能让她在和陌生人的沟通、合作中,感受到善意和温暖。

风靡背后,有其深层心理原因

逃离现实、寻求刺激、拓展社交……无论出于哪种目的,剧本杀都已成为年轻人的娱乐新宠。

剧本杀为何受年轻人青睐?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干预部主任安静解读说,其背后的原因,首先是远离现实困扰的需求。现实生活中人们总要面对各种困难和让人感到难过、窘迫、焦虑的事,而剧本杀可以让人沉浸在与现实完全不同的生活情景中,扮演别人,融入他人的生活中,暂时脱离现实的生活,让自己得以喘息,释放压力。

其次是情感的释放。每个人都有表达情绪、想法的欲望,然而有的人由于自卑、内向、怕被拒绝等原因,生活中压抑了这些欲望。在剧本杀中,参与者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表达出内心的情感,使压抑的情绪获得释放。平日里不敢说的话、不敢做的事,可以通过塑造角色得以实施,从而弥补遗憾和宣泄情绪。

此外就是缓解压力。剧本杀情节设置大多紧张、刺激、恐怖、惊险,这些情节可以带来快乐和放松的感觉。就好像坐过山车、看恐怖电影、玩极限运动一样,高度的紧张、恐惧之后是完全的放松状态。

对于剧本杀是否有“促进人际交往”的作用,安静是持肯定态度的。“确实有一部分年轻人存在社交困难,然而交往是人的本能,剧本杀提供了一个拓宽交友渠道、拉近人际关系的方式。把几个陌生人拉到一个剧本中,他们通过剧情设置互动交流,实现社会交往需求,通过不断交流,改善社交焦虑,找到谈得来的朋友。”

安静说,剧本杀起到的作用类似心理治疗中的“心理剧”疗法,即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宣泄情绪,弥补现实中的缺失,从而帮助人们倾诉情绪、自我实现等。

不过,剧本杀是把双刃剑。“为追求刺激,剧本杀可能设置了一些极端、夸张的情节、场景、人格表现、情绪表达等,这对人,尤其是未成年人心理影响是很大的。”安静说,青少年的认知功能正处于发展阶段,剧本杀中的部分情节设置会影响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也可能让其染上不良习惯,给心理健康带来重大影响。因此,亟待对剧本杀的剧情加以限制和分级。

不良情节,影响未成年人身心

不久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中国文化娱乐行业协会联合在北京、上海、广州等10个城市对近9000名青少年调查时发现,79.3%的青少年知道“密室”“剧本杀”,71.2%的人接触过,65.2%的人表示喜欢,且年龄越小,喜欢此类娱乐活动的比例越高。

记者探访调查过程中,也曾看到结伴来剧本杀店参与游戏的未成年人。虽然在某APP的剧本杀订购页面上,有“未成年人请在监护人指导下购买或体验”等字样,但多家剧本杀店铺并未禁止未成年人进入,也无“未成年人禁入”等标识。在体验“恐怖”“灵异”分类剧本杀时,记者注意到,剧本涉大量恐怖、暴力、血腥、迷信、性侵等情节,一些关于恐怖、血腥场景的描写,甚至超出成年人的心理承受范围。

北京海淀区法院少年庭负责人秦硕,兼任多所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她认为,应当禁止未成年人体验剧本杀。

“很多时候,孩子的想法与成年人不同。越是不让他们触碰的领域,他们就越是好奇。他们玩剧本杀往往不是为了社交,而只是对刺激、猎奇的情节感到好奇。”秦硕说,血腥暴力、校园违规、激烈或者不正常的情感纠纷等情节,都是孩子们在传统教学体制内,不被允许接触的灰色或黑色地带。这些情节对心智不成熟、尚在探索世界的孩子们吸引力很大。正规出版物及电视节目有严格的审查机制,但目前剧本杀没有任何审核及监督机制,也没有针对未成年人的年龄限制或者分级制度。

“我们也注意到,为迎合学生群体,以校园为故事背景的剧本杀越来越多。”秦硕说,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的共同责任。在对内容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剧本杀的经营企业需要履行相应社会责任,对未成年人采取禁入措施。

正确引导,规范措施有望出台

记者注意到,为规范“剧本杀”“密室逃脱”等剧本娱乐经营活动,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文旅部、公安部等五部门研究起草了《关于规范剧本娱乐经营活动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并在今年4月1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其中要求,娱乐剧本经营单位应依法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市场监管部门办理登记。还规定,应当将剧本脚本名称、作者、简介、适龄范围等信息向有关部门备案。特别提及应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剧本脚本应设置适龄提示,标明适龄范围。剧本内容不适宜未成年人的,应在显著位置予以提示。相应经营场所也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除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外,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剧本娱乐经营活动。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出版集团副总编辑别必亮提出建议,强化对剧本杀的监管。别必亮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提出,“剧本杀”作为市场规模较大的文化消费新业态,对其加强引导、规范监管,不仅是行业普遍共识,也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别必亮说,最初他了解剧本杀是因为女儿喜欢玩。“我女儿已经参加工作了,热衷于剧本杀。我很想了解年轻人喜欢什么,于是曾到重庆市的部分剧本杀门店实地探访。发现剧本杀内容缺乏审核把关,不仅给低俗剧本流入市场以可乘之机,还不利于优质剧本的持续稳定供给。此外,剧本杀门店为营造沉浸式效果,在内部装潢、灯光等方面存在较大消防安全隐患。”

别必亮认为,对于剧本杀这个文化消费新业态,应当持包容的态度,加强监管和规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如果想引导剧本杀行业健康发展,除严格监管、明确归口管理部门、打击剧本盗版等方式之外,还要严格进行经营场所的卫生、消防检查,最重要的是,健全创作审核机制,提升内容把关能力。”别必亮建议,将线下剧本归至出版物管理范围,完善作品创作审核流程、内容范围、评价体系,以保证正确的导向、健康的价值取向,还可以结合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内容拓展剧本杀的开发空间,传播主流的、正向的价值观,禁止有违法律、社会公德、公序良俗的内容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