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记者手记:芒团纸香,在傣女手中绵延
作者:张鑫
妇联直播间
2016-10-20 23:05:00
10月19日,中国妇女杂志社记者团来到有“中华傣家造纸第一”美誉的芒团村。走近傣族风情的村寨,映入眼帘的是家家户户的晾纸架和妇女制纸的忙碌身影,浓浓的手工纸香飘荡在村寨。有的家院门口挂着木牌,上面写着该户开始手工造纸的年代。最早一家造纸的年代可以追溯到1834年。村内种着一棵棵构树,构树皮正是芒团纸的原料。在这里,构树仿佛只为构纸而生。
芒团构纸的魅力只有亲眼目睹它的制作过程,亲手触摸它的柔韧而粗犷的肌理,方能领悟。
构纸曾经是专为土司生产,如今已传承了600多年,完整地保留了发明初期“浸泡、蒸煮、捣浆、浇纸、晒纸”十一道工序,是造纸术留存至今的“活化石”。
从构树上采集树皮到一张成品,是傣族女子一双手所为。祖先把这一智慧交给了芒团的傣族人,而且只交给女人,至今仍遵循传女不传男的习俗。目前芒团傣族妇女造纸人数约有120人。
傣族女子生死相恋的纸艺传承,如今在年轻一代的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90后造纸传承人艾影是芒团自然村傣影手工艺术有限公司经理,自幼学习造纸,现在已是芒团造纸协会的骨干,她在传统生产白棉纸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捣浆程序完成后,将新鲜的花朵或树叶根据自己设计的图案摆放或拼接,让传统的白棉纸成为生态的艺术品。
由于全程人工古法生产,芒团纸产量并不大,多用于经文誊写、普洱茶包装等,用途尚显局限。头脑灵活的艾影将芒团纸延伸开发,注入文化元素,如记事本、装饰画、茶盒等,拓展成为富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线。
傣族妇女的勤劳坚守,留住了傣族传统古法造纸的韶光与年轮,更用智慧创新让芒团纸在今天继续繁华。
关键字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