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中时代女性的缺憾
传世之文必先有传世之心,文艺作品应载性别平等之道
当下的文艺作品,如何构建和传播先进的性别文化,如何讲述新时代中国女性的故事和塑造多元、丰满的女性形象?中国妇女报特邀中华女子学院院长刘利群、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所长姜秀花、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琴和中国妇女报社原编委宋美娅发声建言。
今天,推出的是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琴的《影视剧中时代女性的缺憾》。
“在影视剧中,女性半边天需要更丰富的形象表达。我们需要生动的男性形象,也需要更多能代表这个时代的女性榜样。”——王琴
近来,一些热播影视剧中对于时代女性的塑造引起了公众的很多质疑。在这些影视作品中,我们很少看到正能量的女性角色,触目所及,女性形象都带着或多或少的阴影。她们常常是权色交易中的红颜祸水,是缺乏进取意识的傻白甜,是情感空虚的欲望主妇。偶尔有几个贤良的好女人角色,也基本是传统性别文化对女性规训的折射和反映。当前的影视剧中,时代女性的形象往往单薄、刻板,被负面标签化的现象广泛存在。女性角色大多没有丰满的性格,只有丰满的身材。
有人辩解说,这些时代女性的形象不过是当下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影视剧只是把令人尴尬的现实揭开给人看罢了。但是,艺术作品总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打动人心的作品,需要创作者对于社会有深入观察,对于人物有深刻把握,对女性的命运有深切的理解,这样的作品才能得到观众的情感共鸣。热播剧不是编剧和导演的自娱自乐。作为大众媒介产品,它要面对的是最广泛的受众。在高度媒介化的社会中,人们对于一些女性群体公众形象的认知,往往是通过大众传媒如新闻报道、影视作品等来获得。热播影视剧的女性形象传播具有很强普及性和影响力,直观生动地型塑了时代女性的公众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于女性群体的认知和态度。
影视剧行业一直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每年推出的各种剧集都在努力争夺收视率和点击率。一部影视剧能够脱颖而出,成为舆论关注的热播剧,无疑是行业内的大赢家。赢得了观众的口碑,又赢得丰厚的利益。热播剧得到大众的追捧,人们不吝赞美,感叹艺术作品的魅力和影响力;同时也会受到很多议论,人们热议剧情,对作品提出更高的要求。热播剧之所以能在一定时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是因为它深刻切中了社会的痛点和观众的痒点,迎合和折射了当下社会的热点现象。另一方面,热播剧作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媒介产品,也往往承载着一个时代的主流价值观,成为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化符号。 因此,对于热播剧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价值引领作用,亟须加强重视。
影视剧不仅要折射生活,更要引导社会价值观。对于女性这样一个占据“半边天”群体,影视剧要树立的女性形象,不能仅仅是这个社会中少数的,处于阴影中的女性。世界辽阔,女性群体的成长和成绩也是真实而丰富的。相比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很多丰满立体,令人爱、令人恨的男性角色而言,当前影视作品中女性角色还难以撑起半边天。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很多影视作品对女性的角色认知可能是滞后于时代的。在这些作品里,女性的形象还停留在单一和低层次的位置,缺乏对女性角色的丰富呈现和多元化描摹。大多数影视作品中,女性角色像一个个扁平化的影子,缺少这个时代的女性榜样。我们很难在影视剧中看到一些令我们感动的女性群体形象。新时代的女性在哪里呢?我们推崇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女性在哪里呢?女性形象的单薄,会不断固化公众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也带来公众对于一些女性群体的误解。例如,在一些热播剧中,女性干部群体不是剩女就是情妇,大多都是靠裙带关系和权色交易上位。这些女性形象的传播无疑会让女干部的公众形象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
影视剧是一个时代的文化风向标,需要站在推进社会发展的高度,肩负起社会责任,引导社会价值,影响社会舆论。在影视剧中,女性“半边天”需要更丰富的形象表达。我们需要生动的男性形象,也需要更多能代表这个时代的女性榜样。为了提升影视作品的积极影响,影视剧的创作者需要提升性别意识。同时,也建议相关部门制定和落实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的文化和传媒政策。完善传媒监管机制,增加性别监测内容。鼓励媒体关注性别议题,推广性别平等。通过塑造全面和丰富的女性角色,推动影视剧产生更为重大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