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妇女家门灵活就业,“小灯笼”照亮“陪读妈妈”就业路
这一盏盏纸灯笼,有的将乘货轮漂洋过海到欧美,有的则搭中欧班列销往中亚,点亮世界各个角落,也照亮武夷山城乡妇女家门口的就业增收路。 “这灯笼看上去简单,但工艺繁琐,全都是纯手工制作。”公司负责人邹季云介绍,手工灯笼深受国外客户的青睐,每年出口近千万元。公司主要针对圣诞节、万圣节、复活节等各种节庆,设计各种造型彩纸灯笼,这些融入文化创意元素的新型纸灯笼,价格比传统圆形纸灯笼高出几倍,但手工成本也更高。邹季云说:“制作灯笼经过简单培训就能上手,工人工钱按每件产品款式、大小、工艺计算,多劳多得。有些小灯笼,还能把材料带回家制作,对工作时间、地点的要求与常规的工厂企业务工相比也灵活很多,特别适合务工时段限制较多的陪读妈妈群体。” 2020年,南平市妇联在武夷山走访调研妇女创业发展过程中了解到该公司因订单量增多,工人紧缺,业务发展受限的问题,结合解决“陪读妈妈”就业问题,快速反应,为用工企业和周边“陪读妈妈”牵线搭桥,指导企业设立3个“陪读妈妈”车间,根据订单需求吸纳周边有就业意向的城乡“陪读妈妈”灵活就业,同时在厂内设立爱心读书角,让放学后的孩子们有一个学习、阅读的“温馨阵地”,有效地解决陪读妈妈后顾之忧。 “既不耽误接送孩子上下学,还能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工作,灵活就业,有了收入,日子比以前好了,口袋鼓起来了,腰杆子也更直了。”在车间里,陪读妈妈小云一边制作灯笼,一边和大家有说有笑。 “为了上个好学校,许多村里人带着孩子来城里上学。”小云对记者说,她是从吴屯乡来到城里,自己没手艺,找了几次工作,因为要接送孩子影响工作,都干不长,全职进工厂上班又照顾不了孩子,只能靠丈夫在工地上打工养家。“我在出租房里闲坐着,没有一分收入,心急又无奈,后来到这里做灯笼,时间自由,一个月也能有两三千元工资,花钱都更有底气了。”小云脸上洋溢着自信。 而像小云这样就业难的家庭妇女,除了城里,村里也不少。在南平市县两级妇联的积极推动下,用工公司将车间“搬”进村里,先后在兴田镇、五夫镇等地设置了5个城乡妇女家门口灵活就业示范点,面向“陪读妈妈”等群体提供了200多个灵活就业岗位。 有了“家门口的灵活就业点”,农闲时间人不闲。兴田镇汀浒村小罗的婆婆因病瘫痪需要照看,她和丈夫只能在家做农活,她感叹:“以前农闲,没有一分收入。现在就在家门口干活,吃了早饭抬脚就进车间,按计件发工资,多劳多得。家里走不开的,还可以领取材料在家加工。” 截至目前,南平市各地建立“妇女家门口灵活就业点”308个,带动超过3.5万城乡陪读妈妈、留守妇女在家门口灵活就业,实现赚钱顾家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