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妇联:释放“她”动能节水展芳华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引导全县广大妇女家庭强化节水意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在石羊河
流域重点治理问题整改工作中贡献巾帼力量,民勤县妇联主动担当作为,大力实施节水行动。
谋划部署“滴水不漏”
围绕中心扛牢节水之责
制定方案强合力。根据县委县政府要求部署,紧扣全县中心重点任务,制定《民勤县妇女联合会关于开展2024年节约用水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实施节水行动的主要内容、具体抓手和保障措施,全县各级妇联组织同心同向,合力推进节水行动深入开展。
成立组织强保障。成立了节水工作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形成了领导重视、全员配合的工作格局,为全年生态环保节水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场面向全县女性、家庭的节水行动由此展开。
织密网格强担当。县妇联干部按照包镇、包抓单位责任分工,督促各级妇联组织组建巾帼志愿节水队伍,在节水志愿服务和节水宣传教育中积极作为,通过赛业绩、阶段性评比等方式,把节水宣传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丰富形式“春风化雨”
提高认识升华节水之悟
立足全局定位坐标点,交流研讨增强认同。强化党建引领,定期围绕“巾帼节水行动”开展交流研讨,形成节水共识。各级妇联干部、执委通过交流学习进一步增强节水意识,让节水惜水成为全社会思想共识和全民行动自觉,有力有效促进节水工作开展。
找准精准发力突破点,专题讲座促进融入。邀请水利专业人员,深入各级妇联组织进行专题讲座18期,传达学习相关文件精神,介绍节水常识、倡导节水风尚。开展节水宣传培训24期,组织全县妇联干部及妇女家庭代表2000余人学习民勤县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基本现状和现实问题,推动用水方式向节约集约转变。
把准群众关注共鸣点,线上课堂掀起热潮。铿锵玫瑰,向水而战。各级妇联组织利用新媒体矩阵开展线上节水宣传,进一步提升“全民节水”意识。“民勤妇联”微信公众号开辟“节约用水巾帼‘行’”专栏,转载推送节水用水的法律法规48条,节水方针政策12条,节水常识29条,各级妇联组织节水行动特色亮点4条,发出倡议呼吁全县广大妇女和家庭争当节水惜水的践行者、宣传者和监督者,在全县妇联系统和广大妇女群众中掀起“节约用水 巾帼先行”热潮。
营造氛围“依山傍水”
紧贴群众凝聚节水之力
入户引导,晰事明理。各级妇联组织、基层执委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和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等重要节点,印发《公民节约用水行为规范》彩页,农业灌溉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折页宣传册,进村入户到地头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把水账算在田间地头,推动全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主题活动,喜闻乐见。开展广场舞、民勤小曲、运动会、知识竞赛等节水宣传等节水主题活动251次,4321人踊跃参与,有效激发了城乡居民节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群众喜闻乐见的节水节目“润物细无声”地把爱水护水节水的理念根植在广大妇女心中,如涓涓细流般汇入千家万户,大家共同承担起节水惜水“半边天”的角色。
巾帼志愿,因势利导。各级妇联组织同频共振,组建巾帼志愿节水队伍19支,开展送知识、送技术、送经验、送服务221次,“巾帼志愿关爱行”节水活动384次,解答群众节水技术及灌溉设施运行等问题2468个。在农家小院、大街小巷、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263名节水巾帼志愿者的脚步从未停歇,向过往居民传播节水理念,群众对“四水四定”的知晓度大大提升。
推进落实“水滴石穿”
激励感召提升节水之效
健全考核机制,贯彻落实再发力。将节水宣传纳入镇妇联工作目标责任书进行考核,统计活动开展次数、参与人数等指标,督促镇村妇联抓常抓实节水宣传工作,对节水宣传工作效果明显的给予通报表扬,落实不力的给予通报批评。
拓展积分撬动,宣传普及再深入。抓住“巾帼家美积分超市”项目建设,配送彩印“节约用水 改善生态 她们在行动”等节水宣传标语的水桶、脸盆、手提帆布袋、围裙、餐巾纸等物品 58075个,让节水宣传物品走进千家万户。加强“积分超市”管理和运行,提升兑换频次,以“小积分”积分激发巾帼节水“大动能”。

发展节水产业,推动发展再作为。深化拓展“科技创新巾帼行动”,搭建女科技工作者与巾帼示范基地、巾帼乡村就业工厂一对一结对服务平台,为“妇”字号基地提供农业节水技术服务,指导青土湖肉苁蓉种植基地、供港蔬菜基地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合理规划产业规模、结构和布局,促进广大女性依托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节水农业,助力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在全面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火热实践中展现巾帼担当。
相关新闻

福建省三明市妇联:在助力茶产业发展的赛道上精彩绽放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妇联:“妈妈的味道”共享传递家乡味

【妇联主席直播间】辽宁省妇联主席李建平:十大平台齐发力 精准关爱服务妇女儿童

【妇联主席直播间】山西省妇联主席黄岑丽:品牌引领强服务 奋进建功新征程 全力推动山西妇联工作高质量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妇联主席王芳:发挥群团组织宣传引导作用 助力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