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笔线墨里的贵州味道
——贵州锦绣计划走访侧记
色彩明快跳跃,造型生动夸张,纹样稠密浓烈,极具乡土气息和艺术表现力的苗绣如苗家绣娘般承接了贵州好山好水的自然天地灵气,美丽而又奔放。
苗族没有文字,没有史书,世代相传的故事、特定的历史事件和祖辈迁徙历程,都承载于独特的纹样、鲜艳的色彩之上,被苗家绣娘一针一线地绣进了衣冠服饰中。针笔线墨,于是,苗族服装成为一部穿在苗人身上的无字书,苗族的历史文化都刻在绣娘们飞针走线的时光里。
极具历史性、文化性和艺术性的苗绣,既是苗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又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在贵州走访期间,我们认识了这样一批苗家女,她们在贵州出生、长大,深知苗绣的价值,也担忧苗绣的生路。带着梦想出山“出山”又带着责任“返乡”,她们为苗绣代言,也为苗绣的传承努力着。
2013年,贵州省妇联启动了“一号工程”——锦绣计划,今年1月,该计划被列入贵州省政府2015年十件民生实事。于是,这些年轻人苗家女,便成为锦绣计划最早的一批发力者,她们推动了锦绣计划的进程,也为锦绣计划的未来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手艺刻在代代相传的时光里
布依族姑娘罗婷的店,开在贵阳花溪区青岩古镇的旅游风情街里,原木风格的店铺设计与产品的民族特色相得益彰。黑衣彩绣,头帕粉艳,手绣耳坠,苗银手镯,一身民族服装的罗婷时时刻刻在为本名族代言。
店铺里手工围巾、人偶、布包、衣服、蜡染、挂画……无一不在明艳色彩和夸张刺绣中流淌出浓浓的民族风。一架实木的织布机铺架开来,一位老人正在忙着飞梭走线,“咔咔咔……”的声音中传递出岁月的回响。老人是罗婷的小姑,也是布依族的传统绣娘,精通很多古老绣法。罗婷说,许多传统绣法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有些只有妈妈、小姑那辈人才懂,连她自己都没有这个“本事”了。手艺刻在代代相传的时光里,罗婷希望她能通过开办培训学校培训更多的人,把民族的文化继续传下去,也带着产品走到山外的世界去。
带着苗银出山去
去年建成的四层楼高的苗族文化博物馆实现了欧阳珍珍和母亲多年来的“心愿”,二十几年来,母女俩一边做着苗绣和苗银生意,一边从民间收藏着民族文化精品。走完这座博物馆,苗族祖辈的迁徙历程和发展脉络令人印象深刻,很多从明清时代流传下来的一件件珍品也生动地反映出苗族服饰文化的重要价值。
漂亮文静的欧阳珍珍,从小就比男孩子还能干,一直是妈妈的得力助手。为了生计,在贵州大山里长大的珍珍坦言比同龄人吃过更多的苦,也正是这样一种难得的经历让她更加历练和成熟。
苗银一直是苗族地区的重要饰品和婚嫁用品,它也同苗绣一样成为苗人生活的象征。纯手工打制的苗银饰品图案精美,富有寓意。在欧阳珍珍公司的产品里,苗妹银饰成为主打,由她的公司作为窗口,曾带动了当地的“打银热”,每天村寨中传出的“叮叮咚咚”此起彼伏的敲击声,就像一首美妙的乐曲,带领着苗人用祖传的打银手艺逐渐打开幸福生活之门。
留住民族的根
在凯里苗侗风情园内,三层楼高吊脚楼式建筑的欧东花民族服饰博物馆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馆内藏品数量多达一万余件(套),服饰上囊括着全国范围内少数民族几乎所有的传统绣法,很多古老的手工产品在这里成为绝版,总价值在一亿元以上。
去年9月,欧东花带着自己的77件珍品前往法国参加了中法建交50周年文化活动“2014中国苗绣公益展览”,她的“宝贝”在巴黎亮了!
欧东花是一位很普通的苗家女,个子不高,没多少文化。可她又是一位很伟大的民族文化传承人。她赚钱只为了一件事,就是要收集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不能让它们流失、失传。去年,她卖了自家的商品房,搭上全部积蓄,还贷款100多万,自费建起了欧东花民族服饰博物馆,藏品种类丰富,包括苗族刺绣、银饰、蜡染、挑花、织锦等,甚至还有壮族、彝族、瑶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艺术品,成为黔东南州乃至贵州省收藏民族工艺品最多最齐全的私人博物馆。很多外国人高价收购她的藏品,她拒绝地很干脆,她宁愿倾家荡产也要守住她的“宝贝”。
苗家女有着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独门技艺,又有着从小耳濡目染的苗族文化的深刻烙印,她们带着本民族文化天然的传承使命敢想敢做敢拼敢闯,也带着本民族的希望在过去与未来之间脚踏实地地努力着。
相关新闻

黄晓薇:营造欢乐祥和平安过大年的浓厚氛围

黄晓薇以视频方式出席香港妇女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活动

全国妇联为外国驻华女外交官和港澳台妇女举办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专题宣介会 黄晓薇作宣讲

沈跃跃出席“保障儿童享有健康环境的权利”国际论坛并发言

黄晓薇: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