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点钟”:放学的孩子哪里去?
很多小学下午四点钟放学,但此时正在工作的父母却无法按时来接孩子。脱离了老师和家长视线的孩子们,有的跑去了网吧,有的三五成群在街上追打,甚至……孩子不安全,家长不安心,这一真空时段的“四点钟难题”,不仅难住了家长和学校,也带来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十一年前,河北省第一个“四点钟课堂”在邯郸开课。2011年开始,河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把“课堂”推广到全省各地,并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把“课堂”延伸到了社区、互助幸福院、特色家庭、小饭桌……孩子们放学后有了集中学习和活动的场所,越来越多的“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劳模)人员和大学生志愿者加入其中,成为辅导老师。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和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曾分别对河北省关工委创办的“四点钟课堂”给予了高度肯定。
近日,本刊记者走访邯郸市多个“四点钟课堂”,感受各种“四点钟”效应。
学校放学,社区开学
以“家庭所需、社区所能、学生自愿、无偿服务”为原则,邯山区农林路街道百乐苑社区是河北省最早建立“四点钟课堂”的社区之一,近百平米的社区居民中心,有阅览室、自习室、活动区和上网区,千余册图书供孩子们阅读,象棋、跳绳、羽毛球、手风琴、电子琴、电脑……让孩子们娱乐,还有定期播放的电影……这里是社区孩子们放学后的快乐天地。
十年的发展,让社区党委书记赫俊霞很感慨,“四点钟课堂”成立前,有的孩子放学回不了家,就在冰冷的石台上写作业,有的在马路边到处乱跑,很不安全。现在,社区里的孩子把这里作为课后的根据地。最初开办“四点钟课堂”只是对孩子们进行看护,写作业,玩游戏,逐步加入了道德修养、特色教育、兴趣培养等内容,许多“五老”人员和大学生志愿者奉献着爱心和时间。
目前,在百乐苑“四点钟课堂”有义务辅导的退休教师二十余名。教了四十多年小学语文的吴老师从2006年开始就在这里服务,很多家长总是感激她说,您每天辅导孩子做作业,我们太省心啦!河北工程大学的大一新生刘敬亚从毕业的学长手里接过了接力棒,她和她的同学们经常会带着孩子们轮滑、打球、唱歌跳舞……
在老少两代人的带领下,百乐苑里的“四点钟课堂”越办越有生气,孩子们安心,家长们放心。薛艳和就读二年级的女儿就是受益者。夫妻两人工作忙,无暇督查女儿作业,常常被学校请家长。可自从女儿去年进入课堂后,每晚回家作业已经按时完成并被辅导老师仔细检查过了。慢慢地,孩子的成绩提高了,成长大大超越了“四点钟”的预期,也缓解了家长的焦虑和负担。
大手拉小手,幸福手牵手
肥乡县前屯村依托老年互助幸福院创办了以“四点钟课堂”为基础的留守儿童之家,空巢老人们享受到了孙辈绕膝的天伦乐,家长们可以安心打工、务农了,留守孩子们在幸福院里学会了剪纸、象棋、种菜、劳动……
簇新的二层红色小楼前宽阔平整的广场上,有多种健身器材,色彩鲜艳的大幅照片环墙而设,照片上是一张张灿烂的笑脸,“爷爷给我们讲故事”、“奶奶教我们包饺子”、“我给爷爷洗洗脚”、“我喂奶奶吃苹果”……老扶幼、幼敬老,祖孙两代互相关爱的温情瞬间感染着每一个人。
前屯村12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有百余人,其中20%为留守儿童。每天下午四点钟放学后,他们就会结伴来到这里。在宽敞明亮的学习室里写作业,在活动室里骑运动单车、打乒乓球,在图书阅览室畅游书海,和幸福院的老人们一起活动。
据肥乡县关工委办公室主任吴运章介绍,四点钟课堂进入幸福院后,村里的孩子放学后有人管了,不再乱跑打闹了。以前老年人每天只是打打麻将、晒晒太阳,可孩子们一来,他们的眼睛都亮起来了,笑容常常挂在脸上。
今年70岁的张月生退休前曾是小学教师,老伴去世后他住进了幸福院,一直在为孩子们辅导功课,他的孙子、孙女也是“四点钟课堂”的学生。能每天在这里含饴弄孙,教孩子们知识,与孩子们乐在一起,给他的养老院生活增加了不少乐趣。大手牵小手,惠及两代人。
特色课堂,让孩子学有所乐
特色家庭是“四点钟课堂”的重要载体,红色文化教育、书法课堂、民间艺术博物馆、集邮集报兴趣课堂等都成为孩子们放学后的乐活场所,学有所乐,孩子们的兴趣与能力在学校之外同步提升。
这一天下午四点多,肥乡县北大靳村民常振凤的小院里陆续跑进来一群孩子,他们进屋坐定后拿起毛笔开始练字,三五个簇拥在一起下起了象棋……常振凤虽然腿脚不便,但仍不停地走来走去,对孩子们进行指点。
常振凤离休返乡后,免费为村里的孩子们提供看书、练字、打球、下棋的课后场所,他家不大的院子常常挤满了学生。他擅长书法,也把书法的精妙传给了学生们,墙上贴满了学生们的书法作品,他们在“四点钟课堂”上找到了新的兴趣,逐渐进步,是常振凤内心最大的骄傲。村里小学的徐校长很感谢他,在这里,学校教育得到了延伸。
常振凤的书法课堂只是邯郸市特色课堂的一个缩影,峰峰矿区李占梅夫妇创办的东方红纪念馆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峰峰职教中心的张会成老师创建的集报、集邮兴趣教育等都成为“四点钟课堂”的有力载体,在尴尬的课后“真空时段”孩子们有了意外的收获。
多方发力,因地制宜,在河北省关工委的推进下,各地“四点钟课堂”开办得精彩纷呈。创新探索各种模式,邯郸市磁县的学校放学后组织学生看教育电影、进行科普小制作;唐山市各区的关工委组织“五老”进校园,带领孩子们学剪纸、抖空竹;衡水市关工委在心理咨询中心设立了活动室,免费为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廊坊市广阳区把“五老”引入小饭桌,并赠送书籍、开办讲座……丰富多彩的特色课堂很好地解决了家庭和学校的“四点钟难题”,也让老有所乐,中有所安,幼有所托。
在谈到“四点钟难题”这一现象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孙云晓表示,这是亟需关注的社会问题,河北省关工委的“四点钟课堂”,在全国范围内有着积极的示范效应和推广、借鉴价值。
对于小学生来说,“四点钟课堂”不仅是解决家长后顾之忧的临时看护场所,更是素质教育的天地。河北省的“四点钟课堂”依托社区、老年幸福互助院、特色家庭和小饭桌等不同载体,因地制宜开展,并且吸纳“五老”人员和大学生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以开放的方式为孩子架起一座融入社会的桥梁,既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也为他们注入了更多营养,把“四点钟课堂”办成了“四点钟乐园”。
一个一举多得的举措,不仅创造性地填补了孩子们这个时段的空白,减轻了家长的负担,更化解了令人忧虑的社会问题。
相关新闻

黄晓薇:营造欢乐祥和平安过大年的浓厚氛围

黄晓薇以视频方式出席香港妇女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活动

全国妇联为外国驻华女外交官和港澳台妇女举办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专题宣介会 黄晓薇作宣讲

沈跃跃出席“保障儿童享有健康环境的权利”国际论坛并发言

黄晓薇: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