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从“文小姐”到“武将军”
丁玲是最早投奔延安的左联女作家
她是《莎菲女士的日记》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作者。她是作家,也是“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战士”;抗战中,她的笔就是她的枪。
到前线去
在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左翼作家联盟中,丁玲是最早到边区的。这个出身于大家族的女子,走上文学道路后,追随鲁迅,加入左联。在上海秘密入党后,1933年被国民党特务囚禁南京三年,后经鲁迅、宋庆龄等人和共产党的营救,于1936年11月辗转到达陕北。
丁玲的到来是陕北边区的一件大事,中共中央宣传部特地在大窑洞里为她举行规格极高的欢迎宴会。丁玲跟随部队上前线后,毛泽东为她挥毫写下《临江仙》一词:“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之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学员纷纷要求提前毕业开赴前线。考虑到丁玲在国内文化界的影响,中共中央将她调到新组建的西北战地服务团担任团长。西北战地服务团不仅是工作队也是宣传队。在部队的掩护下,丁玲穿过日军封锁线,进入敌后的晋绥和晋冀鲁豫根据地采访军民的战斗生活,写出一大批抗战作品。
1938年秋天,丁玲从前线回到延安,又陆续写了很多抗日题材的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则描述被日军掳走玷污染病的贞贞,虽受流言蜚语攻击,仍尽心从事地下抗敌工作,坚持个人理想,要到延安学习和就医……
到群众中去
1939年《中国妇女》杂志在延安创刊,丁玲为她画了创刊号的版式,并在当年的五六期合刊上发表了随笔《秋收的一天》,记述了在延安的知识女性参加大生产劳动的愉快情景。
1941年5月,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在延安正式创刊,丁玲负责主编文艺副刊。著名的杂文《三八节有感》就写于那个时期。丁玲在文章中写到:“延安的女性无论是结婚的、未结婚的,还是离婚的,都是被人议论的对象……”在她看来,即便是在最进步的延安,实现“男女平等”的社会理想依然任重道远。她分析了生活在延安革命队伍中知识女性的艰难生活和尴尬处境,呼吁社会应该给予女性更多的理解与宽容。
1942年7月,抗战处在艰苦阶段,朱德总司令邀请在延安的几位作家到桃林的总司令部去看战报。丁玲在那里读了两天,被前方的英雄事迹所感动,写了短文《十八个》。
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丁玲开始深入乡村部队,体验生活并写文章。1944年6月,丁玲采访了互助合作中的先进人物和模范事迹,并以靖边县某乡合作社主任、模范田保霖的人生历程及其先进事迹为素材,创作了报告文学《田保霖》。毛泽东曾肯定说:“丁玲现在到工农兵当中去了,《田保霖》写得很好,作家到群众中去就能写好文章。”丁玲一鼓作气写了一批反映陕甘宁边区新生活的作品。她颂扬工农兵形象的文字和风格,更贴近老百姓,更适合老百姓的阅读口味。这时的丁玲,距离写《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她已经很远了。
从“文小姐”到“武将军”,她的作品成为她的武器。
相关新闻

黄晓薇:营造欢乐祥和平安过大年的浓厚氛围

黄晓薇以视频方式出席香港妇女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活动

全国妇联为外国驻华女外交官和港澳台妇女举办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专题宣介会 黄晓薇作宣讲

沈跃跃出席“保障儿童享有健康环境的权利”国际论坛并发言

黄晓薇: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