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丽”而行,女性风采映天山
9月16日,全国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宋秀岩(左五),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焦杨(左二)一行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侯汉敏(左三)的陪同下,来到喀什英吉沙县“靓丽工程”示范户热比亚·吾依拉木家调研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本刊记者赴新疆采访,不仅感受了六十年来建设、发展、飞跃的巨变,更随处目睹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的勃勃生机和全新气象。在这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女性是“靓丽”风景,更是贡献的半边天。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侯汉敏慰问聋哑儿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侯汉敏一见到记者,就难掩热爱之情,用几个数字生动点睛着新疆地缘、资源、市场的得天独厚:1/6的国土面积、1/4的中国陆地边界线、与8个国家接壤,还有中亚13亿人口的市场,有57个伊斯兰国家15亿人口的广阔空间……作为丝绸之路上的桥头堡,东联西出,经济相融,人文相亲,新疆从边陲末梢已经走向开放前沿。侯书记不无骄傲地说,新机遇、新前景,也给广大妇女带来了福祉。 你们的采访一定会对新疆有颠覆性的感受,发现新疆的变化,更会发现新疆女性特有的“靓丽”。
“靓丽工程”进校园活动
丝路上的“靓丽工程”
侯书记说的“靓丽”,并非简单的形容词,而是在新疆几乎无人不晓的“靓丽工程”,这是自治区妇联五年来不懈努力的标识性重点工作,是让天山南北万千妇女改变命运的幸福工程。
面向全疆一千一百多万各族妇女,“靓丽工程”广泛传播现代文化,让女性远离极端宗教思想的蛊惑和渗透。侯书记介绍说,近年来有些地方的妇女受极端宗教影响,蒙着面纱、穿着黑罩袍。“靓丽工程”以弘扬新疆民族特色服装服饰为切入点,开展去极端化、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妇女素质等重点工作,提出“让家庭文明起来,让妇女之家活跃起来,让‘我能行’的意识树立起来”的新要求、新标准。广泛开展的最美家庭、美丽庭院、最美母亲等评选活动,促家庭安定、社会和谐。广大妇女在活跃的妇女之家有事干,有归属感、依靠感和荣誉感。很多基层妇女文化程度不高,又受传统观念束缚,不敢走出家门。各级妇联通过宣传‘我能行’的榜样,让她们渐渐树立起自立、自强的意识,有信心、有勇气迈出家门,走向社会。
2015年,全疆开展了百万妇女大宣讲活动,草根讲、爱心妈妈讲、最美家庭讲、“我能行”典型讲……从现身说法中,从身边的故事里,越来越多的妇女找到了心中的依托,找到了实现梦想的自信,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引领和妇女创业就业的倡导,让她们争做内外兼修、与时俱进的女性,为自己开启靓丽人生,也为新疆的发展献力。
新疆妇女干部学校校长比里克孜·依明饱含深情用心宣讲
当我们坐着便捷的飞机、舒适的高铁在天山南北采访,亲身感受如今的新疆早已不是“那遥远的地方”,交通的跨越发展,不仅全疆四通八达,还让内地到新疆缩短到三个多小时,而到中亚各国只需一两个小时,“一带一路”给新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自治区妇联也借此东风大力扶持产业发展,通过建立“靓丽工程”示范基地,多渠道促进刺绣、服装饰品等适合妇女就业的特色产业发展。为了把产品变成商品,坚持“把现代文化同民族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把传统实体销售同现代网上销售结合起来,把生活元素同旅游元素结合起来”。丝路上的新疆妇女,在高歌猛进的机遇中,开阔思路、创拓销路、找到出路。“靓丽”而为,巾帼建功。
穿出“靓丽”民族风
在新疆采访短短几日,认识了好多位“古丽”。“古丽”是维吾尔语“花儿”的意思,很多少数民族姑娘的名字都有这两个字。新疆妇女干部学校校长比里克孜·依明自豪地说:“新疆各族女性特别爱美,名字都富有诗意,不是花儿就是月亮,而且服饰装扮五彩缤纷……”采访一路,发现爱美基因流淌在新疆人的血液里,随时随地被少数民族美女撩花你的眼。
然而,南疆一些少数民族妇女却把女性的光彩和美丽罩在面纱和黑袍里,“有的孩子甚至从小就没见过妈妈的模样。” 比里克孜校长痛心疾首地说。
“我们给基层妇女传播维吾尔族的文化和传统。告诉她们爱美是我们的民族传统,很久以前维吾尔族姑娘就用羊油和奥斯曼草汁做成的眉笔描眉绘眼,用沙枣树胶‘伊林穆’做发胶打理发型。像极富民族风情的艾得莱斯绸一样,新疆女性的美丽五彩纷呈。和田全年有两百八十多天与风沙为伴,和田妇女热衷土色;伊犁妇女受俄罗斯的影响,偏爱纯色;而吐鲁番是个火炉,那里的妇女用冷色‘降温’;喀什妇女则喜欢鲜艳、扎眼的亮色。所以,美源自生活,戴面纱、穿黑袍并不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和审美。” 像比里克孜校长这样深入浅出的宣讲,一年来,新疆各级妇联在各地州开展了上千场,直接受益的35 万妇女重新“靓”了起来。
为了让炫丽的“民族风”轰轰烈烈吹遍新疆,丝丝缕缕吹入民族妇女的心田,自治区妇联举办首届“多彩民族,时尚女性”服装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将在各地州(市)巡回展演。还将设计精美的展示女性服饰美、色彩美和发型美的各种招贴画,到各地州四处展示,营造靓丽氛围。
采访期间,记者从“新疆女声”微信公众号得知,首届“多彩民族,时尚女性”服装设计大赛紧锣密鼓,网上投票正酣。阿勒泰布尔津美丽峰民俗用品商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孜亚提汗·阿依达尔汗,为参加这次服装设计大赛,加班加点设计制作了以橘红色和湖蓝色为主色调的喀纳斯秋色系服装,深获好评。她是哈萨克族唯一享有国家高级职称的服装设计师。她的服装彰显着浓烈的民族风情,渗透着对丝路文化的热爱与自豪。她设计的哈萨克民族传统服饰“裙摆层数最多的裙子”,获得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世界纪录”。她的公司,不仅帮助三百多名妇女就业,还随时把美的宣传带在身边。一个维吾尔族女工,总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她就耐心地做工作:“女人就该美,你这样穿显示了你的落后,自己在大庭广众中招来歧视的目光不说,还有损于公司的形象。”经过她的说服教育,那名女工脱掉了长袍,穿上了漂亮的衣服,露出了美丽的笑脸,生命也像挣脱了束缚,工作越来越出色,生活越来越精彩。
把新疆的美丽穿在身上, “让漂亮脸蛋露出来、让美丽头发飘起来”,“靓丽工程”就是这样由表及里,渐渐深入人心。
“我能行”点靓创业梦想
走进阿勒泰布尔津县哈萨克刺绣文化产业园,丽达·皮尔拜手工艺品公司的绣娘们正在埋头刺绣。一位绣娘特别引人注目,因为她格外羞涩,当你目光望向她,头就埋得更深。原来她是一个单亲妈妈,叫帕娜尔古丽,十年前,丈夫去世,当时孩子才四岁,此后,她一个人带着孩子一直靠低保生活。直到前年,来这里当了一名绣工。多年的底层生活让她羞于跟陌生人打交道,封闭在自己的世界。现在才开始慢慢找到自信,“每个月有两千多元的收入,再不用靠低保生活,我希望能靠自己的能力供孩子上大学。”
在新疆,像帕娜尔古丽这样的女性很多,她们文化程度不高,又受传统观念束缚,很多家庭不让妇女走出家门,哪怕离家门不到几百米距离,因此,迈出工作的第一步都很艰难。去年,援疆单位山东省济宁市中兴手套厂到喀什英吉沙投资建厂,创建“中心工厂+卫星工厂”的经营发展模式,将卫星工厂建在村头,想让群众务工不离村。然而一开始就遭遇了招工难。当地妇联一家家做工作,把老公和婆婆们叫去工厂参观。现在,已经有六千多名妇女就业,每个妇女月收入能达到两千元左右。有了收入,自信心足了,家中地位也提高了,一到吃饭时间,工厂门口就聚集很多前来给老婆送饭的丈夫们。
侯汉敏书记说:“一些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尤其南疆农村,早婚、多育、离婚率高。婆婆说三声‘塔拉克’(滚蛋)就可让夫妻离婚,因此让这些妇女走出家门,实现自立很重要。”鉴于此,自治区妇联开展各项职业技能培训,为她们创业就业提供帮助、创造条件。
采访新疆妇女干部学校校长比里克孜·依明,是在周日,可她说学校里的培训没有休息日,各地的培训请求多得排不上队,基层妇女求知若渴。二十多年如一日,比里克孜的宣讲培训,遍布全疆14个地州市,每年两百多场,常常一天连续讲三四场七八个小时,最多时一场达到一万五千多人,每每累得筋疲力尽,但往台上一站,被村民们的热情感染,就立马恢复了神采。
有一次讲课,比里克孜看到群众顶着烈日坐在地上,而自己的讲台上搭建着遮阳棚,摆着矿泉水,便拿着话筒走到群众中,拉着老乡沾满泥土的手说:“今天的太阳好大呀,暖暖的阳光照在身上真舒服,我也要像大家一样补补钙!”不料村民们却说:“您的声音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好的钙。”作为维吾尔族优秀妇女干部,比里克孜·依明饱含深情用心宣讲,把女人嗓讲成了男人声,但她觉得特别值,因为一堂课的威力好比一颗原子弹,能改变一个女人的一生,从而改变一个家庭的未来。
据统计,仅新疆妇女干部学校“送教下乡”活动开展培训就达216期,家政、面点、美容、美发、服装裁剪等专业的技能培训,让数以万计的妇女得到了实用帮助。
喀什英吉沙县城关乡8村的热比娅·吾依拉木,是三个孩子的母亲,自2007年到2012年一直不离面纱和黑罩袍,足不出户。在村妇代会主任和村干部的多次劝说和引导下,2012年5月终于主动揭开了面纱,参加了妇联组织的家政培训。现在她和丈夫一起在县城奥尔达勒迪市场开了一家裁缝店,年收入25000元,大大改善了家庭生活。
为了让“我能行”的意识更好地在全疆妇女心目中扎根,自治区妇联还推选出一批能够代表新疆民族性、地域性、文化性特点的妇女典型,将她们的事迹制作成微电影、微视频在远程教育平台上宣传播放,并且组织“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标兵”及创业妇女典型事迹报告团深入基层,以“我能行”为主题进行宣讲,带动作用非常显著,很多妇女走出家门,点靓就业创业的梦想,创业成功率高达71%。
花毡绣展示大赛中,阿勒泰地区妇联书记孙慧敏(中)与参赛绣娘们在一起
指尖编织幸福生活
走进阿勒泰布尔津县冲乎尔镇村民加孜依古丽家,就被满院的鲜花和一辆崭新摩托车吸引,她一家住着明亮宽敞的三居室富民安居房,液晶电视、漂亮沙发、整体厨房,一应俱全。屋内各种绣品五彩斑斓随处可见。加孜依古丽有两个孩子,丈夫在外面打工,她在家里带好孩子的空余时间,就做绣品加工。刺绣机是政府出一半钱自己出一半钱购买的,她说自己从小就爱刺绣,参加了妇联组织的免费刺绣培训后,眼界大开功夫见长。如今她通过刺绣一个月能有两千多元的收入,不出家门就能跟丈夫挣得一样多,她很自豪,日子好了,关键是在家里腰杆也挺直了。阳光洒在整洁的屋里,孩子围在身边,加孜依古丽织毛毡,绣花毯,对用自己双手改变的生活特别满足。
阿勒泰地区妇联党组书记孙慧敏对哈绣产业发展颇有见地,她说:“阿勒泰是哈绣之乡。心灵手巧的哈萨克妇女有爱刺绣的基因,从小就会刺绣和缝制花毡。地、县两级妇联组织把哈绣作为 ‘靓丽工程’的重点产业,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争取项目资金等优惠政策。通过各级劳动、扶贫、民宗等部门为妇女免费开展培训、交流和观摩,建立起集生产加工、展示销售、技能培训于一体的民族刺绣联合组织。利用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帮助女能手发展刺绣手工,不断为她们提供市场信息、业务订单、技术指导等服务。如今哈绣产业的发展有了可喜的成果,吸纳农村从业人员5235人,辐射带动加工散户36552户,成为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的又一产业领域。”
阿勒泰布尔津县哈萨克族刺绣文化产业园作为自治区“靓丽工程”的示范基地,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刺绣户”的生产格局,和“协会(合作社)+培训+订单”的经营网络,实现了民族刺绣产业公司化运营,还不断探索产品与旅游的结合。
阿勒泰布尔津县冲乎尔镇村民加孜依古丽用双手编织幸福生活
2014年,布尔津县政府专门出资邀请国内知名的苏绣老师前来培训,将哈萨克传统刺绣与苏绣技艺融合,结合当地优美的自然风貌,创作出了独具特色的刺绣品牌——“喀纳斯绣”。 除满足疆内市场需求外,还出口哈萨克斯坦、蒙古国、吉尔吉斯斯坦等周边国家。24岁的阿依登古丽爱上了层次丰富色彩绚丽的喀纳斯绣,她是最初接受培训的40名学员中坚守的一员,已经带出了很多年轻的徒弟,她立志要把这种绣法传承下去。
依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凸显的战略地位,新疆辐射更广阔的国外市场。2015亚欧商品贸易博览会,自治区妇联带领的参展娘子军团格外引人注目,她们是来自21家各地州的妇女企业、合作社、协会。参展产品涉及服装、刺绣、地毯、工艺品等,五千多件展品都极具新疆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五年来在各类展会上,“靓丽工程”优势产品累计现场销售五百余万元、签订定单八千六百多万元、签约合作(加盟)意向七十多个,有效帮助绣娘们搭建平台,拓展国内外市场。
因为编织刺绣适合妇女就地就近就业,自治区妇联先后协调投入了三千七百多万元项目资金,在全区扶持了308个编织刺绣协会,为妇女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目前自治区从事编织、刺绣的妇女达三十万余人,每年创造生产销售额达十亿元之多,直接带动数以万计的少数民族妇女实现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使很多妇女实现了“用一针一线创造家庭财富,用一双巧手编织出幸福生活”的愿望。
新疆第二届妇女巧手展示(技能)大赛
为了与时俱进,让“互联网+美丽绣品”完成从产品到商品的蜕变,自治区妇联新近开创了“@艾特古丽”创业培训项目, 举办妇女电子商务示范培训班, 并组织她们赴外地学习,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1989年出生的孟璐璐是“@艾特古丽”的小明星。在乌鲁木齐7坊街创意产业园区,她的皮雕工作室格外引人注目。一把雕刻刀、一张牛皮……简单的材料和工具在她的巧手下,变成了马鞍、牛皮雕绘、手提包、钥匙扣等。她一个人创意、设计、制作,在网上定制、销售。她的原创作品极具个性,远销各国,“站酷”的网络平台浏览量近五十万,她一心通过设计将新疆民俗文化远播世界,对未来信心满满。
“靓丽工程”有目标无尽头。
她惠及新疆妇女,从外表到内心,从家门到社会,从个体到群体,她们身心双修提振自信命运嬗变的过程,是“我能行”的人生蜕变;
她安及家庭,传播文明家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各民族家庭成为和谐的港湾、幸福生活的乐园。
她造福社会,女性安则家安,家安则社会安。当越来越多的民族女性提高素质,明辨是非,感恩社会,从我做起,远离极端化,就是对社会长治久安的贡献。
每个女人的靓丽梦想、出彩人生,成就的是新疆大美之梦,是各民族团结凝聚的“中国梦”。
相关新闻

黄晓薇:营造欢乐祥和平安过大年的浓厚氛围

黄晓薇以视频方式出席香港妇女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活动

全国妇联为外国驻华女外交官和港澳台妇女举办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专题宣介会 黄晓薇作宣讲

沈跃跃出席“保障儿童享有健康环境的权利”国际论坛并发言

黄晓薇: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