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惑中国式成长(4)

来源:中国妇女网作者:本刊编辑部
要闻 2012-06-12 16:35:00

问题孩子,求人还是自助?

    “问题孩子,是家庭康复还是求助专业机构,把孩子送进特殊学校是亡羊补牢还是羊入狼圈?”

    当家长面对那些打架斗殴、泡网喝酒、成绩巨差的“问题孩子”束手无策时,都会将希望寄托于特殊教育机构。但当个别机构曝出丑闻,如行走学校暴打孩子后,家长对特殊教育机构和方式产生了怀疑。这种“择差教育”对孩子身心有益吗?有无更好的方法挽救“问题孩子”?


惑  :“特殊学校”不是灵丹妙药     王希媛(44岁 女 私营业主)
    我和丈夫白手起家,伴随着儿子小蒙的长大,生意日益红火。

但物质丰裕的同时,家里却笼罩着愁云惨雾,原因是小蒙一直由老人带,老人对他娇养放纵,外加我们没耐心,常用武力管他,导致他16岁时网瘾、逃学、叛逆、打架这些“问题孩子”“差生”具备的特质一应俱全。

这时有人出点子,“干脆把他送到‘问题少年学校’吧”,那不是常规学校,而是“学生病医院”,用一些特殊方法改变孩子的行为。“就算耽误两年上学时间,让他的人生走上正轨也值得。”我像病入膏肓突遇良医,马上联系了一个叫“××教育训练工作室”的学校实地考察。那儿的孩子都穿着迷彩服,看着就正规,食堂宿舍条件也很好,我们这才放心地把小蒙交给他们。

但之后的反馈并不理想,听说教官一半是当兵出身,只要谁调皮捣蛋,一个扫堂腿过去就压服你。小蒙性子太倔,竟跟教官顶嘴:“你丫就是打死我,也别想让我听你的。”毋庸置疑,他身上很快有了青紫淤血,没少被教官“修理”,最终被管得服服帖帖。

其实“军事化管理”是“特殊学校”必须的,就像日本之所以是今日之日本,靠的就是规则和纪律,我也认同其管理方式,但那儿“同流合污”的环境却对孩子很不利。由于是“差生集中营”,其他差生对小蒙不免有影响,原来他没有的撒谎、拉帮结伙这些毛病,后来都有了。当然隐藏得很深,是期满回家后才发现的。

半年后,经朋友帮忙,有所民办高中愿意接收小蒙,他重新回到课堂。

我发现他还是有变化,跟人说话变客气了,不再犯横,但话明显少了,有了自闭倾向。他虽然知道读书了,可看的都是武打和荒诞穿越的书,品位还是不高。由于原来底子就不好,加上在训练营学知识很少,导致他功课依旧差,只不过性情没那么张狂了。

我陷入深思,不知道这段特殊的生活体验,能对他的人生有多大帮助。


好的亲子关系胜过任何教育机构


惑  :面对“问题生”,求人不如求己      谢钓(45岁 男 公务员)

我女儿天生叛逆,不爱读书,就喜欢泡网络,脾气犟不服管教,尤其早恋导致成绩差,让我们头疼。我们事业再顺、奖金再多,可一看到她就万念俱灰,啥成就感都没了。

看报道,社会上有各种针对“问题生”的特殊学校,本想把她送那儿去,看换个环境是不是能改头换面。但当各种血腥残暴的消息传来时,我们被吓住了。据说有的学校悄悄用电击治疗网瘾孩子,用几乎让心脏休克的“超体能训练”,治疗孩子的没意志力。轻的也是关禁闭,体罚孩子,重的是南宁有个“起航拯救训练营”,竟将网瘾少年殴打致死,引起社会轰动。

我愤愤地跟妻子说:“这种学校简直像监狱,孩子没病也整出病来,不去!” 

但孩子总要拯救啊,我们只好投问社会上的心理医生,还看了很多教育专著,发现有些观点颇让人受益,比如“好的亲子关系胜过好的教育”“查找孩子堕落的源头,对症下药才有效”,于是我们开始了家庭自救。

首先,我和爱人相互检讨了这些年由于一些情感误会像“外遇”等,引发的家庭矛盾对孩子的伤害,决定此后要相敬如宾,给她创造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环境。其次,我们用“投其所好”的方式,比如添置新电脑,和她一起玩魔兽,跟她建立亲密关系。她经常“数落”我们:“好笨啊,你们应该这样。”等双方能平等交流了,再伺机向她灌输正确人生观。都说女孩要富养,才不会为了钱做下贱事,于是我们把零花钱翻番,但要求她记账,同时记得给老人买礼物。在钱的驱使下,她都欣然地做到了······

就这样,慢慢的她的性情有所改变,虽然还是脾气大、叛逆,但至少懂得跟家人交流了,对大人的意见也会一分为二地接受了,算得上是“正常孩子”了。


培养专注力、纪律性、协作精神有助于矫正孩子身上的坏毛病
 

 教育论坛    

反对方:亲情是最重要的教育

苗晓莉(北京22中学生家长):导致孩子有“问题”的根源很多。拿网瘾来说,有的是因为家庭不幸福,孩子感觉孤独,才在网络上寻找温暖,形成情感依赖。还有的是因为学习压力大,通过玩魔兽这种刺激游戏发泄情绪。只有父母才最了解自家孩子,能对症下药。而“特殊学校”孩子多老师少,会忽视孩子的个体差异,做不到“一对一”管理。另外父母自己改造孩子,也会加深彼此感情,让孩子对父母的付出理解更深。

何沙流(电台教育频道记者):很多“特殊学校”都是民办的,并无权威部门的资质认证,用夸张的广告吸引家长。他们利用家长改造孩子的急迫心理,把学费定得老高,有的三个月就高达2万元,赚钱才是其真正目的。而且他们多采取极端方法教育孩子,比如一天行走30公里,不听话就打。这一是给家庭造成沉重经济压力,二是会让孩子内心恐惧、焦虑,影响今后的成长。另外,很多“问题孩子”都是家庭矛盾造成的,当孩子变正常回家后,因为“重入虎穴”,基本上又打回原形,效果并不明显。

倪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大部分孩子只是青春期有点叛逆,问题并不严重,过了那段时间就好了。如果非把他送到“特殊学校”,那里施行的是“择差”教育,近朱者赤,本来还行的孩子跟差生待久了也变差了,所以最好不要去。其实国家有资质认可的工读学校,如果孩子问题严重,不妨送那儿去,教育孩子还是正规机构更保险。 

赞同方:别把“特殊学校”妖魔化

李继洲(河北青少年问题研究会研究员):有些脾气暴躁的孩子,当父母去“特殊学校”给他送穿的,上去就一顿拳脚,质问大人“为什么送我来这儿”。面对这种暴力倾向严重、不尊重父母的孩子,有时军事化的“野蛮教育”还真管用。在美国西点军校,如果士兵不服从命令,教官一样是一顿猛揍。咱们的“特殊学校”就当是提前让孩子入伍了,以严厉严格的身心管教,让他们懂得社会规则,做个正常人。

刘守义(北京高等教育网编辑):有些负面报道把“特殊学校”妖魔化了,其实大部分学校的生活还是丰富多彩的,除了半军事化的长途行走、法律教育外,还去全国各地徒步旅游,去孤儿院敬老院送温暖,去农村摘棉花、锄地。这样做,一来让他们懂得人要自食其力,二来体恤民情,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这种经历对于戴着高度近视镜整天学习,很少运动和晒太阳的孩子来说,未必不是好事,至少身体健康了呢。当然进了“特殊学校”就得接受严格管教,对孩子的心灵是种考验。但正因为里面难熬,他才渴望出来回归家庭,过上自由生活,所谓失去才知道珍惜。

中国式成长
关键字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