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心敲开幸福门
在江苏省昆山市锦溪镇,提起张惠琴这个名字,熟悉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年老的人夸她有孝心,同龄人则夸她是学习的榜样。从“文明市民标兵”到“巾帼道德模范”再到“感动苏州十大孝儿女”,张惠琴获得过很多荣誉。
2014年2月15日,记者拨通了张惠琴的电话。对于家乡人的赞誉,张惠琴柔声细语地回应说:“我其实很平凡,我的心愿就是让家人能幸福开心地生活。”
感恩,拥有一个特殊的家庭
1970年4月,张惠琴出生在昆山市淀山湖镇徐泾村。她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母亲徐祥珍是下放知青,父亲徐义和是苏州市服装厂的工人。在张惠琴的儿时记忆中,父亲常年吃药,家里的经济条件一直不好。
3岁那年,张惠琴突然发起高烧,双腿没了力气。徐祥珍抱着女儿跑到苏州市儿童医院看病,医生确诊张惠琴患了小儿麻痹症。
前一天还活蹦乱跳的女儿,怎么突然得了小儿麻痹症?医生的诊断让徐祥珍夫妇愁容满面。庆幸的是,女儿的病情发现得比较早,及时治疗是可以治愈的,只不过需要一笔不小的治疗费。
“如果不治疗会耽误女儿一辈子,可如果治疗家里根本拿不出这笔钱。”那天晚上,徐祥珍夫妇整夜没睡。第二天,夫妻俩去了各自的亲戚家中借钱,他们决定了,“即使家中债台高筑,也要治好女儿的病。”
经过两年的治疗,张惠琴痊愈了。5岁的她又可以和小朋友们一起跑跳、打闹。然而,徐祥珍夫妇的生活却变得更加困难,他们既要偿还欠款,又要养活三个儿女。一次偶然的机会,徐祥珍听到了一个消息——锦溪镇卫星村有户姓张的人家想收养孩子。
于是,徐祥珍开始打听这户人家的信息,她也因此认识了张幸妹。
张幸妹的家庭很特殊,她是父亲张留荣收养的女儿。为了延续张家的香火,张留荣还为女儿招来了女婿蒋炳林。尽管是收养的女儿,张幸妹却很孝顺,可唯一让张留荣遗憾的是,张幸妹结婚多年未能生育。
就这样,张幸妹收养了年仅5岁的张惠琴。徐祥珍将女儿送到锦溪镇卫星村,她告诉女儿,这里的生活条件要比家里好,同时也告诉了张幸妹,女儿曾患过小儿麻痹症,补充营养很重要。
收养张惠琴后,张幸妹的家里常常笑声不断。担心张惠琴会旧病复发,张幸妹每天换着样给女儿做鸡蛋吃,以增强女儿的营养。那段时间,徐祥珍常跑到张幸妹家里看女儿是否适应新的环境。半年后,张惠琴被张幸妹照顾得白白胖胖。徐祥珍彻底放了心,她常常向亲友们说女儿能遇上张家的人是交好运了。
张惠琴说,自己的童年一直生活得很幸福,但她也有难过的时候。养父蒋炳林的脾气不好,常常因为生活上的一些事情和养母争吵,每当这时张惠琴就盼着自己能快些长大。她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帮养父母分担家事,有能力化解家里人的矛盾。
孝心,生母和养母同样重要
1984年徐祥珍作为下乡知青回到了镇上生活。她被安排在劳动管理所工作,生活有了好转,而张惠琴也在镇上高中上学,得到了徐祥珍的照顾。张惠琴高中毕业后进了镇办企业,尽管还没结婚,但张惠琴已经成了家里的当家人,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就是在那一年的冬天,徐祥珍因为子宫肌瘤而大出血,张惠琴知道这个消息后立刻回到了徐祥珍家中。
“你已经是张家的孩子了,叫你外出打工的哥哥姐姐回来照顾我吧。我没养过你,现在怎么好意思让你照顾我。”面对亲生女儿,徐祥珍心生愧疚。
听到徐祥珍的这番话,张惠琴鼻子酸了,她告诉徐祥珍:“虽然我们多年来一直分开生活,但是你给了我生命,没有你就没有我。你生病了,哥哥姐姐不在身边,我照顾你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血浓于水,几句话将这对母女的心拉近了。
然而,张惠琴没有想到,自己回去照顾亲生母亲的举动让养母伤了心。
那段时间,卫星村的邻居们议论纷纷,都说收养的孩子靠不住。而张幸妹也是整日闷闷不乐,看着女儿照顾徐祥珍忙碌的身影,张幸妹的心里阵阵失望:多年来她是白疼女儿了,张惠琴的心始终在亲生母亲那里。
细心的张惠琴察觉出养母的变化,她每天晚上在睡觉前都坚持陪养母聊天,回忆小时候养母喂她吃饭,给她讲故事的情景。在张惠琴看来,亲生母亲给了她生命,养母给了她幸福的生活,两位妈妈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同样重要。
渐渐地,张幸妹的心结打开了,她不但不阻止张惠琴去照顾徐祥珍,自己有时还会过去找徐祥珍聊聊天。
1993年,张惠琴和恋爱多年的俞东兴喜结连理。第二年,两人生了一个儿子。张惠琴常对丈夫说:“父母和儿子能否幸福的生活,我们的大家庭能否和睦相处,首先要取决于咱们的婚姻是否稳定。”多年来,张惠琴和丈夫相敬如宾,两人一同化解了家中的一个又一个矛盾。
调解,让家人更快乐地生活
2008年春节期间,蒋炳林的脾气异常暴躁。他不是和张幸妹吵架,就是在家中乱摔东西。而张幸妹受不了丈夫无理取闹,两人开始斗气。原本温馨和睦的家庭因为两位老人的争吵,气氛变得紧张起来。
张惠琴耐心地和养父母沟通,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以前蒋炳林务农,赚的钱虽然不多,但也算有稳定收入,而如今蒋炳林年纪大了,身体不如以前,收入自然就减少了。尽管有张惠琴夫妇给他养老,但蒋炳林的心中仍缺乏安全感。所以他常常感到心烦,并会把厌烦的情绪向妻子发泄。
该怎样化解父母的矛盾呢?一方面张惠琴劝说养母,让她主动和蒋炳林和解;另一方面,为了让养父安心,张惠琴又给他办理了社会保险。在年满60岁以后,蒋炳林每月能领到840元钱。这笔钱不算多,但却让蒋炳林吃了定心丸。后来张惠琴也给养母办好了养老保险,老两口每月能领到近三千元养老金,父母老来有了保障,还有女儿的贴心照料,老人心情越来越好。从那以后,蒋炳林不再乱闹脾气,而张幸妹也是四处夸赞女儿孝顺。
每当家里有重大的决策,张惠琴都会和养父母、丈夫一起商量。例如,为了儿子上学方便,张惠琴想在锦溪镇买一套商品房,一家人搬到镇上居住,当时房价涨得很高,在征求意见时,养父母都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卫星村离镇上不远,另买商品房还要贷款,压力太大。张惠琴理解父母的心情,知道他们看问题比较保守。于是,她耐心地做养父母的工作,让他们放心,家里家外她都会安排妥当。张幸妹夫妇最终相信了一手养大的孩子,同意张惠琴在镇上买房,并慷慨地拿出自己的积蓄。张惠琴最终贷款买了新房,她没有食言,把养父母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
张惠琴常说,她拥有一个大家庭,除了亲生父母、养父母之外,还有公公和婆婆关心她。2013年春节期间,张惠琴的婆婆王爱大生病住进了医院,她不仅陪着丈夫守护在婆婆的病床旁边,还上网查询哪些食物有利于婆婆身体的康复。一天夜里,婆婆睡不着觉,握着张惠琴的手说:“我的儿子一直是粗心大意,是受你的影响,他变得孝顺了,谢谢你。”听到婆婆的这番话,张惠琴的心里暖暖的。
如今因为张惠琴的缘故,徐祥珍、张幸妹和王爱大三个人越走越近。她们经常会聚在张惠琴的家里像亲姐妹一样聊天,每当这时候,张惠琴都会做一桌子的好菜。张惠琴感叹说,能孝顺三位妈妈是她的福气,陪三位妈妈吃饭,听她们聊起温馨的往事,自己的心里总会升起浓浓的亲情。
热爱生活的张惠琴有颗善良的心
张惠琴和三位母亲参加妇联活动
幸福的一家人
张惠琴感叹说,能孝顺三位妈妈是她的福气,陪三位妈妈吃饭,听她们聊起温馨的往事,自己的心里总会升起浓浓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