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门四代共铸铁血军魂

作者:文/郭懿
婚姻与家庭 2021-08-24 14:01:47

山东省青岛平度市南村镇抗战老兵董成森一家四代先后十七人入伍,他们奉献国家无私无悔,倾尽满腔热情爱国拥军,让红色家风代代相传。

image.png董成森家庭军人辈出,获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

山东省平度市南村镇的抗战老兵董成森幼时便参军上了战场,从此和军营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家庭四代共培育了17位军人。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后人,报效国家无怨无悔。去年,董成森家庭获评全国文明家庭。

一面照片墙,一家报国人

抗战老兵董成森是全家人的偶像。1943年入伍,15年的军旅生涯,他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在烽火连天中,董成森骁勇善战,总是冲锋在前,从不畏惧。在青岛战役、孟良崮战役等重大战役中,他屡立战功,也多次负伤。

听着战斗故事长大是董家每个孩子的童年。董成森每次讲故事时,都是一开始正襟危坐,越讲越激情澎湃,铿锵有力的话语、坚毅的眼神、坚定的手势……孩子们从中读懂了一位军人的崇高信仰、顽强的革命斗志,红色家风已然在董家每一个人心中生根。“从小就觉得当兵好,当兵很光荣,想当英雄首先就要当兵。”二儿子董希云说。

走进董成森的家,与解放军相关的纪念品、小物件随处可见,但尤为醒目的是那一整面的军装合影照片墙。

虽然脱下了军装,但董成森心底的军人情结这辈子都抹不去。大儿子董希祥穿上军装的那一天,董成森也郑重地穿上当年的军装,小心翼翼地戴上军功章,然后在家里正屋的西墙上写下“铁心跟党走,报国一家人”十个字,并和大儿子在大字前留下了第一张合影,又将合影挂在了墙上。

随着董家参军入伍的人越来越多,墙上的军装合影照片也越来越多:二儿子董希云、小儿子董希顺、孙子董玉琦、外孙女赵玉娇、曾外孙宋杰……每一个通过入伍审核的董家人,都会在穿上军装的那一刻,来到墙前与董成森一起照张相,并将照片带在身边,在遇到坎坷时拿出来汲取力量。“每当军事训练遇到困难时,我都会拿出这张相片,暗暗地告诫自己,我是抗战老兵的后代,一定要刻苦训练当标兵,不能给爷爷丢脸。”孙子董玉琦说。外孙女赵玉娇也深有感触:“姥爷是位神枪手,我也想要当一名神枪手。在新训结束之后的打靶考核中,我以10发10中96环的成绩获得新训旅的神枪手称号。我和姥爷的照片支撑着我、影响着我,给我力量”。

在董家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每年都会在“大家长”董成森的带领下到烈士陵园扫墓,举行庄严的仪式。“我们要牢牢记住红色江山来之不易,是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继承烈士遗志,传承红色基因,立志为人民服务。”董成森常常以此告诫后辈。

70多年的光阴,在董成森的影响下,董家17位军人兵种遍及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及武警,阵容整齐、英姿飒爽的他们也成为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家风是家庭的灵魂,需要一代代传承。“他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着一个军人的担当。我心中对他充满敬仰。”在董家后辈眼中,董成森就是这样的存在,他凝聚的家风,就是这个家庭的“魂”。

image.png

董成森的曾外孙宋杰(中)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方阵中,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少时屡立战功,老来率众致富

与董家人的童年截然不同,董成森的童年是在战乱和贫困中度过的。1927年,董成森出生在平度市南村镇前双丘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6岁时母亲和弟弟被土匪掳走,父亲被打成重伤;11岁的董成森给地主家放牛,挑起了家庭重担。

那时,日军在平度占领了大片土地。从小仇恨侵略的董成森,便利用放牛的机会当起了八路军的交通员,凭借着勇敢、机智和冷静,他每次都顺利地完成任务。

在与日军和伪军的一次次周旋中,董成森慢慢积累了斗争经验,也逐渐萌发了革命意识。1943年,15岁的他正式成为了一名抗日战士,跟随部队参加了潍县战役、青岛战役、孟良崮战役等多次战斗,并在战役中屡立战功。

在董家珍藏的匣子里,一枚枚军功章无声讲述着那段峥嵘岁月。大大小小伤疤在董成森的身上随处可见,最明显的是他腿上那块拳头大小的伤疤。1944年7月,董成森所在部队接到拔掉易攻难守、拥有优质装备和碉堡式结构的兰底据点的指示。敌我军事力量悬殊,战斗异常艰难。重机枪手董成森为了掩护先锋爆破小组前进,在侧方不停扫射,被敌军的炮弹炸晕。当他逐渐恢复意识时,他不顾伤痛,捡起已牺牲队友手中的炸药包,奔向敌人据点。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胜利的号角终于吹响,而董成森因腿部失血过多晕倒在战场上。这一战,董成森因勇猛表现荣获三等功。重忆那段烽火岁月,董成森依然难抑激动的心情。

新中国成立后,组织上安排董成森到速成中学学习文化,这意味着他可以在部队有更好的前景。但是在学成之后,董成森却出人意料地提出退伍回乡。“我当兵就是为了打跑侵略者,革命不是为了个人前途,更不是为了钱。”董成森说。   

回到山东老家务农后,董成森面对的是沉重的家庭负担,七个年幼的孩子,还有年迈病重的老父亲需要赡养,日子过得很是艰难。有人劝负过伤的董成森去办一个残疾证领取补贴,但是被他拒绝了。后来,公社领导又让他到武装部当干部,他也拒绝了:“我回家不图当干部领取补助,农民都在地里干活,他们能活下去我就能活下去。我现在还能劳动,我不需要国家补助。”董成森始终保持劳动者的朴实本色,再困难也不向国家伸手的精神,深深影响着董家的后辈们。

隐姓埋名回到家乡不久的董成森因为勤奋、能干,被推选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在这岗位上,一干就是30年。面对常年吃不饱饭的乡亲,面对干旱少雨的土地,董成森带领党员打机井、修水利,让村里的农田旱能浇、涝能排,确保粮食丰收。面对吃饱饭、干劲足的乡亲们,董成森积极鼓励群众开展种植、养殖业,通过发展高附加值农业搞活村子里的经济,这一做法,不仅让村民手头富裕了,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使前双丘村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两代军人受检阅,祖孙圆梦天安门 

201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正在进行中。阅兵现场,一对特殊的祖孙共同出现:时年89岁的抗战“老八路”董成森,和时年25岁的百团大战“白刃格斗英雄连”英模部队战士曾外孙宋杰。

看着阅兵式上那些先进武器和英姿飒爽的受阅部队,董成森感慨不已。他说这些“大家伙”可比以前厉害太多了。“第一次接受毛主席的检阅,一般的小炮都是用牲口拉着,只有榴弹炮等大炮才可以用牵引车拉。再看现在,国家强大了,军队也强大了。有生之年我能参加阅兵式,此生已经没遗憾了。”董成森感慨道。

原来,早在1949年,作为军人代表董成森,因打靶成绩的两环之差未能成为开国大典受阅方队中的一员,这也成了他一生最大的遗憾!董成森心中久久深埋的阅兵梦在董家是个“公开的秘密”。

曾外孙宋杰在得知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的消息后,他第一时间告诉了太姥爷董成森。而接到作为抗战老兵代表参加阅兵的邀请时,董成森也第一时间拨通了宋杰的电话,并和他约定“好好训练,届时一起光荣受阅。”

2019年10月,带着曾外祖父的阅兵梦,宋杰再次出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方阵中,董家跨越半个多世纪的阅兵梦终于得以实现!

董成森家庭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人》节目录制。在中央电视台舞台上,董成森一家人身着军装重温入伍誓言。铿锵的誓言和崇高的家国情怀,令在场观众无不动容,掌声雷动。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见证了一家四代跨越70年的阅兵梦圆,也见证着军人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军队的一片赤胆忠心。红色基因在董家人的血脉中流淌,任沧海桑田岁月变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忠孝美德,代代相传”的红色家风在董成森的家庭中赓续绵延,写就了中国军人家庭的铁血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