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就像盛开的金达莱
三世同堂的崔基玉一家
在长白山下的延吉市, 提起冷面,很多人会想起崔基玉。不仅因为她经营了一家朝鲜族“老字号”饭店,还因为她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2009 年,崔基玉一家被国家民委评为“全国幸福家庭”。当时有人问她什么是幸福?她说,金钱和荣誉都不能让人幸福,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应该来源于家庭。多年来丈夫高荣云给予她的支持和理解,让她感到既温暖又充满力量。
一份支持,收获幸福
1991 年,崔基玉工作的饭店面临倒闭,很多人劝她寻找新的出路。可是,一直想将朝鲜冷面发扬光大的崔基玉,却要接手这个当时有着163 万元欠债的“烂摊子”。很多人不理解她的决定,只有丈夫高荣云支持她。
为了经营好饭店,崔基玉带领饭店的冷面师傅,向许多朝鲜族前辈请教制作冷面的传统技艺。从如何制作筋道的面条到爽口的冷面汤,他们集多家所长,潜心研究。
崔基玉的辛苦没有白费,冷面一推出,就得到人们的喜爱,最多时一天能卖1.4 万碗,饭店的员工从最初的7 人增加到40 人。
将企业转亏为盈后,很多人向崔基玉请教成功的秘诀。她觉得是丈夫的支持和理解,才让自己取得了成功。在他们携手的36 年里,高荣云将工作以外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家里。丈夫是她人生路上的一位好导师。
在传统的朝鲜族家庭,一直是“男主外女主内”,但高荣云觉得不能局限在传统观念里,自己的时间相对充裕,多分担一些家务、照顾好老人和孩子,是对妻子实现梦想最大的支持。
由于饭店的营业时间较长,下班很晚,高荣云一直坚持每晚接妻子回家。谈及这个细节,高荣云说,理解和支持固然重要,但陪伴才能让辛苦的妻子感到温暖。
尽管工作忙碌,但崔基玉对儿子的教育从未放松。她常说,种下好思想,收获好品德;种下好品德,收获好行动。为了培养儿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假期时她会带儿子去饭店当服务员,让他体会劳动的辛苦,感受赚钱的艰辛。
在一家人的共同努力下,崔基玉的饭店越来越红火,规模也越做越大,她将这一切归功于“家和万事兴”。2014 年5 月,他们一家被全国妇联
评为“全国‘最美家庭’”。她说,这个“最美”象征着美好和美满,也让她对幸福有了更深的体会。
崔基玉
一份传承,收获美好
高荣云在大学从事法学教育多年,学生们评价他是一位认真负责的好老师。在儿子高凤烈的童年记忆里,别人家每到晚上都会坐在电视机前观看节目,而他们家很少开电视,父母总是习惯在灯下看书。
起初高凤烈很不理解,还好奇地问父亲:“你们工作那么忙,为什么还要这样辛苦地学习呢?”高荣云就告诉他,只有坚持学习,才能掌握不断更新的知识。
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高凤烈从小学习就十分刻苦。有时候放学早或者假期,高凤烈会去听父亲讲课,在他眼里,课堂上的父亲与生活中不同。平时父亲并不是一个多言的人,可一旦开始上课,就变成了滔滔不绝的“演讲者”。
尽管当时一些晦涩的法律术语高凤烈并不理解,但父亲的讲解,又让他好像明白了一些。受到父亲的影响,高凤烈对学习法律产生很大的兴趣。考大学时,他选择了法学专业,并一直读到硕士。
大学毕业后高凤烈有去法院工作的机会,但父亲的一席话改变了他的想法。高荣云说,自己很支持儿子从事法律工作,但父母的年龄大了,虽然饭店是家族企业,可背后却承载着朝鲜族饮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每个行业都有特殊的一面,如果能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企业发展中,也是另外一种贡献。
听了父亲的话,高凤烈决定接手母亲的公司。其实他对冷面也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小时候母亲拿着筛子,将用土豆粉和好的面顺着筛子眼下到锅里,煮好后放到凉水中再捞出来,浇上黄瓜丝、辣椒粉调的汤,吃起来很美味。那个时候物质匮乏,逢年过节能吃上一碗冷面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上班前,高荣云再次叮嘱儿子,学习法律更要遵守法律,特别是在经营企业上,半点不能马虎,在平时的工作当中要时刻保持一个“法律人”的认真和严谨。
高凤烈上班的第一天,崔基玉安排儿子从服务员做起。她说,如果没有亲自接触顾客,就无法体会到顾客真正的需要。就这样,高凤烈在两年的时间里,做了服务员、厨师助理、饭店领班、经理助理和总经理。此时,当年只有40 人的饭店已经发展成拥有多家连锁店的餐饮公司。
有了收获,也不忘分享。高凤烈还记得,小时候每逢过年,母亲都带着他去困难员工家中探望。他说,父母一直培养他懂得分担、学会分享,只有帮助别人才能感受到快乐。现在他依然坚持每个月从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资助两名贫困学生。
多年来,崔基玉一家累计捐款两百多万元。他们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也感受着美好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