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的“感恩练习曲”
常常听到父母们发出这样无奈的感叹:现在的孩子,不懂得感恩,把一切都视为理所应当。但是,提到“感恩”,它又像是一个很抽象的词语。如何帮助孩子真正理解“感恩”?如何在生活点滴中学习“感恩”,在“感恩”中涵养孩子阳光的心态、健康的自尊?更重要的是如何将“感恩”作为一种家庭文化来传承?我们在陪伴儿子的成长中寻找着答案。
岁末答卷,记下一年中最珍重的
对帮助过我们的人说声“谢谢”很容易,但是,我们往往忽略的是对家里最亲近的人表达感谢。所以每年的岁末年初,我们家都有一个“家庭惯例”:一起完成一份问卷。在这一天,我会准备一桌丰盛的晚餐,精心制作家人爱吃的饭菜。晚饭后,我们会围坐在餐桌旁,每个人发一张纸、一支笔,认认真真地完成一份问卷,这份问卷分为两部分:对过往一年的回顾、对未来一年的展望。其中包括六个问题:
在过去的一年中,你最想感谢的人和事是什么(至少三件)?你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至少三件)?你最满意的事情是什么(至少三件)?
在未来的一年里,你最想实现的事情是什么?你希望家人给你哪些帮助?你最想做哪方面的改变?你希望家人做哪些改变?
这些问题并不难,但是需要每个人静下心来,去回顾这一年以来家人彼此相处、一起走过的每一个日子。每年的这个时候,我们一边想一边写,同时也在一边回忆一边感动……写完之后,我们会把每个人的答案念出来,分享给大家。每一项回答,都是发自内心深处最真诚的表达。
这个“家庭惯例”是从儿子上小学一年级开始的,当时他只会写非常简单的字,大部分是用拼音写出来的。现在儿子上高中了,马上就要考大学离开我们,我们希望每年保留的这份作业,都能成为他日后最温暖的记忆。
儿子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年他在答卷中这样写到——我要感谢妈妈的是:晚上帮我弄作业;老陪我一起玩;给我做好吃的。我要感谢爸爸的是:把灯泡修好,使我的眼睛更好;老陪我一起踢球;每天晚上给我们削苹果吃。
儿子上中学后某一年的答卷是这样的——感谢爸爸:每天接送我上下学,非常辛苦(学校离家比较远,爸爸每天需要很早起床送他上学);同意我买最喜欢的篮球鞋(那个款式的球鞋价格比较贵,一开始我们并没有马上同意他买);陪我一起看球赛(看篮球赛和足球赛是父子俩最开心的时光)。
感谢妈妈:经常做好吃的饭菜;努力理解我的想法和做法(进入青春期之后,每过一段时间,我们都会有一次较为深入的谈话,了解他的想法和需求);给我一定的自由(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他空间自己做决定)。
琐碎日常,发现值得感恩的点点滴滴
“感恩”,除了对帮助过我们的人表达感谢,更重要的是,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数算我们得到的恩典。生活中种种不如意很容易让我们产生负面情绪。有段时间,我家里也出现了各种抱怨的声音: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公司客户提出的要求太苛刻;老爸老妈每天电话里太啰嗦……琐碎的生活,让我们看到太多不满意的地方,却忘记了那些值得感恩的事情。
后来,我们希望能扭转这样的情况,于是全家人开始每天晚上写下这一天值得感恩和开心的事情,要求每人至少写下五件。开始写的时候,总觉得日子平淡无奇,没什么特别值得感恩和开心的。但是为了完成这项作业,也需要挖空心思去想。于是,生活中那些点点滴滴值得感恩的画面,慢慢地呈现出来:
今天上班的路上很畅通,提前到公司,能从容地吃个早餐;老师今天布置了很少的作业,而且都是会做的;下班回家的路上有点堵车,但是正好可以和儿子聊一聊北京男篮的比赛;同学约好周末一起去打球,庆幸自己生活中有志趣相投的好朋友。
渐渐地,我们发现数算生活中的恩典不再是一件难事,并且,我们也都感受到:即使是再平常不过的日子里,也仍然有太多值得我们感恩的事情。而日常点滴的感恩,让我们拥有了更正向更健康的心态去面对一切。
感谢苦难,它是化了妆的祝福
家庭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事,当孩子生病住院的时候,一家人最容易焦虑着急,这时候往往会互相抱怨,却忘记了感恩。
儿子上中学的时候,生病住院需要做手术。在那段日子里,我们都承受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因为手术有风险,如果不成功,需要再次开刀,但是如果不进行手术,情况有可能恶化,就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当时我们考虑到孩子已经长大,他需要知道自己的病情,所以我们把病情、医生的治疗方案、手术可能存在的风险都和孩子进行了沟通,最重要的是我们告诉孩子:无论发生什么,爸爸妈妈都和你在一起。
开始的时候,他也抱怨:为什么生病的是我?我为什么这么倒霉?这时候作为父母,我们用励志故事、心灵鸡汤来安慰他会显得非常苍白,因为毕竟经历生病、承受痛苦的是孩子。无论我们多么爱孩子,都没有办法代替他来经历这些,只有安静地陪伴他度过这段艰难的时间。儿子第一次经历手术,心里充满了恐惧和不安,在推进手术室的那一刻,爸爸简单却坚定地说了一句:“相信医生会尽力给你做好手术,爸爸在外面陪你!”手术很顺利,我们也很感恩没有遇到最糟糕的情况。
在接下来的住院恢复期间,也是我们一家人沟通、分享、交流思想最多的一段时间。我们把每一天从医生护士那里得到的进展情况都告诉孩子:今天的化验单上显示,炎症已经比昨天好了很多,明后天就应该恢复到正常值了……孩子也为他每天一点点好转而高兴。尽管身体恢复期间要承受疼痛,但他还主动和我们聊起健康的时候,在学校发生的那些开心的事情,也切身体会到健康有多重要。他还憧憬着出院之后,能回到操场和同学一起痛痛快快地打一场篮球。在医院,每天都要做很多的化验和检查,在经过那些科室的时候,我们能看到很多来自外地的父母抱着孩子,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来北京看病。回到病房后,儿子说他很幸运自己生活在北京,能很方便地到全国最好的医院看病,而不用为看病四处奔波……
后来,儿子出院之后回顾那段生活,非常感恩父母对他的悉心照料,他在作文里写到:“我看到爸爸的伟大,我理解了什么是父爱如山。”这对于一个处在青春期,正在努力挣脱父母管教的男孩来说,能够体验到这些实属不易。第二年暑假,他还冒着酷暑,在北京最闷热的桑拿天,独自一人去北京儿科研究所,帮外地亲戚的孩子开药,从寻找科室、咨询医生,到开处方、付费、拿药都自己完成。一个13岁的孩子能做到这些,与他住院期间所看到的那些外地父母带孩子看病的艰难有很大关系。
有人说“苦难是化了妆的祝福”。其实,艰难的日子,更能让一家人在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努力。无论遇到多难的事,都不抱怨、不放弃,学会感恩,看到艰难背后的祝福,并且能通过自己的经历去帮助别人。孩子就是这样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担当和助人。
心怀感恩,身教自成家风
每个人对教育都有各自的定义。而对我来说,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父母奉行感恩,孩子自然会承袭下来。
在家庭生活中,我们总是难免会和家人产生一些矛盾和分歧。这种时候,我们能否安静下来,想一想对方那些值得你感恩的事情。有一次我和妈妈产生了冲突,事情过后,我找来一张纸,列下了妈妈那些让我感恩的事情:
妈妈会做针线活,经常帮助我们缝缝补补;妈妈不拘小节,不计较金钱的得失;妈妈不爱发脾气;妈妈生活能自理,不给我们增添负担。
当一口气写下满满一张纸之后,我理解了那句经典的话: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从那以后,我罗列出每个家人那些值得感恩的地方,时不时地拿出来,看一看,读一读,提醒自己:珍惜家人在一起的日子,学会感恩。
我相信当父母怀着一个感恩的心对待家人的时候,孩子一定会看在眼里,学会珍惜和感恩他身边的每一个人。相反,如果我们对待家人、朋友、同事、陌生人是一种挑剔的、抱怨的心态,我们又如何教育孩子“你要学会感恩”?当我们真正把“感恩”活出来的时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感恩”教育。
“感恩”需要看到人和事好的一面,珍惜所得到的一切;需要放下抱怨,不去计较别人的过错。这样,感恩不再是一个抽象的词语,也不再只是学校、社会要求的某种特定的形式,而是实实在在深入到每个家人的血脉里,就像家族的基因一样,一代一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