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婚姻观会“遗传”吗?
母亲对婚姻的观念和态度,对女儿影响具体化在日常行为的点点滴滴。一位60后母亲的婚姻经历,让她对女儿的生活有了另一种期待。而另一位80后女儿从母亲婚姻中吸取了教训,却依然不幸福。两代女人面对婚姻情感中的纠结与困境,哪些是共性的“传承”,哪些是需要调整和改变的“个性”?
不愿让女儿在婚姻中失去自我
口述/祥云 采写/流水潺
微信朋友圈,我常晒我和“小棉袄”的照片:母女俩一起滑雪、K歌、逛街……在婚后这26年中,由于她爸太专注事业,无暇顾家,我家里家外当女汉子,身心疲惫,幸亏有“小棉袄”陪伴,母女“相依为命”,还算快乐。
可就在前不久,我俩闹了别扭,两代人的婚姻观第一次有了冲突。起因是“小棉袄”的准婆婆生病住院,她男友忙学车,让“小棉袄”帮着照顾他母亲。可怜这丫头从小娇生惯养,却每天下班穿过半个北京城,给准婆婆喂饭、扶她上厕所,还睡行军床陪夜。折腾了半个月,她眼圈黑了,人也瘦了几斤。
让人生气的是,那天她男友来我家,聊起他妈的病,他心疼他爸“照顾我妈好累啊”,对“小棉袄”的付出却只字未提,毫无感恩之情。尤其面对我膝盖水肿,一瘸一拐地做饭,他没抢着干活,只顾埋头发微信……
女儿男友走后,我就冲她发飙了!
“这还没结婚呢,他就如此无视你我,等你们结了婚,家务成堆,他什么都不管,非累死你不可!”我想给她敲警钟,女人是该贤惠,但“你的苦累一定要让他知道,让他学会分担”。更重要的是怕她走我的老路。
可女儿说陪准婆婆住院时,老人曾跟她商量买婚房的事,买房预算300万元,全是男友家掏钱,“房本写我俩名,人家对我这么好,怎么就不能打动你丈母娘的心,你不要对男人太苛刻了!”
什么叫苛刻?女儿的话让我一夜辗转反侧,几十年婚姻生活像电影胶片般闪过,我对她爸的“恨”如江水翻涌……
我俩是大学毕业相亲认识的。我学文,活泼浪漫,他是理工男,内向稳重,单位骨干。上世纪80年代末,男人拼的不是帅如都教授、温柔顾家似刘德华,而是谁加班多,谁被领导重用接的课题多。所以每晚给他打电话,他都是那话:“你跟孩子先吃吧,我干完活儿再回去。”回到家他还是埋头加班,他的图纸永远比孩子的作业本多。家务事他一概不操心。
有一次,我被他弄伤心了。女儿严重腹泻脱水,他在外地出差,那时没手机,夜里也打不着车,我愣是背孩子走了9站地去医院,刚进急诊科就累跪在地上……而他回来后啥都没说,把他妈从郊区接来帮我带几天孩子,又出差了。我失落得无语。
亲朋好友都说我“能忍”。其实看到别的女人被丈夫疼,我心里也不平衡。由于情感长期得不到满足,我失眠得厉害,看上去比同龄女性都显老,大病没有小病不断。
眼看大半生过完了,我还没体验到“被男人宠上天”的幸福感,总觉得太亏。更怕女儿重蹈我的覆辙。
所以,看到女儿对男友太痴情,我心疼她,更恨她不争气,难道我的命运DNA也遗传给了她?我希望说服女儿,选丈夫一定要“他爱你多过你爱他”,不能让她走我的老路。
走不出妈妈的婚姻“魔咒”?
口述/徐莹 采写/可可
高二时,发现爸有外遇,我震惊无比,抱着同学哭得稀里哗啦,又无话可说。我知道我妈太爱我爸了,爱得没了自我,被抛弃是早晚的事。
姥姥曾跟我透露一个秘密,“你爸特黏人。”他单位就在我家楼下,中午回家休息,我妈居然坚持了十多年,天天坐40分钟公交车回家吃午饭,还大言不惭地说“我在锻炼身体啊,不累”,可见她多顺从我爸了。
生活上,我妈把我爸当儿子养,不让他洗衣,不许他进厨房沾油烟。做8个鸡腿给他吃4个,给我3个,她自己吃1个。
看着我爸不到四十岁就升为副局,我家有车有房,特有面子,我当然理解妈妈了。只是万没想到,妈全力以赴给爸营造的幸福温床,最终睡了别的女人。
幸好我在父母中周旋,俩人才没离婚。但之后过得还是貌合神离。
这事给我刺激很大,所以上大学后,我曾是恐婚一族,拒绝恋爱。直到遇见现在的老公,他比我大7岁,有才,年薪不菲,很宠我。
想到妈妈当年的付出换来的是父亲的背叛,我心里就没安全感。我不能像妈那样当保姆型妻子,我要让他宠着惯着,我知道香水永远比油烟味对男人有诱惑力,所以婚后我拒绝下厨,每月花1500元请保姆来家做晚饭。
但时间一长,天天有个外人在眼前晃,没了隐私,丈夫不大舒服了。那天跟我开玩笑:“俩人的饭菜有多复杂啊,不如你亲自做吧。不行?那我还不如娶个保姆呢!”
渐渐的,他对我的怨言越来越多,怪我成天跟姐妹逛街、买首饰、怪我没有生儿育女的计划,还上各种经营管理班,幻想当女总裁,“简直痴心妄想!”
面对他的质疑,我振振有词:“你不是说男人干事业压力大嘛,我以后多挣钱,也能帮你分担压力啊!”可他认为,我作为一个妻子,不理家政,家里生活秩序混乱,“我心情不好,上班压力更大啊!”
慢慢的,他在床上不爱碰我了,交钱也不痛快了。很快,我就查到他跟同事有了暧昧之情,我直截了当地问:“她比我好在哪儿?”他很诚实,说对方确实长得不如我,可做得一手好菜,常对他知冷知热。他竟然说,“不行咱俩就散了吧!”
听了这话,我的震惊不亚于当年父亲背叛我妈!
我这才意识到,女人只顾花枝招展地自我满足,不懂为家庭付出,就像婚姻缺了条腿,怎么走都是歪的。我决定赶紧拯救婚姻!
我跟着保姆学炒菜,学做酒酿。虽然油烟让脸上的粉底都花了,我邋遢得不敢直视丈夫,但我发现他看我的目光里,充满了爱怜和惊喜,连空气都变暖了。
这以后,只要我问他“你想吃什么”“快把衣服脱下来我洗”,或提着布袋准备去菜场,他的表情就无比灿烂。
保姆辞了,我又成了一个忙家务的小主妇。生活好像开了一个玩笑,我绕了一圈,好像又回到了我妈妈当年的境地。难道这是一个打不破的魔咒?
郝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绕开“宿命”,学习经营婚姻的艺术
一个女孩的成长,需要在心理上经历一个对女性身份的认同过程而成长为一个女人,母亲自然是女儿成长中的第一认同和模仿对象。不管母亲是个怎样的人,女儿的内心深处无论认同或是抗拒,她的身上一定会找到与母亲相像甚至完全相同的部分。就像我们的原生家庭,既是一个人生长发展中爱与力量的源泉,也是形成限制的因素。此非宿命,而是现实。
那么,若想不重复母亲婚姻的伤痛,拥有满意的婚姻,出路在哪里?
在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历程中,追求未曾满足的心理需求是我们的共性之一。在物质需求能得到基本满足的前提下,情感需求的滋养对一个人的安全感、内心充盈感以及自我价值感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随着心理发展的逐步成熟,情感满足的提供对象也逐渐从依赖父母的唯一性,逐渐过渡到更广阔的人际关系中,直到找到自己的人生伴侣,建立自己的亲密关系,这个独立的过程才可能完成。
然而,相当一部分的人们,虽然已经为人妻为人母,从表面形式上似乎独立了,内心却停留在某个未成年的年龄段,在关系里不断寻找童年未能满足的情感需要,且并未觉察。比如早年缺乏父爱,便期待在丈夫身上寻找被宠爱的感觉,甚至直接找个“大叔”嫁了。当下对“暖男”需求的盛行,亦尽显女孩内心对母亲般温柔体贴之情的渴求。这种寻求和配对,若二人你情我愿,彼此满足,自然幸福,就怕在婚姻这个动态发展的关系里,当因孩子出生或某一方开始感到不满足时,原来的平衡被打破,问题就出现了。
俗话说,“婚里没有婚外找”,这不是为婚外情找托词,而是对婚姻生活缺乏反思和经营学习的必然结果。
追求满足本无过,给我们造成困扰的,往往是追求满足的对象或途径错了位而不自知。
“小棉袄”的母亲就是从女儿身上弥补情感缺憾的典型例子,期待看到女儿“被宠爱”,以满足自己内心那个期待“被宠爱”的部分自我。这也是将女儿视为自身的一部分,从心理上和女儿未分化的心理表现。当这种期待被打破时,多年压抑的不满与愤怒像火山一样喷发,母亲“发飙”,母女冲突因此而起,曾“相依为命”的母女关系面临瓦解,甚至各自受伤。
生活中,母亲的用心良苦往往导致女儿的反感,殊不知,恰是母亲苦心背后对自我婚姻的不满情绪和自我期待的转移,让女儿感到被操控和被情感绑架的压力,反而让母亲这面婚姻的镜子蒙上了雾霾,让女儿看不清可以从中学习的部分。
负责貌美如花的80后女孩儿,从父母的婚姻中受了刺激,压抑着对背叛和被遗弃的恐惧,在反向形成的心理防御机制下,选择了与母亲完全相反的模式,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成为一个过度注重自我需求和索取的女人,忽略了一个妻子需承担的责任和应有的付出,差点导致婚姻的破裂。
我们需要打破一个对婚姻的幻想—— 一帆风顺!
我们需要认清一个婚姻的现实—— 经历风雨,方见彩虹!
因此,经营婚姻的核心在于学习积极面对婚姻中的不满意,才能减少重复母亲伤痛的可能性。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未经反省的生活,是不值得活的。”
首先,注重关系里收取和付出的相对平衡。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需要,并反思这些需要和我们的经历之间的关系。在寻求自身满足的同时,也关注并发现对方的需要,反思自己可以为对方付出什么。
其次,注重沟通的艺术,维护沟通中表达与聆听的平衡,千万不要一味抱怨。
第三,做好自己的角色平衡,学习相处的进退之道。婚姻关系的维持就像跳双人舞,主导与跟随,前进与后退,既要尽情发挥,又要随时调整自己的舞步配合对方,才能跳得和谐、跳得享受。
第四,保持独立意识并为之付诸努力。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独立,支持我们拥有良好的职业和社会身份。在关系中是平等的,有利于维护我们的自信和自尊。心理上独立于原生家庭,学习全然接纳我们的父母以及过去经历中的人和事,面向未来,为自己做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要做到以上几点,需要我们学习保持自我觉察,这是一种促进人格成熟的重要能力,是我们终其一生都需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