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养的女儿让人心寒
口述/张丽 采访/王姝
女儿两岁时我看到的一篇文章:主持人杨澜小时候,舅舅经常带她去最高级的餐厅吃西餐,去看最新潮的电影,说女孩子要见世面,不然将来一块蛋糕就能把她哄骗走了。当时的感觉如醍醐灌顶,女儿终归是要嫁人,若不从小培养她的“贵气”,万一将来真被哪个不良青年用几块钱给勾走,哭都来不及。
我们都是工薪阶层,但是对女儿很舍得花钱。她所有的用品都是品牌,从幼儿园大班就开始学古筝、拉丁舞,每年至少带她出一趟远门长见识……。女儿上初中后,我们将她送进郊区的一所寄宿制私立中学,这所学校的学生几乎都是“成功人士”的孩子,学费自然不菲,老公说希望女儿有上进心,将来也能过上流的生活。
今年女儿上高一。在我们的百般宠爱培养下,她衣着举止不俗,成为全家的骄傲。孩子两周回家一次,每到这天家里便如过节一般,冰箱早早就塞满了。女儿说想吃冰淇淋,老公能把哈根达斯店里8种不同口味都买回来。
上周老公开车途经女儿学校,就买了女儿爱吃的必胜客,想给她个惊喜。等了近一个小时,才远远看见女儿与同学走出来。女儿刚才还跟同学有说有笑,一见她爸爸,脸霎时阴下来。回来她跟我说,“以后别让我爸去接我了,让同学知道他开出租车怪难堪的。”
女儿的一番话惊得我好久无语,为了给她最好的生活,这些年我们节衣缩食,穿的都是早市上几十元一件的地摊货。连单位组团的旅游我都舍不得去,只为省出千把块钱让她去看演唱会。可她一趟美国三周体验营就花掉了家里半年的积蓄。为了应付一年好几万元的学费,老公天天加班,烟酒也几乎都戒了。
这几年孩子脾气变得越来越大,一点小事就迁怒于我们,因为我没有马上买到“苹果三件套”,休假还没结束她就返回学校,后来还是老公追着送过去,她才破涕为笑。我陪她坐同学妈妈的豪车去参加诗诵会,不巧我当天有点感冒,一下车就吐了。女儿不但没上前关心一下,还气急败坏地催我“磨蹭啥!”说我在同学面前给她“丢了脸”。她身上的骄娇二气,或许源自优越的生活。可现在的社会太现实,我们从心里内疚女儿不能含着金钥匙出生,自觉已经竭尽所能,换来的却是她的鄙视和冷漠。
家长互助
要“富养”不要“惯养”
瑜伽教练 杜郡嫣
我们重庆是一个很能体现这种“穷养儿子富养女”精神的城市,女孩是“女皇”,男生是“耙耳朵”。第一次听到这个观点我很赞成,女孩的气质和优雅的确需要下本钱,只是有一个原则:女儿要富养不能惯养。即使家里有了宝马,虚荣的女孩就保证不会被兰博基尼、玛莎拉蒂骗走吗?让女儿在物质上见世面的同时,更要让她多一些精神追求,树立正确的“三观”,这样她见到各式男人,才知道怎样选择,才能找到真爱。而作为家长,“富养孩子”不如在精神上“富养自己”。
“富养”不是钱的事
女子中专校长 席敏
“穷养男富养女”观点的形成跟社会环境有莫大关系。我们只要牢记一点,“富养”不代表家长要往女孩身上“砸钱”,穷人家女孩也可以“富养”。没有条件经常出去旅行、去剧院音乐厅,你不妨办一张借书卡,让女儿在书海中徜徉,让她知道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以平常心对待所有的富贵和浮华。生活中我们能分享她的快乐,接纳她的不足,理解她的悲伤,保守她的秘密,在无助的时候给她一个拥抱,这样“富养”出来的女儿,一定是精神上的“贵族”。富养女儿,其实是一种爱的方式,不是钱的事。
专家连线
过度强调穷养富养都是“虐待”孩子
王一欣 深圳燕园博思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
对于“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这句话我其实一直都不怎么喜欢,因为它传达的价值观有点陈年的霉味儿。穷养男孩,为的是磨砺意志,免其贪图享受,将来能够吃苦上进成就事业;富养女孩,为的是培养眼界,练就火眼金睛,不被蝇头小利吸引,嫁个富人家。先不评论这种赤裸裸的实用主义育儿观是否人性,放在现代社会,女人不上进,男人娶错妻,也都是会给生活带来巨大烦恼的事情,所以,这个“穷养富养”论真的该扔进历史垃圾堆了。
为什么说,过度强调穷养富养都是对孩子的虐待呢?
“穷养”会给孩子造成伤害,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有一种论调在鸡汤界非常流行,比如“我们小时候物质生活十分匮乏,但是我们有真正的快乐”云云,非要把物质匮乏和童年快乐这两件事情搞成因果关系。真相是,贫穷会给人带来非常严重的心理伤害,有些伤害甚至成为终身情结。所以,如果父母不是特殊情况,都应该努力奋斗,给孩子提供和周围环境相匹配的物质条件,让孩子免受“我比别人穷”的自卑感折磨。自卑感虽然有时候会激起人巨大的奋斗动力,但以此为代价获得的成功更多的是复仇的快感,而不是收获的喜悦。
有些父母会津津乐道类似“李嘉诚如何养儿子”之类的小故事,觉得富豪都在穷养儿子,自己当然要见贤思齐。强调穷养的豪门,往往拥有巨大的财富和声望,孩子被身边各种人仰慕宠爱,不会有自卑感。再说,豪门的穷养只是不让孩子陷入过分享受,免得玩物丧志,但决不会让孩子的日常生活受到委屈。普通家庭如果东施效颦,无故给孩子施加各种“穷养”的规条,那真的是潜意识在和孩子过不去。
强调穷养不对,但过度富养也是对孩子的虐待。以本文的案例来说,母亲决定对孩子富养的起因是考虑到“女儿终归是要嫁人,若不从小培养她的‘贵气’,万一将来真被哪个不良青年用几块钱给勾走,哭都来不及。”在此,母亲在内心早早地把两岁女儿的人生限定为“嫁个如意郎”,今后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这个目标服务。这种内心的限定对一个刚刚开始成长的女孩子是非常残酷的,甚至在某种象征意义上类似于给小女孩裹脚。
母亲富养孩子的做法也是非常残忍的。她把女儿送进全是“成功人士”子女的私立学校,让孩子生活在一群和自己的社会阶层、经济条件差异较大的人群中间,对于一个渴望认同的少女,除了使尽浑身力气向周围人看齐,她没有更大的信念和定力独善其身。一个人,长期过着需要自己踮着脚才能够到的日子,其痛苦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孩子只会越来越虚荣、纠结。
父母节衣缩食,几乎是举整个家庭之财力在对孩子实施富养计划,可是,这种过度付出也会给孩子造成伤害。因为父母的生活状态会激发孩子深深的内疚感,而孩子这个年龄是无法处理这种难受的情绪的,她只能选择隔离,视而不见,这就是妈妈觉得孩子冷漠的原因。孩子内疚之余,还会对父母愤怒。因为她一边享受着父母竭尽全力创造的物质生活,一边又深知这一切并不是全家人的生活常态。她会愤怒于父母强加这种生活给自己,也会愤怒于父母的无能。这些强烈的情感情绪,本来都不是她必须要承担的,可以将其理解为父母对孩子一种变相的“虐待”。
龚自珍有篇著名的《病梅馆记》,讲述人们为了种种审美雅趣,把梅花摧残得奇形怪状的情状。每次看到用力过猛的父母,都很容易想起这篇文章。富养穷养,真的只是噱头,承载的是父母种种期望算计之心。父母过啥日子,孩子就和自己一起过啥日子,在养育孩子时,这种平淡温情的观念比什么“穷养富养”显得有人情味多了,也健康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