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没有“教育霸权”
经常有些家长向我诉苦,和孩子处理不好关系,尤其是家里有青春期的孩子。其实,人与人之间产生摩擦均源于关系定位的失衡,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同样如此。因此,父母要想解决家庭教育中产生的问题,首先要思考如何定位和孩子的关系。很多家长心里有一个固有的观念:我生你、养你、教育你,你就得听我的。而实际上这是一种“教育霸权”,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来尊重。
胡波 教育心理学博士,其子为90后创业典范、北大法学硕士、伏牛堂创始人张天一。
倾听的耳朵、开放的心
儿子小时候活泼好动,十分淘气,常常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模样,做出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比如,有一次把邻居家放在门口的新皮鞋拿了丢在垃圾箱里。搞得我向人家赔钱又赔不是。还有一次,把爷爷刚买来的金鱼拿到冰箱里冷冻,把爷爷气了个半死。为此,我经常唠叨他教育他,有时也免不了骂他,但他是“左耳进,右耳出”, 一转身就忘了,有时还会和我顶嘴,待会儿,说不定又做出一件让人更头疼的事来。
在儿子七岁那年,我和他共同做了一件事,从那以后,儿子变化很大,我才发现原来父母有一副倾听的耳朵是多么重要。那一天,我刚下班回家,儿子就心急火燎地跑过来说:“妈妈,你能帮我一个忙吗?爷爷养的那只小鸟死了,我想给它举办一个葬礼。”“那你要妈妈帮什么忙呢?”“我想给小鸟写封信,请妈妈帮我写。”“哦,没问题。要不,妈妈和你一起为小鸟举行葬礼吧。”
儿子很高兴。于是我和儿子把小鸟放进一个小盒子里,然后埋在楼下的花坛里,堆起一个小小的土包,再用一些树枝小草做成花环把土包围起来。我还找了一块小木板,在上面写上“美丽的小鸟,安息吧”作为小鸟的墓碑。然后,按照儿子的意思,教儿子写了一封悼念小鸟的文章。“可爱的小鸟,还记得你刚到我们家的模样,在笼子里扑腾扑腾乱窜,每天上学前看着叽叽喳喳的你,我都要和你说会儿话,你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快乐!现在,再也听不到你的吵闹声和看不到你跳来跳去的欢快身影,以后,放学回来,你听不到我说话了,我好难过啊……”儿子读着读着,放声大哭起来。这哪里是只鸟啊!分明是孩子的一个知心朋友。原来,小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的丰富啊!我摸着孩子的头说:“儿子,别难过,让小鸟在花下长眠吧!以后,你把妈妈当作你的好朋友,把每天对小鸟说的话对妈妈说吧。”“你会像小鸟那样听我说吗?”“那当然了。”那天,孩子和我说了很多很多的话,学校里和小朋友之间的矛盾,对老师的不满,他最喜欢的朋友,每天他放学后干些什么等等,我只是静静地听着,没有打断他。
从那天起,我像那只小鸟一样成了儿子忠实的听众,儿子也变得越来越懂事。每天儿子放学回来见到我,第一句话就是“妈妈,你想先听好消息还是坏消息。”接着,就给我说一天的见闻。我不知不觉走进了孩子的心灵,和他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一转眼,孩子读大学了,而我们这种沟通的习惯却一直保持下来。
通过这件事,我体会到孩子不仅仅是我们的孩子,更是我们的合作者,平等的对话者。所以,要用耳朵去倾听他的喜乐哀怒,心怀喜乐地见证他们的成长。因此,当儿子走出北大校门,告诉我要去卖米粉,我表达的只是尊重!当母亲把这样一份永存的礼物——一副倾听的耳朵和一个开放的心,给予她的孩子时,我相信孩子这一生会感知到生命更多的奇妙美好。
“一纸契约” 一生自律
“一纸契约”一生自律
我常向前来咨询的父母力推我的“契约式教育”,因为这种教育法已经让我们深受其益。在儿子还在上初中的时候,我就以“一纸契约”解决了他对网络游戏的沉迷。
当时,他正值青春期,特别逆反,劝、骂、吓的法子都不管用。当时在外出差的我想出了一计。先是自学电脑,然后回家向他请教,要他教我玩自己最喜欢的游戏。一天下来,母子俩玩得不亦乐乎。结果到吃晚饭的时候,儿子叫我去吃饭,我不应;叫第二次,我还是坐着不动;叫第三次时,儿子火了,说:“怎么打游戏打得饭都不吃了!”这个时候,我才停下来,不好意思地说:“是哦,妈妈也玩得不务正业了。这游戏玩起来确实让人喜欢,可如果我们两个天天这么玩下去,你的书也读不进去了,妈妈的班也不想上了……”儿子一听不禁担心起来,要是妈妈班都不上了,那这个家不就垮了吗?我趁热打铁,说要跟他签订契约:甲方胡波照常以工作为重心,乙方张天一每天只打一小时的游戏,其余时间安心读书;甲方在给乙方提供必要生活来源的同时,还要负责监督乙方是否按契约执行。
最开始,儿子超过约定的游戏时间,我就拉闸限电,儿子抱怨,我就说:“这是咱们一同签订的契约,做人要诚信。上面还写着:违反一次,则一小时的游戏时间减半,违反两次,则……”时间长了,为了遵守自己的约定,也为了保证那每天的一小时自由,儿子逐渐养成自律的习惯。这种自律习惯的养成其实有益他的一生。
斩钉截铁说“不”
“契约式教育”是指契约精神在教育过程中的体现和贯穿,是一种由平等合作、诚实守信、担当负责的精神所构成的价值观,是建立一个生命美好品德的基石,可以理解为一个家庭的家风和文化。教育孩子的过程,是和孩子斗智斗勇、较量意志的过程,在该对孩子说“不”的时候,要毫不动摇。
儿子13岁时,和所有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一样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同时也经常做让父母头疼的事。有一次,他想要换一个当时最新款的MP4,理由是班上的同学都用这个款了。我告诉他“不行”,因为他已经有一个MP4了。
“我觉得你的想法是错的!你一点都不了解现在的孩子。我不是要攀比,也不是爱虚荣,我只是想和大家一样。再说,我们家也不是没有这个条件啊!”
“不管对还是错,我已经决定了,就是不行。”我斩钉截铁地说。
“你这是专制,独裁!”儿子先是一阵暴跳,随后他意识到这样做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于是,迅速恢复了镇定。“妈妈,我不是一个不讲理的儿子,我只是希望你理解这对我为什么这么重要。”我点点头,表示如果他保持这种态度,那么谈话可以继续。“如果我不换成这款,在同学眼里,我就落伍了,他们就不会喜欢我,然后,我就会被孤立。”
“还是不行。”我意志坚定,但语调温和而平静。
儿子一鼓作气地打出最后一张王牌,露出惯有的可爱微笑对我说:“我一直以为我的妈妈和别的妈妈不一样,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妈妈,我也毫不怀疑你是爱我的。”他装出一副可怜兮兮讨好我的模样。
“我理解你,也很爱你,但我有我的原则,答案还是不行。”
见我态度这么坚决,儿子收回了挂在脸上的笑容,开始发泄了,他冲进自己的房间,“砰”地一声把门关上了。我走进卧室坐了下来,不知怎么,当时竟然感到有些筋疲力尽。虽然看上去我赢了,但我觉得我输了。因为无论如何,任何母亲都不希望看到孩子难受和烦恼。
冷静下来,我突然意识到发生在我和儿子之间的,不是“MP4”之争,而是一个母亲与她13岁儿子的“意志之争”。同时,也是对孩子延迟愿望满足能力的一个考验。内心有个声音告诉我:“必须坚持。”这意味着不管我的心里有多么难受,手抖动得多么厉害,都要打赢这场仗。
不一会儿,我听到儿子轻轻推开了门,眼睛因为哭泣而红肿,他主动向我伸出手。“妈妈,对不起。”我们相互拥抱,他流着泪说:“妈,我好害怕!”“害怕什么呀?”“害怕你不能坚持,害怕你会让我赢!”
儿子竟然害怕我会让他赢,我愣住了,好半天才回过神来。原来,在儿女的内心深处,其实他们知道自己是需要我们的指导和引领的,为人父母者,应该把这份孩子要的东西及时给到他们。更重要的是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延迟愿望满足的能力。所谓“延缓对愿望的满足”,其实是一个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忍耐的能力。说到底,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一个人一生的成长非常重要。很多教育问题的产生都是因为孩子“延缓对愿望的满足”能力不足引起的。所以,在有些时候有些事情上,要学会斩钉截铁,绝不动摇地对你的孩子说“不”,并坚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