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提升“关心力”,才有好关系

家叙家议 2019-03-26 16:01:18

我们常讲亲子关系胜过一切。的确,关系好,孩子才可能“听进去”,各种教育才能行之有效。但关系好不是目的而是基础,关系中的各方都能健康积极地发展才是目的。我甚至觉得,亲子关系这个词听上去有点以孩子为中心,不如直接说家庭关系,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需要大家彼此悦纳,相互合作。

形象20x

兰海   德国慕尼黑大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硕士,上濒成长教育研究院院长,“兰海说成长”APP创始人,

央视《超级育儿师》等热播栏目特邀专家,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

 

真正的关心,永远没有“但是”

我曾做过一个视频,调查中选了20个孩子问得最多的烦恼,令我吃惊的是,从3岁刚上幼儿园的娃娃,到18岁要进大学的青少年,他们的烦恼都和“人”有关——爸爸不理我怎么办?老师冤枉我怎么办?同学错怪我怎么办?大人为什么撒谎?……孩子们关心的是“人”,这些问题背后是孩子丰富又脆弱的情感:伤心、焦虑、不知所措、渴望和痛苦。

而父母们更关心的则是以下问题:孩子对英语不感兴趣怎么办?孩子不好好吃饭怎么办?孩子的数学成绩怎么提高呢?孩子总是沉迷游戏、电视怎么办?……父母们更关注的是“事”,是所谓的“能力”。很多时候,大人和孩子关注的焦点不在一个频道上。

13 岁的婷婷曾来找我,因为无法和 6 岁的妹妹相处。她不喜欢妹妹的一切:不喜欢她动自己的东西,不喜欢听她说话,不喜欢和她玩。但是如果别人欺负妹妹,她又会挺身而出。整整一个小时,我的工作就是倾听和回应婷婷的感受。

婷婷走后,婷婷妈妈问我:“婷婷有没有说她喜欢妹妹?有没有提到是否爱我和她爸爸?”我回答:“我没问,因为在这个谈话中,我只关心婷婷,没有别人。”

我纯粹地表达对婷婷的关心,没有“但是”。当婷婷向我表达她对妹妹的不满时,我选择完全接纳她的情绪,并不制止、劝解或者给予忠告。

我对她说:“我理解你对妹妹的不满、委屈和痛苦。”我不会说:“我理解你对妹妹的不满、委屈和痛苦,但是你还是应该对妹妹好点。”这个“但是”的背后,透露的是“我之所以听你倾诉,是为了让你对妹妹好一点”。

同样的“但是”会经常出现在各种家庭日常对话中:“你身体不舒服吧,好点了吗?但是这个英语班挺重要的。”“别人抢了你的东西你很生气,但是你不该打人。”“你整个星期都按时睡觉了,这是进步,但是能不能别一回家就先玩游戏?”

我们太习惯说“但是”了,其实一句“但是”前功尽弃,毁掉之前80%的共情、理解。孩子只能记住那20%的“但是”,并且发现“但是”之前那些关心,都另有目的,只有“但是”才是重点。

如果你真的特别想说那些“但是”,不妨换成:“其实,你是喜欢妹妹的,你觉得要怎么做才能不让妹妹误会你呢?”或者“其实,你下一次可以怎么怎么做,可能会更好。”家长最好是启发引导,让孩子经历整个过程,用商量的口吻,着眼于未来,而不是直接替他决定,否定他的过去。孩子是否愿意吐露真情,实际上取决于两点:我们对孩子的关心纯粹吗?我们是否准备好做一个有心的倾听者?

微信图片_20181212113302

兰海和学生们在一起

需要认可的不止孩子,还有彼此

最初,每个来求助的父母,都急切地需要我解决孩子的问题,改变孩子的行为。但是当辅导开始,父母们发现我在解决的是他们的问题,需要改变的是他们自己。这是让父母最意外的,也是最终让他们打开内心、迸发情感的地方。

一个朋友跟我吐槽,她家先生和青春期的儿子矛盾特别大,儿子小松不仅不听爸爸的话,还直接说“爸爸没用,就知道死宅,外面的世界什么都不懂。”最近,父子俩的话也少了,一家三口很久没一起出来玩过。

我问朋友,“那你觉得小松他爸有用吗?”她一下子支支吾吾——他爸就是顾家,我总和他说,要多想想自己的前途,他还是得过且过。

我说,“那你有没有想过,他要在外面闯,可能就顾不上家了。”朋友说,“他确实对家里贡献特别大,照顾老人,安排度假,每个周末都张罗家庭聚餐……我也觉得挺好,但总觉得还不够。”然而这些认可,她从来没当着孩子的面说过,倒是经常露出一脸嫌弃和遗憾,好处按下不表,坏处各种唠叨。

我告诉她,你这可是犯了一个大错。我们对彼此的价值认知会互相影响:你对小松爸爸的看法会直接影响小松的态度。青春期的孩子内心期待父亲强大的榜样形象,可你平时传递出来的都是负面信息,小松根本意识不到爸爸对家庭的贡献。同样地,小松爸爸的内心也受到了打击,明明付出很多,却被老婆嫌弃、孩子看不上。

而你心里明知先生的价值,却不说出来,不仅误导了孩子,也让先生面临情感缺失。若想改变现状,找机会把对小松爸爸的认可说出来,不仅单独说,也要当着孩子的面。“让家庭成员都明白彼此对这个家的贡献以及对家人的帮助,最好每个人都写出来。最后,还可以和孩子聊聊小松他爸当年怎么和你谈恋爱的,你为什么喜欢他,他身上最吸引你的地方是哪些。”

三个月后,我收到朋友发来的一家三口爬山的“晒幸福”照片,留言写着:“谢谢,如果我不做,永远体会不到把爱表达出来的快乐。”

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每个人内心最大的渴望,在任何一种关系中,如果能认识到彼此的价值,就能更多地投入,更多地付出,也能更多地收获。

亲子关系有时不单纯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也是夫妻关系的一种映射。很多爸爸在家庭生活中把自己的价值简单粗暴地定义为“提款机”,那他就会用大量时间挣钱;如果他们知道自己还能用十分钟游戏、每天的拥抱、耐心听家人倾诉,给妻子和孩子莫大的温暖和力量,他们自然不会变成“甩手掌柜”。

“你对我很重要,我需要你”这句话比“我爱你”更有力量。

微信图片_20181203152747

兰海新书《兰海说成长

父母和孩子都做“最好的自己”

这两年,“陪娃写作业”成为一个热门话题。陪娃陪得气到心梗住院,陪娃陪得用尽了毕生所学,陪娃陪得耗尽了所有热情,陪娃陪出了新高度——顺便考出了教师资格证……父母们无可奈何上演着各种陪娃悲喜剧。“陪娃写作业”最大的问题在于界限不明,最大的杀伤力在于破坏亲子关系。

这件事的本质是,老师把完成作业的压力传给了父母,父母为了解决压力,替代孩子完成了安排时间和检查作业的任务。所有角色的越界,都在不断剥夺孩子独立性的成长。

其实,怕孩子摔跤,你就一直抱着他,那孩子永远学不会走路。写作业也一样,你渴望100分,于是从替他安排时间到最后检查全都陪着,但损失的是,孩子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更赔上了和谐的亲子关系。而这恰恰是家庭生活中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的。从和孩子一起对作业量做评估,商量完成所需时间,一步步地和孩子调整时间表开始,让孩子建立一个小小的自我管理机制,比每天盯他多少个小时更重要。

你越是渴望孩子拥有某种能力,就越要在现实中给他锻炼这种能力的机会。哪怕他一开始只完成了一半的作业,哪怕有那么几天被老师批评了,他只有亲历这个过程,才能真正成长。

而作为父母,首先应该学着关注自己,把自己的成长视为第一位,不要总盯着孩子。把20%~30%的时间留给学习怎么当父母,剩下70%~80%的时间要留给做自己,哪怕是看电影、插花、画画等。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不应成为唯一的话题和评价标准。

同时,父母个人的成长,不只是作为父母这个角色怎么成长,而是作为一个人,在社会中应该怎么去成长。父母要学习的是怎么和社会接轨,与时代同行。

口述/兰海  采访、整理/本刊记者  张姿

关心力 亲子关系 兰海
关键字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