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逃避亲缘的婚姻独立,是一种假象

作者:策划执行/王晓艳
婚姻与家庭 2019-08-05 15:43:17

 

网红Papi酱在某综艺节目里谈到她和丈夫老胡的婚姻很独立,两家父母从没见过面,逢年过节各回各家。特立独行的婚姻形式成为话题,引发了不少女青年的羡慕,甚至说治好了她们的恐婚症。公众人物的生活方式影响着普通人,甚至有人会刻板模仿。她们也幻想在婚姻中不必与配偶的原生家庭打交道,远离婆媳关系,过年也不用纠结去谁家……婚姻中淡化亲缘的操作靠谱吗?这样的自由丧失了责任。


回避亲缘的婚姻有点像耍赖


文/席越

Papi酱关于婚姻状态的只言片语,引发了一场对某种婚姻观的热议,这种所谓婚姻独立观念,真的是合情合理的吗?

IMG_0643 拷贝

席越 女性励志演讲视频平台“遇言不止”创始人、专栏作家 

 

 

逃避亲缘,也是害怕人际交往

Papi酱说两家父母没见过面,却没说自己没见过公婆,老胡没见过岳父母。不过,从Papi酱结婚时两家都没坐下来吃顿饭(这个我真的不能理解)、婚后过年两口子各回各家来看,估计Papi酱和婆家接触的次数屈指可数,说是在刻意回避、主动绝缘也不为过。

小家庭与大家庭过于紧密的确有两面性,但这种弱化难道不是另一种过激的表现?Papi酱还表示:对父母来说,自己的儿子和女儿都是最重要的,儿媳和女婿没那么重要,我们都先去陪自己的父母比较好。但我以为,生活有很多可以含糊而过的过渡带,有些事情妥协一下并不影响基本面,为什么非要搞这种非A即B的区分呢?这种貌似理性、明智的做法,在我看来既不符合常理,更不符合人情,是没有必要的“透彻”。

近年来,春节回家怼父母、怼亲戚的文章和视频都有着很高的传播率。但是,我要说,这些看起来很爽的制作是没有仿效价值的。更何况,被网友狂踩的那些问题:结婚了吗、收入多少、工作如何……其实不过是大家打招呼的套路而已。毕竟一年到头不常见面,寒暄总得找个由头、找个切入点吧。一个浑身都是痛点的人,别人说什么都觉刺耳,或许自己本身的问题更大。

我也见过20来岁的小辈,在一大家子人的饭桌上怼天怼地怼空气。随意的一句问候,不带任何敌意,却不知道触了他哪片逆鳞,硬邦邦的一句话给你甩过来,搞得全家气氛很尴尬。

互联网时代,人们现实生活中的社交能力似乎在弱化。Papi酱主张的亲缘弱化实则是一种偷懒省事。因为怕麻烦而待在自己的舒适区中,以婚姻独立的名义回避掉关心、了解等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维系的人际交往,有点儿像耍赖,要婚姻不要婚姻附带的亲缘关系,是不是也是对婚姻的一种不自信?值得反思。

独立来自内心而非外在形式

网上有不少人说,Papi酱代表的是80后、90后的独立意志。我反而觉得,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他们更需要一个大家庭的社交环境,来帮助自己成长。

我在加拿大的婆家过圣诞节时,发现老公家族的孩子们规矩礼貌,说话行事都很得体,这跟他们的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普通的加拿大家庭,一般都育有两三个孩子,叔叔、阿姨、堂表兄妹一大堆亲戚,有时还会有继父母、半兄妹。在这种社交环境中,孩子们从小就知道世界不是围绕自己的意志建立的,知道怎么与长辈打交道,怎么与客人打交道,怎么与同辈打交道。进入社会后,由于习惯了各级各层的结构,处理起人际关系就不太困难。这都得益于大家庭中层次有序的社交结构,带来的日常训练。

而在80后、90后的成长环境中,他们的家庭孩子是中心,所有人都围着孩子转。这也是为何现在的孩子普遍社交能力匮乏,不太懂得人情世故的原因。

因此,相反于Papi酱对亲缘、亲戚的回避态度,我觉得年轻人应该把亲戚社交,当作对自己社会化的补充锻炼,看到大家庭交往积极的一面,而不只是“婚姻是两个人的事,一大家子参与进来只会制造问题”这么片面。

依赖与独立不是绝对的,在两者之间有着广大的过渡地带,允许我们建立起平和、宽容的婚姻模式。至于那些房子要长辈买、孩子要长辈带、生活靠长辈补贴,还跟着Papi酱高喊要自由、要独立的姑娘,哪里有独立和自由的资本。

 

 



自立才是婚姻“独立”的真相


文/艾小羊

婚姻让很多女性把自由之身以及三分之二的未来,捆绑在一个原本与自己无关的大家庭上,Papi酱化繁为简,主动把结婚降维成了两个人的事,自然会让很多人羡慕。毕竟,你跟一个人磨合和跟一个大家庭磨合,是不同的世界,不同的工程。但是,这条路是谁都走得通的吗?

艾小羊 4 拷贝

艾小羊 知名专栏作家,情感专家 

 

亲密关系也要有张有弛

如果婚姻是两个人的自由选择,是爱情结果,那么双方家长见不见、能不能合得来不是最重要的。但是你要知道,任何自由都有代价。如果不希望婚姻变成两个家庭的结合,也最好别指望公公婆婆给你买房子、带孩子……

春节各回各家这个问题,我跟很多人讨论过,包括我父母。的确谁家父母都喜欢看自己家的孩子,愿意跟自己家的孩子在一起。但很难抛开面子、道德、教养、责任等等,只能根据各家情况去选择,不能太执拗也不可太自我。

在婆媳关系的处理上,Papi酱觉得即使婆婆把儿媳当女儿,儿媳也只能把婆婆当婆婆,千万别把婆婆当妈。“你会认为你妈给你做事,是理所当然的,但婆婆不是。所以我从来不会‘使唤’我婆婆,坏情绪只留给我那尊贵的母亲。”这种“不使唤”,其实就是一种拒绝过度亲密的态度,也可以说是一种策略。

但是,最深刻的亲密,是彼此接纳对方身体和性格的所有,那么,既然我不会在你面前暴露最坏的一面,同时也就失去了与你达成深刻亲密的可能。

我一直觉得婆媳关系中出现“视同己出”、“我把你当女儿”,是很有难度的,跟亲妈都闹得鸡飞狗跳,好在血浓于水,怎么都闹不散伙。与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怎么像亲妈一样相处?亲密关系,又甜又咸、既冷又暖。时光无情,人生有限,我总觉得一个人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经营太多的亲密关系。无论公婆还是家里其他人,彼此之间还是保持适当界限的亲情比较好,亲密太重,有时可能承受不起。

有独立的资本,才有自由的可能

恐婚在年轻人中成了一种社会流行病。Papi酱说大多数人恐惧的是婚姻让我们失去太多的自我,她很幸运,找到了一个让她最大限度保持自我的老胡。但我看来,这并不是运气,Papi酱有这样的“婚姻观”,因为她有足够的经济独立,所以你只想独立,却没有独立的自我观念和经济基础,也是枉然。

在传统婚姻中,巧妙地设置了一个“男主外,女主内”的机关。只要女性不参加社会劳动、不赚钱,男性就可以牢牢地把女人掌握在自己手里。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随着女性外出工作、并得到更多的社会尊重和职业收入,这样的传统早已被打破。以现在普遍的努力程度,会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实现婚姻自由、生育自由、婆媳关系自由、回家过年自由。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隔绝亲缘,漠视亲情。或许伴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我们也需要同步提升理家的智慧。

 



逃避,不是解决婚姻问题的出路


文/邱波

Papi酱的一家之言,引发的其实是新时代婚姻观和家庭观的集体思考。我们是新时代家庭的女主人,作为家庭关系的核心,我们以什么观念以及什么立场营建家庭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当下以及更长远的幸福。

 

IMG_1162 拷贝

邱波   喜马拉雅FM特邀心理专家 

 

逃避亲缘,是刻意防御的“幻想”

婚姻是两个相爱的人,因为对新生活的向往建设一个新家庭,开启一段新关系。我们得接受没有人是赤条条毫无亲缘关系地出现在你面前,他之所以成为他,很大程度是因为他的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共同作用,所以不管你认不认,你要结婚的对方的确不是“一个人”。

随着新家庭的诞生,我们与双方的原生家庭,有一定程度上的剥离,这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但如果你对两个原生家庭的介入如此在意,敏感到不愿主动面对,只想逃避,你可以想想,你做好了组建一个家庭的准备了吗?你在逃避亲缘的时候究竟是在逃避什么?

当你直面自己的心理会发现,你可能并不是不愿意双方家长见面,而是怕见面后引发彼此家庭的挑剔、对你们婚姻关系的干涉;你可能并非不愿去看对方父母,而是怕父母对你们的生活指手画脚,甚至碍手碍脚。所以,你要逃避的并非双方父母和对方的家庭,而是一种模糊不清的家庭边界。

所以,应对这个问题积极的态度,不是不见不听不管,而是在走进婚姻关系之初,对对方家庭拿出你的诚意,明确表达你对边界的顾虑,和双方父母协商出彼此舒服的互动和相处模式。

现代的80后、90后大部分的独生子女,承担着独自一人赡养父母的义务,只能幻想父母不需要养老,老了也不需要孩子照顾,才能继续享受独立自由的婚姻模式。

与其抱有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如结婚之初,就摆正心态,因为一段良性关系的开端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最初采取逃逸的态度,那么就会越来越糟。

真空巨婴,是婚姻独立的假象

就像是陶渊明诗辞中的桃花源,是他躲避现实痛苦的一处心灵圣地,真实世界其实并不存在。让网友们羡慕的Papi酱式的让人羡慕的自由的婚姻模式,其实也更像是在现实面前打着自由婚姻模式旗号的刻意防御和无奈躲避。

“自由婚姻”夫妻的生活中没有你我现实中的一地鸡毛吗?当然有,却被他们强行隔离了,他们通过隔离双方的父母,来隔离现实婚姻中那些让她无力面对的问题,塑造了婚姻桃花源的假象。但这种婚姻假象不可能维持太久,现实的问题总会冲破那层并不坚固的玻璃隔离体,幻想终会碎成一地,那时,我们又将如何面对,如何收拾。

夫妻面对和解决婚姻问题的能力,是从结婚起始一点一点锻炼,一点一点成长的,也是从与双方父母见面后,逐渐磨合和改善的,这更符合关系良性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成长规律就好像,小婴儿如果一出生就进入真空环境里,看似不生病长得很好,可是,未来真空环境被打破,很快面临的就是各种失调。成长中没有循序渐进地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如何在现实中存活?像他们这样的一些新式婚姻,也更像是想永远活在真空中,拒绝面对现实。

从精神动力学派的角度来诠释亲密关系,有融合和分化的概念。好的婚姻关系不可过度融合,也不可过度分化,既有彼此独立的部分,也要有相互支持和融合的部分。Papi酱的婚姻观里,更显然在强行追求精神上生活上个体绝对的自由,最大程度的减少彼此的关联,减少融合的部分,以达成实现自我的满足。那么时间长了,彼此已经习惯了婚姻里的单身状态,相互的责任和情感链接的纽带就会淡化。

如果说AA制的金钱关系尚可实践,这种远离亲缘关系的AA制婚姻,则很有可能导致AA制的情感,夫妻双方越来越自我甚至自私,计较付出和得到,回避对对方父母的责任,回避对婚姻的责任,严重时,可能会导致婚姻关系的瓦解。

逃避终归不是婚姻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哪怕是被华丽修饰过的逃避,其内核是一样的,都是内心不愿成长的借口。只有我们的内心逐渐变得强大,我们缔结的婚姻关系才有可能更加稳固。

亲缘 婚姻独立
关键字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