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尊重教育,是爱的“家法”

来源:中国妇女作者:策划执行/王晓艳
家叙家议 2021-04-21 15:29:03

因为没有满足自己的无理需求,就当街打骂父母的新闻时有发生,“孩子还小”“不懂事”这些说辞不能抹杀这些事件的严重程度,这是因为家庭教育中缺失了“尊重教育”的一课。


父母给孩子进行“尊重教育”,从小遵守“爱的家法”,这是家庭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教育底线。家庭教育中缺失了这一课,就会导致孩子对父母和他人没有基本的礼貌和敬意,进一步可能还会发展为对他人人格和生命的轻视。


父母圈

@阳光三川/尊重父母是最好的修养


每逢节日是最讲家庭仪式感的时候,很多年轻人对那些“繁文缛节”很是反感,觉得尊重长辈放在心里就好了。对待亲人我们总是卸下所有伪装,赤诚面对,这是家的美好之处,但这不代表我们要毫无忌惮,毫无敬意。尊重并不是一句话,而是体现在生活细节上,言行举止中,虽然我们不像古人那样要早请安,但是也要培养孩子对父母尊敬的仪式感,出门前打招呼,吃饭时不能自己先吃,用父母的私人物品前要征得同意……没有规矩就没有尊重,规矩一旦形成内化为习惯,就能给爱和尊重做加法。


@花牧/被尊重才会有尊重别人的教养


我带初中班,进入青春期,很多孩子对父母的“好感度”降到冰点,根本谈不到尊重,甚至有些敌对,而父母只好从物质上“讨好”孩子,这就导致某一次物质要求不到位时,孩子就会觉得受到了冒犯。每当看到这样的父母,我就想说早干吗去了,他的日志你想看就看,他的交友你随意干涉,他的目标被你挖苦讽刺,他没有得到充分的精神上的尊重,当然不知道怎么“回报”你以尊重。所以,从小的教养中就要输入尊重,孩子有这样的内存,才会有尊重父母尊重别人的教养。


@小六月/尊重不是生分而是更高级的爱


儿子从学校学会了说“您”,老师还要求对父母也要称您,我觉得这多生分啊,但慢慢地,我感觉越来越好,儿子在说您的时候,神态和平常不一样,多了一种恭敬,而我也不由温柔起来,激发了我们互相的尊重。我有个女友,总以孩子和她没大没小为荣,还把孩子说她的一些话当成玩笑跟我们分享,以此来表现自己的亲子关系搞得好。但有一次我目睹了孩子在众人面前对妈妈冷嘲热讽,感觉太不好了,尊重本身就是一种爱的表达,所以尊重并不会让你们的关系更远,而是更近。


1.png

尊重本身是一种爱的表达


尊重父母是“尊重教育”的起点

文/邱波


2.png

邱波 喜玛拉雅签约认证心理专家,柠檬心理、心之助、妈咪学园等网络平台认证咨询师


周末,在快餐店里,我邻桌的一对母子不知怎么起了争执,男孩把手里的书一把砸在妈妈身上,嘴里骂骂咧咧地走出店门,留下一脸尴尬和无奈的妈妈。


今天的大多数父母都在教育中践行着与父母辈不同的教育理念,不过于严厉控制,而是赏识、赞美、理解、尊重。可是,有时候教育的结果却向另一个极端滑去,培养出了一些对父母都缺乏尊重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也就是在学校里不尊重师长,在社会上不尊重他人的那一群人。


与父母的关系是孩子与这个世界发生关系的第一次实践,实践的心得体会也会变成孩子对待他人的基础认知。我们的家庭中怎么缺失了这一课,又该怎么补上呢?


父母不要一味“低就”


一家三口共同参与的家庭治疗单元,十五六岁的孩子手里一直拿着最新款近万元的手机不放,半躺在沙发里,根本不理会父母与她的互动。妈妈小心翼翼地看着女儿的脸色,爸爸努力压抑着情绪,言语和蔼地问女儿能不能放下手机。这样的场景在咨询室里并不少见。


在这种家庭里,孩子往往是家庭排序里最高处的,孩子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都被格外地尊重和爱护,可以说有求必应。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每个人都有一些核心需求,比如,吃饱、穿暖、安全、归属、爱、尊重,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人们会拥有一个基本健康的心理。但这些需求前边加一个“太”字时,就会滑向另一个极端。催生出了一些无视家庭经济条件、追求大牌、满足攀比心理的孩子,一旦父母的这条过度养育的链条断了,他就会无法接受,也就催生了那些因为父母没有买他某个想要的东西就能对父母拳打脚踢的孩子。


这个咨询中的女儿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本来是因为她弱小,父母强大,所以父母用俯下身的姿态爱护她,但父母这种“低就”却让她觉得自己是最强大的,好像父母都欠她的。这样的孩子必然会在现实环境中受挫,很多孩子也就是因为没有得到她在家里的那种被尊重的待遇,而严重受挫,上学时候导致厌学,到了工作的年龄无法以一个正常的姿态进入职场。当然也有一些人,不尊重自己的父母,对外面的人倒是唯唯诺诺,但我们要认识到,一个不懂得尊重父母的人对其他人的“低头”绝对不是尊重,而是迫于需求的忍耐和表演。


建立正确的家庭序列感


在一些亲子关系紧张 ,孩子对父母敌对、攻击性强的案例中,我发现这些家庭中都有一个共同特征,缺乏边界意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很纠缠,过度依赖又彼此怨恨,相爱相杀。父母与孩子都缺乏独立性,或者说,从心理上父母与孩子都没有完成人格独立的发展,虽然,他们其中一部分或全部都从生理上已经成年。这样的家庭中,充满着过度控制,挤占、过度满足,过度牺牲。这样的父母大多是缺乏自我,满眼都是孩子,也因此连正常的父母的管教权力都不敢行使,更别提什么尊重。


父母满足自己被尊重的需求是非常必要的,父母自己要有好的界限,也就是:不容许自己不被尊重的对待。并非让孩子刻意恪守什么孝道,而是要建立起家庭序列感,父母是长辈,是家庭供给者,理应受到尊重。当然这也不是天然就形成的,需要让孩子看到父母为家庭做出的奉献,尤其是父母应该多在孩子面前点赞对方的贡献,而不是互相拆台。


父母要做“尊重教育”的样板


尊重是一个动词,是在人与人之间相互的态度,当孩子连尊重父母都做不到时,也有可能是他以前没有被尊重过。 “我怕你不尊重我孝顺我,我就打压你,强化我作为父母的地位”,在不被尊重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一旦他力量壮大,他就会性格反转,回敬被过度打压的攻击性,他从父母那里没有看到“尊重”,只学会了打压,还学会了弱者就该被伤害的人生哲学。当一个孩子对父母表达隔离、冷漠,这已经是很“客气”了,他只是用“隔离”来压制内心的怨恨,怨恨满满在心底藏着,这就是没有被父母尊重的结果。


所以,让孩子“收到”尊重,他才能“送”出去。在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上,让孩子看到真正的尊重是怎么样的。尊重本来就是相互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尊重的需求都应该被看到,父母要做“尊重教育”的样板,要做到尊重自己,尊重孩子,尊重他人。这种尊重不是听话和服从,而是真诚倾听别人的意见,同时适度表达自己的意见、争取自己的权益,维护自己的尊严。同时要教会孩子换位思考,以能够做出适度的妥协和忍让。


所以在对孩子进行“尊重教育”时需要敲黑板的重点是:


1.只满足孩子的核心需求,拒绝孩子的过度需求。

2.当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给孩子展示你的边界,表达你的需求,孩子没你想的那么脆弱。

3.父母也要尊重孩子,别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在孩子的世界里刷存在感,父母也要情感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