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家妈妈“解密生命密码”,不仅在实验室更在3个孩子的教育中

家叙家议 2022-10-07 15:45:40

宋晓元身为国家创新人才计划——“青年千人计划”的一员,一直从事基因转录的表观遗传调控研究。在她看来,每个孩子基因不同、道路不同,不能拿同一标准去培育孩子。

“三娃妈妈”是宋晓元的一个靓丽标签。她从研究生开始就研究基因的转录调控,基因的表达调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虽然都是同一对父母生育和养育的孩子,由于遗传和变异以及表观遗传的原因,样貌和性格却会各有特色、大为不同。


宋晓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创新人才计划,多年来从事基因转录的表观遗传调控研究


一个孩子一条路


宋晓元和丈夫都是学霸,但她的期望并非要把三个孩子都培养成学霸,“每个孩子各有不同,教育不是让每一个孩子都往同一条路上奔。”


即将奔赴大学的老大是一个坚决不爱写作业的大男孩,他不爱死记硬背,学什么都靠“理解”。他的学习方法曾不被一些人理解,理科还能靠理解,可文科怎能不背诵呢?大儿子完全不理会这些说法, 8岁就看完英文版的《哈利·波特》,除了记住书中神奇的魔法,更是记住了词频各异的英文单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的成绩没有因为 “偷懒”而落后,相反,他被英国名校伦敦大学学院等多所大学录取。


大儿子在飞檐走壁中挑战自我


老二却跟哥哥截然相反,是一个做事特别有计划的乖男生,作业写得一丝不苟,特别是上了初二之后,作业量骤增,他不但没有畏惧,反而对妈妈说,“我可以学会高效地对时间进行管理,自己掌控学习和娱乐的时间”。自律的他说到做到,只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就把自己从小学毕业后突然变成的小胖子练成了有8块腹肌的身材修长高挑的小帅哥,并且继续在校足球队里驰骋。


还在上小学的老三看起来是一个柔弱的小女孩,却比哥哥们还有主见,最爱探索和挑战。除了在动手能力超强的爸爸修东西的时候积极在旁边做递工具的小帮手,并不时地问问题外,还经常自己跟着手机上的教程做果冻、冰沙、麦芽糖等各种小吃零食,打蛋器、搅拌器、筛子用得溜溜的。关键是坚持一遍一遍地尝试和挑战。面对学习和考试,不理会过来人妈妈的建议,她说她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面对三个性格和学习方法迥然不同的孩子,宋晓元说,这恰恰是相同父母基因遗传变异的结果,尽管有时她也会抓狂,对自己默念“亲生的,亲生的……”,但她始终明白,一定要尊重孩子们的选择,不拿同一个标准去要求他们,因材施教、扬长避短、不同期待、静等花开才是最好的教育。


珍视孩子义无反顾的热情


老二和老三在钓鱼中练就定力


尽管对三个孩子各有期待,但作为科学家妈妈,宋晓元对他们的要求有一点却是共同的——找到自己喜爱的事情,沉浸其中,并持之以恒地做下去,这是宋晓元最希望孩子们能感知和沿袭的科研精神。


从本科踏入生物学的大门,到博士毕业,到博士后出站,再到如今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宋晓元在一门学科上已钻研了整整30年。她读《异类》这本书时,标记出了这样一段话,并分享给了孩子们:“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爱探索和挑战的女儿十分喜欢一种手感黏腻的泡泡胶,为了调配出形态软糯又能适当定型的泡泡胶,她反复尝试牙膏、洗涤剂、洗面奶等“魔法液”的比例,小心翼翼地将它们勾兑,然后拿起自制的搅拌棒一刻不停地搅拌,哪怕手臂早已酸胀,瘦小的她也不会停下来,直到揉捻出一个软硬适度、可以随意拉伸并产生气泡的完美胶块才善罢甘休。


虽然从感官上来说,宋晓元实在不能忍受这个看上去可以随意伸缩的黏乎乎的胶体,但她尊重了女儿的喜爱,因为在女儿对其反复尝试和调整的过程中,找到了一个静下心、钻进去的状态,更产生了做自己喜爱之事时的“心流”,于是她不仅默认了女儿把大把时间花在一个看似没有益智的游戏上,还尽可能地陪着她一起玩,一起感受“入定”的快感。她趁机告诉女儿,热爱是难得的人生体验。“无论何时想起都能骄傲地告诉自己,曾经有多努力地去实现一个梦想,哪怕最终失败了,但我珍视那种义无反顾的热情”。


女儿在泡泡胶的研发上已经越来越有经验,动手能力也越来越强,宋晓元鼓励女儿继续坚持玩耍下去,看看是否还能玩出新的花样。“人们所谓的成功和奇迹,追根溯源,不过都是脚踏实地的积累和努力”,在宋晓元看来,这是培养“坚持”的一种途径。


学习多子女家庭“平衡术”


养育着三个孩子,宋晓元坦言,一碗水端平也是自己面临的一个难题。


正值青春期的老大和母亲交流很少,宋晓元觉得他是三个孩子中心灵“离”自己最远的那一个。当年,“四口之家”变成“五口之家”的时候,上学的老大被留在家中,爸爸带着老二与在异地生娃的妈妈和新出生的老三汇合。一家人视频的时候,一个镜头里热热闹闹的四个人,一个镜头里却孤零零的一个人,这个对比刺痛了老大的心。等宋晓元回到家中,她明显感觉到老大比之前性情变了许多,更多的时候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独自一人看书……


宋晓元一边为嗷嗷待哺的老三哺乳,一边心里惦记着老大的“情感缺失”,她很想和老大重修于好,于是,已经是三个孩子妈妈的宋晓元主动“回炉”,选择报班上课,放下“老母亲”“教授”这些标签附加的经验和判断,认认真真地跟着家庭教育专家学习如何处理好多子女家庭的亲子关系。


她按照老师教授的“亮点原则”法,给老大写一张张小纸条,表扬他制造出的小“高光”。有的时候是踢出一脚漂亮的球,有的时候是读完一本晦涩难啃的书籍,有的时候会写一句鼓励的话送给他……


为了平衡老二和老三的感受,宋晓元也经常给他俩写一些妈妈记录下的美好瞬间。一张张写满妈妈欣赏、赞许和关切的小纸条,让老大逐渐回心转意,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妈妈无形的陪伴。然而这“陪伴”背后,是一个已经在办公室和实验室工作了十几个小时的妈妈,每晚都要埋头思考一字一句、用心用情地辛苦付出。很难坚持,但是她在努力。


作为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骨干,宋晓元担任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组长等,主持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英文重要期刊上累计发稿43篇……这些都是她一边陪孩子长大,一边做出来的工作业绩。在宋晓元看来,家庭和工作缺少哪个都让人生体验不完整,“解密生命的密码”不仅在实验室里,更在三个孩子的教育之中。


科学家妈妈进课堂


宋晓元有时间就给孩子们科普,“科普不只是讲授科学知识,更是培养科学思维。”老二上三年级的时候,学校开展“科学大讲堂”活动,宋晓元自告奋勇要给孩子们讲课。“我希望把科学种子播撒给更多的孩子们”,宋晓元拿出了准备项目答辩时的劲头,认真准备起来。精挑细选知识点,用有趣的图片搭配动画视频,声情并茂地给孩子们讲述了“和基因有关的那些事儿”。


为什么有的双胞胎长得很像、有的却不像?为什么有的人体弱多病、而有的人很健康……孩子们好奇地等待着宋晓元的答案——因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命说明书”,它就是基因的作用。“哇……”伴随着一声声惊叹,孩子们瞬间被演示中五颜六色的基因链深深吸引,虽然一时半会儿还无法真正理解DNA到底是什么,但懵懂地明白了自己的肤色、长相、身高还有性别……都和爸妈、和基因有关。此时此刻,台下的老二端坐着,认真地听着妈妈的讲解。除了和小伙伴们一样增长了知识,他还从心底升起一股自豪感,有一个科学家妈妈是天底下最“酷”的事。


老三上小学后,宋晓元将科普演示文稿进一步改进,做得更生动多彩,同时让知识点更加有趣和浅显易懂。去年年初,她主动带着61页的演示文稿走进了老大的高中教室。面对这些即将毕业的高中生,她对基因做了更深入的讲解。“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要给大家讲基因吗?因为基因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生命’,明白怎样去珍惜、去守护,才能让自己对得起父母给予的生命。”


除了为这些即将离家远行的孩子们分享人生感悟和经验外,她更想给他们灌输珍爱生命的理念。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生存之道,但如何跨越困境,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拥抱人生……这些比“成绩好”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