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教育:为未来生活而学

家叙家议 2024-10-14 16:12:31

九月又迎新学期,我们可能再次陷入迷思:什么是好的教育?如何应对AI技术挑战?学生、家长、学校、社区、社会,我们到底该如何携手走向未来?

人工智能浪潮汹涌、教育内卷愈演愈烈……在这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教育创新迫在眉睫,时不我待。不久前,第五届LIFE教育创新大会在成都举办,全国各地近800名教育工作者聚焦“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创新”主题,一起点燃教育创新的火花。

image.png

未来的教育是要培养自我成长的主理人、问题解决的主导者、他人目标的协同者

新趋势:教育要连接生活

“我们要为未来而创新,为生活而创新!”知名教育学者熊丙奇指出,“科技越发达,教育创新越要坚守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本质,从改变日常生活做起,培育健全的身心、真实的素养和全面的社会情感能力。”

目前,学生整体体质下降,心理健康问题严重,校园欺凌现象时有发生。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刘坚认为,究其原因,我国教育领域可能存在学业过剩陷阱。

5年前,刘坚和团队完成了中宣部高端智库报告《未来我国教育发展重大风险研究——谨防学业过剩》。在调查中,睡眠10小时及以上的小学生比例在2015年、2019年和2023年分别只有9%、6.8%和7.2%,而睡眠9小时及以上的中学生比例在这三个年份中分别只有4.2%、3.4%和4.7%。

刘坚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做应试卷’不是教育强国的真正所需,《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3年多,就我40年的观察,这是历史上教育顶层设计最好的文件之一,把五育并举、立德树人、按教育规律办教育的第一责任明确在各级党委政府。”

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校长李希贵,在题为《AI时代如何做教育》的报告中分析,过去的技术进步带来的主要是教学方式的改变,而当前的AI技术将直接成为新的教育体系。“今天我们要培养的学生不是一个简单的劳动者,而是一个可以领导人工智能的人,它包括三个具体目标——自我成长的主理人、问题解决的主导者、他人目标的协同者。”

首先,让教育从“回忆和再现”进阶为“问题的解决与创造”。“要从传统的‘教’转变为学生主导的‘学’。”李希贵认为,教育者应沉下心来,让校园里的所有活动都成为学习任务,让每个学习任务都成为任务连续体。“学生将会验证多个可能答案和解决方案,这比单纯寻找一个标准答案需要更深层的思考和理解。”最后,让学生们像产品经理一样思考。合作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品格。“能感知需求、设定目标、评估市场、系统思考、改进迭代,能够协同他人实现他人的目标,这是孩子们在人工智能时代非常重要的能力和素养。”

在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教改实验中被广泛推广的项目式学习(简称PBL),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参与具体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来促进学生多学科学习。

“学校是学生们的,校门该由学生们设计。”2019年,音乐老师出身的马鑫飞调任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章村小学任校长。当时的校门是两扇大铁门,开关门时隆隆响。于是,他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们收集全世界的校门照片,并用这些作业办了一个世界校门展,绕操场摆了一圈。起初,学生们的注意力还集中在门好不好看上,后来,马鑫飞带着大家去村里观察各种门,学生们开始明白门的意义,交上了五花八门的设计图:有的在门上安装了测温仪,有的在门上画了奥特曼……各年级负责不同领域,一、二年级学习设计,三、四年级学习搭建,五、六年级学做竞标书……形成了长达一年的系列课程。

爱思青年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周玉亮称,随着人形机器人逐渐取代人类劳动者,未来只需要5%的人从事生产制造,更多的人将从事创造性工作。“未来的学习者将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节奏和伙伴,老师的角色将转变为学习伙伴,学习者和教授者的边界将变得模糊。”他点明,未来的教育应更强调人与人生命的真实连接。在激发学习者想象力、创造力和协同能力的同时,如何提升生命的主体感和价值感才是重点。

新家长:看见孩子的天赋

孩子上不了好小学,就上不了好高中,也就上不了好大学,继而找不到好工作……家长们的焦虑源于经典的“滑坡论证”,如果孩子在某个环节输了,就会跌落谷底。于是,教育“军备竞赛”来了,孩子不得不将大量时间投入升学应试中,甚至没有时间、空间去探索内心最真实的兴趣,无法和周围人产生最真诚的连接,也无法对深刻的人类社会议题展开最真切的研究。

创办了一家致力于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机构、C计划联合创始人蓝方表示,相关研究表明,学业成就目标导向和抑郁症风险之间存在着极其强烈的关联。她说:“其实并不是只有考上名校,年薪百万元,生活才是成功的。人生是旷野,在轨道之外,有大量多元的生活方式值得我们去探索。所以家长们要接纳自己的焦虑,而不是在焦虑中进一步自我谴责和攻击。”

啊呜创想社区创始人贾凌冰说,家长要看见孩子的天赋,尊重孩子的兴趣,这是非常重要的个人资产。根据孩子的优势特点,研究对应行业、产业的发展趋势——从终端人才市场的发展状态中看到相关人才画像,发掘孩子未来的发展路径。她租了一个两亩多地的院子,不打药,无化肥,允许里面有黄鼠狼、刺猬等各种野生动物,让孩子们按照个人意志在这方教育“理想国”中撒欢撒野。孩子们从吵架中探讨立法,从飞不起来的风筝到伽利略式扔飞机,从观察城管追小贩、从母婴出行发现城市规划中的民生问题,从刷肥皂剧到学习工艺美术发展史,从儿童市集到贩卖谷子,从赔钱到赚钱,从拆到创……成长无处不在。

贾凌冰说:“时代不同了,要接纳孩子顺应自己的嗅觉去探知生活、学习、工作的方式。有时,失控才有机会涌现创造力,你永远不知道捣蛋和创造哪个先来。只要保持法律、道德和安全底线,很多事都可以让孩子去尝试。”

近些年来,云南大理逐渐成为理想主义者们的教育创新基地。大理蔬菜教育社区便是其中之一,它创立于2012年。当被记者追问创新点时,大理蔬菜教育社区创始人菜妈认为是“平衡”二字,她希望培养体格健壮、愿意学习的孩子。在这里,孩子们每天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做体育运动,在自然环境里尽情玩耍;社区也十分注重学科学习,强调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

“参观社区的科技博物馆,在芭蕉树下写生,去虎跳峡徒步……孩子们的学习生活需要多维度、多线程,他们才有足够的素材去编织自己的未来。”在菜妈眼中,躺平和内卷之间,家长们有很大的空间可以作为。

新社区:共创松软有弹性沃土

在教育创新中,家长与社区的力量不可或缺。越来越多充满创意与活力的家长和社区涌现出来,打开对于教育的想象,给予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培育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生态。

深圳先锋安格社区是一个由教育者、青少年和家庭共建的终身学习社区,是很多人口中的“奇葩学校”——没有固定教室、课纲,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老师。

先锋安格社区联合创始人黄鹃涓强调自主学习和重建自我的重要性。“大多数学校都像‘大锅饭’,每餐固定四菜一汤。有些学校推行走课制、学分制等,像‘自助餐’。但我想,每个学习者都应是自己的厨师兼营养师,能自主选择食材、烹饪方式等,他更清楚自己要成为什么人、想过哪种人生。”

黄鹃涓用开放式厨房来形容未来学习,她分享了“蛇哥”的故事,出于爱蛇,16岁的他是自然探索课的发起者。每周末夜晚,他都要带大家在野外考察、识别蛇的种类、确认学名、观察习性。在认识蛇的过程中,他学会了拉丁语的发音逻辑,了解了命名学的原理,分析毒性时,他认识了各种化学元素。他还结识了比他年长的同好,现在偶尔也会跟着中科院专家一起研究……“他来先锋之前,家长说,在他的世界里只有蛇;而在这里,对蛇的兴趣,引导他打开了新世界。”

先锋安格社区还有个19岁的“电梯爱好者”,他的爱好是从2岁开始的。6年前,他来到安格的第一天,每进一部电梯,他都要趴下身去闻这部电梯。“这个行为看起来很怪异,但却是他最本能的学习方法,他在调动一切感官来探索世界!”6年来,他每天都去“调研”电梯,拍摄、记录型号、分类、整理并发布。“他对深圳每个小区、写字楼都如数家珍,为了满足自己看电梯的需要,他从跟保安争执开始学习沟通、处理冲突和解决问题。”黄鹃涓说,他曾是个被判定为疑似孤独症的孩子,现在的他大方自信。他决定两年后从社区“毕业”,闯荡社会,自立自足。“我相信凭借他这6年天天与社会打交道锻炼出来的学习能力、可迁移能力,完全可以去建构下一段人生中的新世界。而我们做对了什么?充分地允许、完全地信任、全然地陪伴。不一定‘教’他什么,正是‘不教’,反而为孩子腾出了宝贵的心理空间,让孩子得以去思考自己要不要学、要学什么、要怎么学。”

童年秘密档案馆位于成都玉林东路社区,自2019年起,这里收集了几千份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的人的童年秘密。策展人、社区工作者胡燕子发起这一社区公共艺术项目的初衷是,“我们关注宏大叙事下的个体,营造安全的场域,让那些困惑的或者无法被讲述的童年秘密与记忆得到纾解。”——当人们对他人的秘密也能保持尊重与非评判的态度时,会促成更良善的行为与社会氛围的产生。胡燕子不仅认为艺术能够提出问题,也相信“艺术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档案馆持续关注其他有关儿童成长、未成年人保护等社会议题,并通过联结社会各界开展相关活动。

在胡燕子看来,社区作为囊括所有人日常的存在,是极为复杂与丰富的,而孩子是社区的核心主体与连接者。让艺术真正进入社区与生活中,并为到访者的思考和观察提供一种新的角度,也是一种生动的环境教育。在人人社区,我们应着力共创基于儿童问题的行动者社区网络,共创孩子成长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