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助你与自己亲密对话
大家所知道的心理治疗都是靠讲的,所以心理治疗有时候也叫谈话治疗(Talk Therapy)。但在艺术治疗过程中,来访者不需要讲话,仅仅是靠某种艺术表达形式就能够得到身心疗愈。尤其对于一些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创伤的人或孩子来讲,一张白纸、一些颜料,或者一个玩具、一种乐器,甚或一首诗歌、一幕戏剧都可以成为治疗的载体,承载来访者的情绪和感受,带来极大的抚慰和疗愈,这就是艺术治疗,也叫表达性艺术治疗。
但艺术治疗不一定非要借助专业人士完成,也可以自己来。前两年,有一本填色书《秘密花园》曾风靡了好一阵子,它在全球以20余种语言发行,曾雄踞亚马逊畅销书榜首。《秘密花园》的作者乔安娜·贝斯福(Johanna Basford)这样说:“对成年人,填色是巨大的放松,当人们沉浸在填色的过程中,几乎能达到冥想的状态。”仅仅是简单的填色,就可以帮助人们找到通向心灵的平静。
有心理学家也同意乔安娜的说法,认为填色涉及形状与逻辑相关的大脑活动,色彩能够激发创造力。这个过程会抑制与情绪控制和焦虑相关的大脑杏仁核(amygdala)的活跃度。简单来讲,填色会转移人们对现实处境的忧虑,专注于当下,起到情绪调节和身心放松的作用。
在人类还没使用语言之前,绘画、音乐、舞蹈这些艺术形式就已存在,是人类表达自己和相互联结的主要方式。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当面对一件触动人心的绘画,或欣赏一段美妙的音乐、歌声或舞蹈时,内心的触动往往是难于用言语来表达的。
在心理治疗领域,创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一种极端的观点认为,人的一生就是不断经历各种创伤的过程:分娩是一次暴风骤雨,冰冷的剪刀切断与母体共生的脐带,我们不得不使尽全身的力气靠自己来吮吸营养,经历无助的婴儿期,在充满困惑和挫败感的学习中成长……最后无论你选择如何度过一生,面临的都是同样的结局:不知以何种形式何时到来的死亡。
无论是那些无法避免的必要的创伤,还是不期而遇的意外创伤,能修复愈合的,就长成了一种叫做“成熟”的果子。无法愈合的,则会成为绝望,演变成为身体隐痛或心理的“症状”。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伤痛,而对于痛苦,我们往往都是羞于言表的,尤其是心理上的痛苦。艺术治疗师们相信,人们在艺术面前是很难掩藏真实的情感的,而不同的艺术形式可以替代言语,让那些被隐抑的情绪情感,以一种更安全的、更被接纳的方式释放出来。
音乐治疗是利用音乐的音频、节奏和即兴创作,来调节身体和情绪体验,改善人的情绪与认知。对产后抑郁、儿童注意力缺陷、孤独症,以及身体慢性疼痛,很有帮助。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典籍记载音乐的旋律对情绪的影响,五音不仅对应人的五脏,也对应各种情志,运用乐器,比如说弹奏或仅凭听琴,就有治疗身心疾病的作用。听起来有点玄,但是现代的音乐治疗,也是建立在相似的理论基础上的。比如说音乐作为一种声波,当频率、节奏、强度与人体内部的生理震动频率、节奏一致时,便会发生同步的和谐共振,从而起到镇静、止痛的疗效。
近年来,国内有十几所高校,相继开设了音乐治疗专业,可见音乐治疗作为一门学科已经相当成熟且有影响力。
歌手毛不易在《奇遇人生》的节目中,参与的就是台湾身心障碍养护院的音乐治疗项目。毛不易为病患老人伴奏,阿雅跟老人一起跳舞。节目中有位生病后从不讲话的老爷爷,在音乐疗愈的过程中开始说话。工作人员说:“这就相当于打开了一扇窗,看到的不仅是彼此的心意,也让付出爱和需要爱的人都看到了更多的风景,开阔了自己的心。”
当进入到绘画或音乐的创作中,抑或伸展身体的舞动和旋转中,会即时调动人体的神经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让体内器官的供血畅通,大脑会分泌令人心情愉悦和轻度兴奋的激素,让我们的身心系统开始一个良性循环和更新。直接的感受就是放松和愉悦感。
各种形式的艺术表达,最终达成的目标,都是帮助我们与自己的内心以及身体,建立一种更亲密的对话,对某些人来讲,这是一种比谈话更直接更安全的对话。
生活中的困境,往往会让我们一时失去直接面对的勇气,选择逃避或放弃会感到愈发的无力,我们因此所积聚的情绪极度需要出口。而艺术,能为我们开启一个积极的出口。
不一定需要专业心理指导,相信每个人也能够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艺术表达形式。你可以选择绘画、摄影,或者歌唱、舞蹈、戏剧,也可以选择阅读和写作,以此为钥匙,打开自己心灵花园之门。你可以在自己开辟的秘密花园里,肆意嬉闹玩耍,痛哭嘶喊,也可以静卧在草丛里仰望星空,汲取源源不绝的生命能量。你会发现,经过这样的酣畅淋漓的表达,再度回归生活后,会倍感轻松,重拾力量轻装上阵,与更多的美丽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