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教育,是化作滋润的春雨
苏笑嫣是90后诗人、作家、自媒体人,她的母亲娜仁琪琪格也是一位作家。作家女儿是怎样在作家妈妈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
到一年,苏笑嫣公号的粉丝已经超过三万,而且每天都在增长,她不只文笔出色,同时有着超出年龄的深刻。她的每篇文章中都站立着她的思想,对人生的思索、对社会的分析、对情感的理解,都有她的独到之处。
“
她正走在探索、
寻觅自我的路上,
努力去实现人生的意义。
我给予她的不再是教育,
而是关注、支持与适时的提示。
”
故事魔力让孩子迷上书
我从没在女儿的学习上着急过,也从来没为她报过任何一个补习班,请过一次外教。因为她太喜欢学习了,她对书本的迷恋、对知识的渴求,使得我和她的父亲,甚至所有的亲人经常做的事是,劝她去玩儿去睡觉,别总是读书。
女儿两三个月时,我就发现了早教的必要。比如音乐响起,她会特别开心,小手小脚跟着节奏摆动,我试着把音乐关掉,她会猛然停止摆动。而她跟着“舞动”的音乐,正是我怀她的时候常听的歌曲。原来她是懂的。
从她几个月大,我开始给她讲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绝对不是应付。有时候讲到一半,我说你先等一等哈,妈妈有事,马上回来。等我忙完事情再回到她身边,发现她明亮的眼睛正盯在我走时扔在她身旁的那本书上。啊,原来她在关心故事的下文啊。于是,家里的幼儿故事书多起来,一本一本地讲,不仅是绘声绘色,还加上动作。
我们家墙上的画,门帘上的图案,几乎都成了我讲故事的来源,看到什么就描述什么,许多东西都被我编进了唯美的童话故事中。我抱着她在地上转着,突然我讲述的故事切换了,从一个画面跳跃到另一个画面。我发现,女儿也猛地调转头,她黑葡萄一样的眼睛望去的地方正是我讲到的画面,她的反应是那么敏锐,并且十分准确。这对我是极大的鼓励。
女儿特别喜欢书。记得有一次家里来了亲戚,带来一个比女儿小半岁的小女孩,那孩子抢过书去又撕又啃,女儿急得都快哭了,喊着:哎呀我的书啊!哎呀我的书啊!一边试图把书拿回来。
会说话后,她总是追着我:妈妈,给我讲故事吧。妈妈,再讲一个吧。然而,我总有工作生活上的事情要处理,于是我说:妈妈教你认字吧。
我把字写在纸片挂墙上,学会一批再换一批。但是,总也满足不了她对学习的渴求,我就开始教她学拼音。我说:等你学会了拼音,自己就会看故事了,再不需要别人为你讲了。女儿听了这话,学起拼音来特别主动。等把拼音都学完,问题真的解决了,我忙起来只要把一本带拼音的儿童书给她,她就会坐在那里静静地看个没完。就这样,女儿三岁多就能自己通读一些儿童读物,还会生动地讲述,能提出很多问题。
选择自由给孩子担当的勇气
“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女孩子,在文学上的造诣得益于妈妈的影响
我一直很反对说教,也反对把家长的要求强加于孩子。我觉得最好的教育就是细雨无声的滋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女儿9岁的时候,有一天突然对我说:妈妈,我觉得我是天下最幸福的孩子,我想读书,就有书读;我想画画,就可以画画;我想唱歌跳舞,小时候你就教我。我有一个天下最好的妈妈。
女儿的话使得我心中涌起酸涩,我抱紧她,不觉眼泪涌出流满面颊。我哪里是天下最好的妈妈呢?我的心中装满自责与愧疚,我不能送她上更好的学校。女儿四岁多的时候我们搬到了北京,眨眼到了上学的年龄,由于漂泊不定,我们无法满足女儿的上学需求。我们跟她讲清楚情况,问她是愿意回老家在姥姥姥爷身边上学,还是愿意留在北京爸爸妈妈身边但只能一个人在家读书?小姑娘想了想,告诉我们,她想上学。于是我们把幼小的她送回老家上学,不能给她每日的团圆与爱抚。
经历了一年又一年的牵挂、思念与歉疚,终于在女儿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把她接到了北京。一家三口租住在狭窄的平房中,每天别的孩子有家长陪伴护送,她只能自己背着书包去上学。而她,居然还认为自己是天下最幸福的孩子。也许,真的是因为我们从来不强迫她做事,在所有重要的关口,我们都征求了她的意见,让她自己选择,并有勇气面对。
回到北京上小学那一年,女儿在电视上看到北京电视台少儿频道“七色光”节目招聘小记者,告诉我们说她很想去。我说,如果你特别感兴趣,就自己打电话报名好吗?小记者是需要有勇气的,你就从报名开始培养自己的勇气。于是,她自己给电视台拨打电话报了名。
成功应聘后,培训时我和她爸爸轮流陪着她。很快就有实践采访活动了,我们对她说,一个记者一定要有思想,需要思考和解决很多问题,记者首先要有独立能力,连独立能力都没有的人怎么能当记者呢?她明白了,立刻说,不用爸爸妈妈陪伴了,我自己找好乘车的路线去参加活动。我们叮嘱了很多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就让她出门了。其实她爸爸一直偷偷跟在后面观察保护呢。
后来老师和别的陪伴的家长发现她总是一个人,问她:你爸爸妈妈没陪你吗?你不害怕吗?她说:小记者就是需要有勇气的,连勇气都没有还当什么小记者呢?时间长了,爸爸发现他的女儿是值得信任的,就真的撤回来了。
在孩子的带动下一起成长
女儿11岁时写的诗歌就登上了国家第一诗歌大刊《诗刊》。这并不是她的处女作,她的处女作早在她三岁多就完成了。一天,我正忙家务,女儿走到我身边说,妈妈妈妈,你听我说。然后扬起小脸声情并茂地说:小月亮,小月亮,弯弯的小月亮,我是个小月亮,小孩坐在我身上,和白云去说话。说完仰着小脸看我。我蹲下身来,问,嫣嫣,你是和电视上学的吗?她摇摇头,不是,是我自己想这么说。而后她跑到茶几那儿把影集抱过来,翻到扉页让我看。影集的扉页上画着一个小女孩坐在弯弯的月亮上。我把女儿紧紧抱住,亲了又亲,泪水也贴在女儿的小脸上。
结婚生孩子后我一度觉得我陷入了生活的泥沼,再也没了理想,那些憧憬的美好事物都已离我远去。而那一刻,我清晰地感觉到我曾经的梦想已在小小的女儿身上复活、延续。正是从那一刻开始,我决定和女儿一起成长,把那些放弃的梦想重新拾起来。
刚到北京时,我对知识有无限的渴求,经常去西单图书大厦,每次去都带上女儿。但因为经济原因,一次我只允许她选三本书。得了指令,她会迅速跑向琳琅满目的书籍,把自己想买的书选出来放在一边,再从书架上选出一本,找个角落读起来。站累了就跪下来,有时候是小屁股撅着,趴在那里看。看着看着进入了状态,她会读出声来,我得赶紧过去提醒她。
在以后的岁月里,很多时候都是女儿和我一起窝在灯光下读书,还不到10岁的女儿曾经把这种情景写进诗里。在功课之余,她不仅迷恋读书,而且开始写作、画画,很快,她的文章在全国的少儿杂志发表。16岁时,在《民族文学》杂志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接着《青年文学》等杂志也时时发表她的小说。她成了少年作家,也是90后最早出道的代表作家之一。她获得了第六届“雨花杯”全国十佳文学少年称号、《诗选刊》2010中国年度先锋诗歌奖、《儿童文学》2011年度“十大魅力诗人”称号,还代表90后作家参加了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节目。上大学以前,她就出版了个人文集和长篇小说。上大学后,长篇小说、长篇童话、诗集和个人文集继续不断出版。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高度评价她的作品,甚至称她为90后第一诗人。
很多朋友问我是如何教育女儿的,其实我不觉得我是在教育她,我只是陪伴她成长。那是一场又一场春雨的降临,阳光的照耀,微风的吹拂,孩子幼苗一样,因循着季节的规律自然成长,而父母,不过是园丁,在其中悟到的一定是自然的真谛:培植、发现、引领,把所有的爱都化作春风细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