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长调,代代传唱
阿拉坦其其格 蒙古族长调国家级传承人
国家一级演员,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独唱演员,中央民族大学客座教授,蒙古族长调艺术交流研究会副会长
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长调硕士研究生导师
长调传承从娃娃开始
素有“天籁歌后”之称的长调艺术家阿拉坦其其格今年特别忙,除去正常的学校教学,她还被各种培训学校、艺术团“抢”去,对学生和演员进行长调的排练和特训。
“哪里有草原,哪里就有长调;哪里有游牧人,哪里就有长调。”曾经的长调萦绕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的各个环节,放牧、聚会、婚宴、送行……可在现代文明和自然环境的变迁中,长调却濒临失传。2005年,在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下,“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城市生活让许多蒙古族娃娃离开了马背、草原,有的甚至连蒙语都不会说。”阿拉坦其其格真怕有一天,优美的长调也会永远消失。她等不起,唯有自己行动起来。
2008年3月,阿拉坦其其格在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成立“阿拉坦其其格蒙古长调培训中心”,免费向蒙古族孩子传授、传承原生态的蒙古长调。每个周末,阿拉坦其其格带领学生学习蒙古族的历史,用婉转的长调诠释蓝天、白云、草原、牛羊的和声与共鸣。
为了让学生们开拓视野,增长见识,阿拉坦其其格在北京顺义后沙峪,租了个农家院,连续三年举办了6期寒暑假集中培训班。二三十名学员吃喝和基本生活费用,全是她自己掏腰包。
简陋的农家院,漏雨漏风。为了节省取暖费,阿拉坦其其格学会烧锅炉,经常满手黑,像个“挖煤的”。可每次看见孩子们冬天从冰冷的室外进到屋里,欢呼“好暖和啊”,她就会跟小孩子一样得意地一笑。
阿拉坦其其格每天讲课都在8小时以上。学生们眼睛里闪烁的求知欲,让她感到身上的使命感。
“我真正尝到过天上掉馅饼的滋味。”2012年夏天,阿拉善右旗领导对阿拉坦其其格说:“你为家乡付出这么多努力。我们给你盖个培训学校吧!”于是,不到两个月时间,阿拉坦其其格蒙古长调传承培训中心(基地)的牌子就挂在了一千七百多平方米的新学校。阿拉坦其其格说自己仿佛做梦一般。她信心满满,开始面向全国免费培训孩子们,甘肃、青海、新疆等地的孩子们陆续前来参加培训,阿拉坦其其格与孩子们共同生活,身兼数职,是厨师、是保姆、是老师、是玩伴……
随后,阿鲁科尔沁、青海、克什克腾等培训分部相继成立,并举办了首届八省区少儿蒙古长调大赛,激励孩子们学习、传承蒙古长调民歌。目前,阿拉坦其其格有一个培训中心和八个培训分部,免费为三千多名学生进行过长调培训。其中近百人,有的参加工作走进了文艺团体、走进了校园、走进了牧区;有的去上了大学、甚至出国深造。他们就是火种,把蒙古族长调传唱到四面八方。
孩子们是火种,把蒙古族长调传唱到四面八方 摄影徐先成
长调流淌着家国情怀
“爬不过的是金色圣山,爬过的是悠扬的歌声,骏马疲惫在惆怅的旋律,壮志耗尽与心灵的跌宕。只有思念与企盼凭着歌声,使我投进母亲的怀抱。”每当唱起这首《金色圣山》,阿拉坦其其格都会百感交集,这首歌是姥姥谟古、妈妈达西玛的血脉延伸,是三代人的泪水与思念。
阿拉坦其其格家乡草原的北边,是有“金色圣山”之称的世界最高沙漠——巴丹吉林。谟古是当地负有盛名的长调歌唱家,一曲《金色圣山》婉转悠扬。1944年,达西玛8岁。那天,身怀小舅舅的姥姥谟古到外蒙古看望亲人。当天夜里,中蒙两国划定国境线,人们再也不能随意来往。从此,亲生骨肉天各一方。
每当想妈妈时,达西玛便独自坐在草原上,吟唱谟古爱唱的《金色圣山》。待女儿出生后,达西玛给她起名阿拉坦其其格——金色的花朵。从此,《金色圣山》的旋律伴随着阿拉坦其其格成长,教会了她面对任何困难的坚强与豁达。
长调的传承是口耳相传。同一首歌不同人唱,都有不同的风格和独特的“密码”。1993年,在蒙古国乌兰巴托举行的第一届国际蒙古长调演唱比赛上,阿拉坦其其格演唱的《金色圣山》获得金奖,歌声随电波传遍蒙古国。姥姥谟古听到熟悉的旋律后,对小舅舅说:我听的出来,这可能是你姐姐的女儿。
经过多方联系,姥姥终于在第二年踏上了阔别半个世纪的回家之路。阿拉坦其其格亲耳听到姥姥吟唱的《金色圣山》,传承的激情在血脉中迸发与激荡。谟古见到亲人一年后,就离开了人世。她的歌声至今还在亲人口中传唱。
2006年,蒙古族导演哈斯朝鲁拍摄电影《长调》,首选阿拉坦其其格担纲主角。那时,阿拉坦其其格已到不惑之年,对于跨入电影领域有些犹豫。也有人认为应该挑选更年轻漂亮的演员。
导演和编剧力排众议,坚决选用阿拉坦其其格:她的气质和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就是蒙古族精神的代表,她完全可以本色出演。取外景时,导演惊喜地见到达西玛:这正是电影中的“额吉”(母亲)啊!“只要能跟女儿在一起,干什么都行。”达西玛愿意陪女儿拍电影,只为能天天看见心爱的独生女,同时,她也担心着因伤病躺在床上的阿拉坦其其格的父亲。“这好办,索性在影片中扮演父亲吧。”导演说。于是,阿拉坦其其格一家三口的名字,都出现在电影《长调》的演员表中。
2008年11月,《长调》荣获第十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传媒大奖和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影片奖。2009年9月,又获第三届德国科隆电影节最佳影片奖,达西玛额吉获组委会特别奖。母女俩,成为长调传承的代言人。
长调从草原走到世界
2007年10月,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飞上太空,播放了30首歌曲,其中有一首蒙古长调《富饶辽阔的阿拉善》,便是阿拉坦其其格演唱的。
阿拉坦其其格是草原的孩子。从会走路起,她就是骆驼、牛羊的好朋友。还没有上学,便能骑着骆驼赶着七八十峰骆驼去放牧。蓝天、白云、原野、花草,都是她的好伙伴。她对着风儿唱歌、对着阳光下的身影跳舞,小草、沙包、石头是最忠实的观众。困了,躺在草海里睡一觉;饿了,爬进母山羊身下,跟小羊羔抢奶喝;兴奋起来,会跟小驼羔练摔跤;倦了,就吟唱着妈妈教的长调……
她动人的歌喉,终于被阿拉善的乌兰牧骑演出队发现了。还在高一时,阿拉坦其其格被破格录取为独唱演员。从此,她走入歌唱的新天地。她跟内蒙古长调教育家照那斯图老师学唱长调,跟西北民族学院邵永静老师学美声。优异的天赋加上苦练和严格的专业学习,阿拉坦其其格的歌声逐渐拥有能够穿透人心的力量,那是一种真情的呼唤。
1983年,阿拉坦其其格第一次以中国歌唱演员的身份走向国际舞台,将长调带出国门。在日本演出第一场时,阿拉坦其其格对那里精致的麦克风爱不释手。谁知第二场上台,却看不见麦克风了。原来,观众强烈要求听原汁原味的长调。剧场安静至极,阿拉坦其其格仿佛回到草原,只有自己在与天地对话。音乐是无国界的,观众在她悠扬的歌声中眼含热泪。
时隔14年,阿拉坦其其格再次去日本演出。日方索性没有给她准备麦克风。他们没有忘记十几年前阿拉坦其其格浑厚明亮、委婉自如、典雅华丽的长调音色。
如果歌声有颜色的话,那么阿拉坦其其格的歌声,是明丽的金色中透着忧郁的蓝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的家乡有大草原,大戈壁,大沙漠,地广人稀。所以,歌声中也会透出一种对大自然灾害的不屈,对动物遭受毁灭的悲悯,还有与天地自然的融合……”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阿拉坦其其格以文化使者的身份出访了十多个国家。在与蒙古国的长调艺术家进行文化交流时,她坚持传承与保护长调,不能固定演唱的方法和方式,要保留其不同风格,同时有所创新。“特色是民族传统的魂,只有坚持特色,长调才能在多民族文化交流中,展现深厚底蕴和非凡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