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传家乐享天伦
不久前,重庆市聂晖一家出了趟远门。他们远涉重洋,在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办了一场诗书画印展,在当地反响热烈。近日她和丈夫谢飞东合著的《读字》一书的英文版也刚刚完成,即将于2019年出版。
“奏鸣”中国传统文化的聂晖一家
汉字古琴讲中国故事
2018年11月,“汉字之美”聂晖和谢飞东夫妇诗书画印展在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开幕。各界来宾饶有兴趣地聆听了聂晖讲解汉字里蕴含的厚重而丰富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象形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既是文字,也是线条美妙的绘画,还有写意的兰、竹与极简主义、表现主义,东西方艺术既大异其趣,也颇有相通之处。除了为期一周的个展外,聂晖和丈夫还在英国四个城市的中学、大学开办了七场学术交流会和三场音乐赏析会。英国斯旺西市的市长David PhiIIiPs及夫人参观了展览,市长先生还亲自为聂晖和丈夫撰写了评论推荐文章。
为了让英国学生们能更容易理解中国汉字,聂晖与谢飞东做了大量准备功课,终于找到了针对当地人的“汉字正确打开方式”。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威尔士的图腾是带有红色翅膀的龙,于是,在讲座中讲到中国人也被称为“龙的传人”,但是中国的龙是长长的、有着金色鳞片的,繁体字书法“龍”就十分象形,同时播放图片给学生们看。形象生动的讲解让学生们很容易领会了汉字的意蕴,学会欣赏它的美。在他们指点下,英国中学生拿着毛笔在宣纸上练习书法,竟然不到一小时就已经写的像模像样。
在音乐赏析会上,聂晖现场演奏了《流水》等数首古琴名曲,并讲解古琴文化,历史源流、琴曲欣赏,特别是古琴“修身理性,以返天真”的养心文化。聂晖先给学生们听了一首古琴曲《流水》,再讲中国“知音”二字的故事:春秋时期的俞伯牙琴冠当世,却常感知音难觅,一次在峡谷小溪边抚琴,被山野樵夫钟子期听到,钟子期大叹“巍巍高山”,俞伯牙又抚了一曲,钟子期答“潺潺流水”,从此两人便视彼此为知音。学生们听完故事,回味刚才弹奏的古琴曲,举手答道:“好似在江边散步,江水一浪接着一浪,很有趣……”
截至2018年底,聂晖和谢飞东在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23次个展,展示中国汉字之美,让各国观众领略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除了面向国外的传播,聂晖和谢飞东更注重促进国内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目前已经收了三十多个学生学习国画和古琴。他们还制定了一条很特别的规矩:凡是小朋友来学艺,其父母也能免费学习;若是成年人来上课,也会免费给他们的小孩授课。聂晖解释说,这是为了鼓励学员在家里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因此欢迎一家人都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琴瑟和鸣中享天伦之乐
中国文字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的汉字,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经久不衰。聂晖和谢飞东合著的《读字》一书,就是把中国文字的结构与中国人观察现实的方式相联系,从汉字的复杂结构和构形要素出发,把汉字系统确定为240个字根,再按照与字根对应的事物对字根进行分类,形成五个大类24个中类120个小类,以囊括天地人万事万物,再配以生动具体的大量文字字形图例,让人对汉字的起源、发展与演变有一个生动直观的印象。《读字》2012年9月一经发售便在两个月内一抢而空,好评如潮,被誉为当代的《说文解字》。
谈起《读字》的创作,聂晖笑称:“这其实是一个‘独乐乐’到‘众乐乐’的过程。”夫妻二人近三十年写书法的过程当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汉字,同时还有很多汉字很容易写错。采访中聂晖信手拈来说,子曰的“曰”字,在隶书的创作中它的左上角就没有封口,而很多人就会写成日月的“日”字。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聂晖说,2000年她和丈夫一起徒步长江三峡,顶烈日穿行于西陵峡、巫峡、瞿塘峡古栈道,冒风雨攀登上巫山神女峰,俯瞰长江激浪奔流,仰观巫山烟云环绕,毕生难忘。李白说,“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但云一般不是孤独的,往往是重重叠叠,变化万千。云字像云彩回卷的形状,上为舒,下为卷。后来云又假借为人云亦云的云,天上的云彩则与雨联系紧密,加雨字头,而今两字规范简化为“云”……汉字的内涵总是耐人寻味。
新加坡作家以“凤凰于飞,琴瑟和鸣”来形容聂晖和谢飞东。聂晖说:“相伴这么多年,我们夫妻早已习惯共同学习,共同研究,一起创作,一起成长。”
文化“熏”出和美家风
聂晖和谢飞东都是从小就接触古琴、书法、国画、古诗词等传统文化。采访中,聂晖笑称自己是传统文化“熏”出来的女子,在学艺这条路上,她用热爱和坚持丰富了自己的人生。用她的话说,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文化符号,还是智慧的凝聚,能让人悟道。夫妇俩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家中浓厚的学习氛围,也影响了他们的女儿谢砚冰,在女儿三四岁时,聂晖和丈夫就让她先从弹古琴开始慢慢的接触传统文化。聂晖说:“孩子小时候,就像是一张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就有什么。你不给她树立价值观,她也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所以,如果家长足够智慧,一定要在孩子小时候就种下这颗种子。”
在聂晖和谢飞东的“熏陶”下,女儿从小就熟读《三字经》《千家诗》,还有《老子》《庄子》等不少古文诗词经典,作文水平很高,且擅长书画、古琴,作品在全市、全国多次获奖。聂晖笑说,女儿与同龄孩子的差别在于,别人追星,她追李白。聂晖一家为了学习,将客厅改为大书房。“我心中最美的画面是,在自家书房里,我在案上写字作画,先生抚琴,女儿在旁诵读经典。”聂晖形容她的家庭,善学习,喜艺术,追情怀,重家风,用一个“学”字贯穿始终,学习型,成长型家庭才是“最美”。
对于聂晖和谢飞东来说,生活中除了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女儿谢砚冰也最喜欢同父母游学。每逢节假日,一家人便开始追寻李白、苏轼、诸葛亮、王谢人家等历代名人故里和足迹,当地博物馆、艺术馆更是游学必选项。“我们旅游从不逛美食街,也不买买买。”谢砚冰称,每次游学前,一家人会做好充足的“文化”准备,知晓当地习俗,了解名人生平,做好享受历史文化慢生活的攻略。
有一次去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镇李白的故居,看到了李白作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床”,学界对“床”的解释有争议,而这里解读为琴床,这让本就爱好古琴的聂晖一家很是欣喜。于是,一家人围着三米多长的古琴, 拨弄琴弦……
“每次出行不是走马观花到此一游,而是潜心体验山水田园、历史文化,再以诗词或随笔抒情写意、记录感悟,享受家的温馨、国的美好。”有一次一家人去苏州狮子林参观园林,看见门楣上有很多牌匾,牌匾里有带“晖”字和带“飞”字的,唯独不见带“砚冰”,这让女儿很介意,便当下戏作诗一首《中秋游狮子林》:御笔屡题狮子林,乱石嶙峋水中升。飞阁凝晖同堂聚,只是不见记砚冰。在三苏祠前,一家三口在园子里写生,引来路人观赏。
这便是聂晖一家追求的生活,在喧嚣繁忙的都市快节奏生活中享受美好的诗意栖居。